
內容摘要:在我國經濟發展模式不斷由投資經濟轉向消費經濟的背景下,全產業鏈模式成為農產品流通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路徑。本文以全產業鏈模式為視角,從農產品流通的“四鏈”(即產品鏈、組織鏈、技術鏈和價值鏈)探討全產業鏈模式促進農產品流通業轉型升級的機理,并以此為基礎,提出我國農產品流通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全產業鏈模式 農產品流通業 轉型升級
全產業鏈的內涵
全產業鏈注重以消費為導向,從產業鏈的源頭出發,通過一條長鏈貫通原材料獲取、產品生產和加工、物流運輸、產品營銷、市場交易等重要環節,形成覆蓋從種植養殖、產品初加工、深加工、倉儲運輸、市場交易等諸多環節的全流通體系。可以說,通過全產業鏈引導,可以促進產品進一步增值,推動產業鏈價值不斷提升,從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關于全產業鏈模式的內涵,本文做以下闡釋:
全產業鏈模式的核心在于整條產業鏈的貫通。全產業鏈就是在提升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實現產業鏈環節有新的整合,它比一般的產業鏈擁有更為深入的縱向一體化,是一條從產業鏈源頭一直通暢延伸到消費終端的相對完整的產業鏈體系。
全產業鏈之所以“全”,主要體現在產品流通過程的全要素、全過程、全環節、全循環。本文以流通為視角,生產就是流通中的生產,交易則是流通中的交易,消費也是流通中的消費,全產業鏈中的流通以消費者的需求為起點和導向。
全產業鏈的構建主體一般是具有先進技術水平、現代管理理念、高水平市場營銷能力的具有雄厚資本的大型主體,主要是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大型的專業合作社等核心組織。這一核心主體對整個全產業鏈具有充分的掌控力。
全產業鏈的“鏈”方式相對獨特,它不要求一個主體具備鏈上各個環節,但要求其能控制各個環節。各環節主體通過全產業鏈進行“鏈接”,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營效率、緩解經營風險為目的的。
全產業鏈模式促進農產品流通業轉型升級的機理
產業的轉型升級是由低效率、低附加值轉向高效率、高附加值的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興產業不斷涌現,舊產業不斷消亡或更新。這個過程實際上也可以理解為一條產業鏈的更新過程。本文認為農產品流通業的轉型升級可以從農產品流通產業鏈的演變來考察,具體從產品鏈、組織鏈、技術鏈和價值鏈等層面分析。
全產業鏈模式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是我國農業全面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式。農產品全產業鏈模式就是通過行業龍頭企業不斷進行資源整合與延鏈補鏈,形成一體化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促進農產品不斷增值,推動農產品生產與市場密切銜接,使農產品行業全面轉型升級。根據本文的農產品流通產業鏈思路框架,農產品全產業鏈模式通過促進農產品流通的“四鏈”高級化,推動農產品流通業轉型升級(見圖1)。
(一)產品鏈的高級化
受農產品本身特質的影響,農產品在生產環節很難獲得增值,但是可以借助產業鏈不斷延伸,使農產品涉及流通、加工,從而提升附加值。在農產品全產業鏈模式引導下,農產品更能得到系列化、品牌化的生產、流通和加工,從而形成多產業相互融合發展的農產品全產業鏈經營體系。通過農產品全產業鏈模式,可以品牌整合農產品產業鏈,通過實施標準化管理和規模化、規范化生產,促進農產品以品牌進行經營,促進品牌溢價,從而實現農產品產業鏈升級。參考黃祖輝、米松華、陳立輝(2011)的研究,這在我國有一個典型的實例,就是“肥西老母雞”模式。這種模式就是建設一條包含雞養殖、雞產品加工以及產業鏈后端的餐飲、文化、旅游的全產業鏈,實現全產業鏈經營。該產業鏈涵蓋了以規模、高效、生態養殖為特征的一產;以規模、現代加工和配送為特征的二產;以活雞交易和食品連鎖為特征的三產;以文化創意和休閑旅游、信息經濟為特征的四產。
(二)組織鏈的高級化
現階段我國農產品流通普遍存在供求對接渠道不通暢、流通成本偏高、農產品價格信息獲取不便、農產品市場經營風險偏高等問題,這與我國農產品流通業發展滯后、流通組織化程度低、流通業主題力量薄弱等存在必然聯系。農產品全產業鏈模式則是以農業龍頭企業或大型農產品集團為引領,充分結合農業資本和工商業資本,推動農產品從生產、加工、流通到營銷、交易的一條龍化。通過全產業鏈模式,打造現代化的農產品產業組織,能夠有效解決農產品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加速農產品流通的現代化。產業鏈上的主導者能夠及時準確獲得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有效控制鏈上農產品數量、價格、質量合理化,并合理協調產業鏈環節多方主體的利益,全面推動產業鏈運營效率提升。農產品全產業鏈模式以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多環節融合為手段,實現農產品龍頭企業與農戶、專業合作社、流通組織之間的有效銜接,打造一條高效的農產品流通鏈,促進農產品“貴流通”向“暢流通”轉變。
(三)技術鏈的高級化
現階段我國農產品的流通鏈相對比較落后,主要是由于落后的技術鏈約束嚴重。首先,我國農產品采后的商品化率低于10%,貯藏保鮮比例極低,半成品加工、包裝等服務水平也偏低;其次,物流技術水平偏低,導致農產品流通過程的費用高、損耗大、輻射范圍小,流通效率直接受影響。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年的果蔬物流損耗就超過1000億元。可見,農產品產業鏈升級的重要前提就在于提升技術鏈,通過技術鏈的升級,推動產業鏈全面升級。當前,信息技術、冷鏈物流技術等都是我國農產品流通技術鏈升級的重要技術,而技術引入、技術創新和技術合作都是必要的手段。通過全產業鏈模式,可以建起完善的農產品研發投入機制,強化農產品檢測、貯藏保鮮、倉儲加工、物流配送、信息咨詢等功能,推動技術鏈全面改革提升,促進農產品流通標準化、信息化。
(四)價值鏈的高級化
產業鏈形成與拓展的主要動力是產業價值的不斷創造。價值鏈就是各個產業環節之間在價值方面關聯性的有機整合,是促進產業鏈縱深發展的關系鏈條。價值鏈的高級化,主要表現為產業鏈上產業環節的價值創造能力提升以及價值分配不斷優化。農產品流通鏈中的產品鏈、組織鏈與技術鏈不斷升級,勢必會推動流通價值鏈的高級化。通過全產業鏈模式,農產品流通業價值創造力的提高,也促進了社會公共價值不斷創造,有利于緩解農產品“買難賣難”、“菜貴傷民”等現象,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產品流通鏈上參與主體共贏。
全產業鏈模式下我國農產品流通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明顯地看出,全產業鏈模式有利于推動農產品產品鏈、組織鏈、技術鏈和價值鏈“四鏈”的高級化,從而推動農產品流通業全面轉型升級。現階段我國農產品流通業發展滯后,主要表現在農產品產業鏈之間銜接不暢、農產品流通組織的規模化程度偏低、農產品的增值能力偏弱等方面。實施農產品全產業鏈模式,可以從農產品產業鏈的源頭出發,通過產業鏈的銜接,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貫穿。由此可見,全產業鏈模式是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途徑。要保證全產業鏈模式順利實施,政府層面就必須聯合市場共同引導,促進市場機制與政策機制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為此,本文提出全產業鏈模式下我國農產品流通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建議:
(一)加強對農產品流通的政策扶持,推動農產品流通業向好向優發展
政府相關部門應聯合智囊團體,加強對農產品流通業演變規律的研討,從而制定更加符合農產品流通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意見,從政策層面引領農產品流通業健康發展。為了確保我國農產品流通業發展有足夠的要素保障,我國各級政府應積極制定出臺在稅收、信貸、土地、人才等要素方面的惠農政策,提高對農產品流通業發展的要素支撐。同時,也借助惠農政策,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農產品流通業建設。為了推動農產品流通業全面升級,政府應積極引導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建立和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同時積極設立政府性農產品產業發展基金,加大對農產品龍頭企業科研、農業產業化等方面的支持。我國部分地區如江蘇、山東、浙江等地農產品流通業發展較為超前,現正處于全面提升階段,所以當地政府更應該加大對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過程中科研創新的支持力度,加速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實現趕超發達國家的發展戰略。
(二)提升農產品流通業龍頭企業的全產業鏈,促進農產品流通業全面轉型
強化對農產品流通組織和企業的支持,積極培育流通龍頭企業,形成一批組織創新能力突出、品牌影響力較大、處于農產品流通領域的領先地位的農產品流通龍頭企業,打造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業發展的“先鋒軍”。通過政策指引,鼓勵本土有競爭實力的流通龍頭企業進一步優化產業鏈布局,推動形成上中下游緊密聯系的全產業鏈式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提高對農產品流通龍頭企業和大型流通組織在自主創新方面的支持力度,積極鼓勵企業推廣新技術應用,改善在農產品貯藏、加工、物流等方面的冷鏈技術及設備條件,促進農產品流通經營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高效化。
(三)促進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提檔進位,助推農產品流通業跨越式發展
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是農產品流通主體生存和發展壯大的重要物質保障,也是整個農產品流通鏈得以發展和提升的重要基礎前提。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鐵、公、水道路、農產品倉儲設施、郵政通信設施、農產品市場交易設施等生產性基礎設施;商務服務設施、人才教育培訓機構、金融機構等公共基礎設施,以及農產品流通業發展相關的產業政策、管理機制等制度性基礎設施。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中的絕大部分都屬于公益性設施,因此政府部門應作為投資主體,積極主動加大投資力度。一方面應加大對道路、倉儲、交易設施等硬件設施的投資,一方面還應加大制度建設的投入。應嚴格確立目標,將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納入到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城鄉共建全面推動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提檔進位,助推我國農產品流通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四)提升農產品流通業管理水平,構建農產品流通業健康體制
行業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的行業規劃、行業組織特征、行業協調機制而進行的一種產業管理,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業都缺乏統一的行業規劃和統籌性行業管理,尚處于條塊呈現明顯分割的部門化組織管理體制,其中設計了發改委、農業、工商、交通等眾多部門,關系十分復雜。長此以往的這種部門化管理,直接割裂了農產品流通業各主體之間的聯系,制約了全國性統一農產品流通市場的形成。為此,我國應堅持市場主體、政府引導,弱化政府行政管理,強化市場參與管理,構建統一、高效的農產品流通產業管理體制,滿足農產品流通業發展需要。我國政府應設立統一的農產品流通行業管理機構,對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各種市場行為進行有效管理。同時,政府也應積極實施相關的產業組織政策、產業技術政策等,引導農產品流通行業管理組織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谷永芬,吳倩.我國農業產業鏈升級路徑選擇[J].江西社會科學,2011(8)
2.張曉林,劉剛. 需求導向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與發展[J].商業經濟研究,2015(19)
3.黃祖輝,米松華,陳立輝.農業產業化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與機制創新—“肥西老母雞”的實踐及其啟示[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1(6)
4.鄭鵬,李崇光.農業現代化背景下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的路徑選擇—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中國流通經濟,2012(5)
5.梁鑫鵬.我國流通產業的組織化發展創新程度、動因與政策導向[J].商業時代,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