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學 王少云
利率市場化背景下農村商業銀行競爭力分析
黑龍江大學 王少云
自2013年7月20日我國央行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之后,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環境就發生了較大改變,挑戰隨之而來。相較于我國各大商業銀行,目前,農村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相對單一,風險管理和定價能力等方面都面臨著嚴峻考驗,不利于農村商業銀行在更加激烈的競爭中存活和發展。但不可否認,利率市場化也為銀行業在金融創新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將以利率市場化進程作為背景,依據我國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及其實際的經營情況,運用SWOT分析法來闡述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農商行的競爭力,從而尋求農村商業銀行面對利率市場化的突破口,找到合適的策略以應對利率市場化導致的競爭加劇所帶來的沖擊。
利率市場化 農村商業銀行 競爭力
農村商業銀行自2000年成立以來在支農和扶持中小微企業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現今農商行已初具規模,在農村金融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利率市場化對農商行的發展產生了一定沖擊。若農商行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沖擊,不能在新的化境下很好地發展,對農村金融發展非常不利。因此,明晰農商行在新的環境下的競爭力,對于彌補農商行的不足并取得更好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農村商業銀行管理辦法》對我國農商行的定義是:“由轄內農民、農村工商戶、企業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共同發起成立的股份制地方性金融機構。主要任務是為當地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我國的農商行多由原地方農信社通過改組而來。2000年,江蘇最先作為農信社改革的試點,改革的目標是在三至五年內,努力使多數農信社實現自主經營、風險自擔、具備自我發展的能力。農村商業銀行的組建所需的新資本,主要來自于區域內的企業、城鄉居民,農村家庭和個人。支援農村發展、服務于中小企業是農村商業銀行的經營宗旨。
在經歷多年的摸索實踐之后,農商銀行的實力不斷壯大,顯示出更大的活力,成為地方金融機構的主力軍。根據2014年末銀監會年報顯示,我國已有股份制商業銀行12家、城市商業銀行133家、農村合作銀行89家,農商行665家,可見,自2000年農村商業銀行組建以來,在這13年中農商銀行在飛速發展,不斷壯大。截至2014年,我國已經開業的農商銀行的總資產達9.71萬億元,其份額占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總資產的51.72%;負債總額為9.03萬億元,是中國農村金融機構負債總額的50.90%,在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中,農村商業銀行已經發展到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利率市場化,通俗地說就是將存貸款的貨幣價格交由貨幣供應、風險大小等市場因素來決定。我國利率市場化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也是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開端,即在1996年放開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第二個階段是有價證券的利率逐漸放開,這一階段到2000年前后基本完成。第三階段是擴大金融機構的存款利率浮動范圍。第四階段是擴大我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第五階段是放開我國存貸款利率,隨著第五階段于2015年完成,標志著我國基本實現利率由市場力量決定。
3.1貸款和存款的利差縮小
利率市場化后定會導致銀行業利差減小,由美國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到,在1990年美國實施《金融服務現在化法案》之后,分業經營的結束帶來的是銀行貸款利息與存款利息的迅速趨同,銀行業的凈利差由90年代的5%左右下降到2014年的3%左右。
我國利率市場化結束時間不長,在2015年10月以前的銀行業的利率都帶有限制性,是一種半市場化的。但2012年開始的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由禁止浮動到有控制的浮動的變化,已經對銀行業的經營產生了影響,由圖1我們可以看到,在2012年之后我國銀行業的凈利率差開始有波動地下降。由2012年最高的2.77%下降到2016年第一季度的最低點2.35%。

圖1 我國商業銀行凈利率差波動圖
(數據來源:中國銀行監督委員會)
由于我國的利率市場化完成時間不久,對于這種利率差的不斷減小的現象表現得還不明顯,但通過對美國利率差變化的研究,以及我國銀行業已經表現出的現象,我們可以得知這種銀行業利率差的減少不是偶然的現象。
3.2 銀行業的客戶結構發生改變
利率市場化后銀行業必會由原來的傾向于大中型企業向爭奪小微企業借貸市場份額的方向轉變。在利率市場化后,由于存款利率的上升,加大銀行業資金成本。為保證利潤,銀行業會轉向需求風險溢價高的貸款對象。加之,我國這幾年的產能過剩,去產能勢在必行。而產能過剩的產業都是銀行業傾向的大企業,所以現階段大企業對于貸款的需求不強。銀行業原有客戶在減少,因此銀行業既要保持市場份額,又要尋求討價還價能力弱的貸款對象。那么,中小微企業是不二選擇。
3.3加速中間業務的創新
為了緩解利率差縮小對以存款和貸款的利差為主要盈利來源的我國銀行業的影響,我國銀行業必會降低成本逐漸升高的傳統業務占比,轉向成本較低的中間業務。根據銀監會統計數據,我國銀行業的中間業務帶來的利潤在總利潤中的占比逐漸增加。由2010年的行均17.5%增加到了2016年一季度的行均26.5%。為了在新環境中更好地發展,我國銀行必會提高中間業務利潤占比,重視中間業務創新。
3.4利率風險加大
利率風險是指由于利率的變動導致損益的不確定。利率市場后,貨幣價格將由市場力量左右。加之,我國銀行業存在著存貸期限不匹配。利率敏感的存款大于利率敏感貸款,從而使利率風險加大。
4.1優勢分析
利率市場化后必然導致銀行業的客戶結構發生改變,在爭奪小微企業中農商銀行有著天然的優勢。
一是農商行在為小微企業服務中具有信息優勢。信息不對稱一直是困擾企業借貸的原因之一。信息的缺乏使得銀行很難將小微企業中風險低的企業分離出來,導致一刀切地認為小微企業風險都高。農商行的經營理念一直就是為區域內的三農及小微企業服務。這種長期在一個地區經營的行為,會帶來一種區域優勢,這種區域優勢有利于降低本地區企業和銀行的信息不對稱。農商行職員本土化程度高,這樣的特征有利于農商行掌握區域內企業的信息,降低信息不對稱。
二是農商行在為小微企業貸款時有成本優勢。區域的信息優勢有利于農商行降低成本。在向小微企業貸款時,相對于大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可以少做許多工作,節省成本、提高效率。同時,小微企業規模較小、經營方式靈活、生產不確定性大,導致其風險過高。大銀行要想進入小微企業借貸市場,就必須與中小微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以此來控制風險。這樣做勢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小微企業的單筆融資額較少,所以對于主要開展批發業務的大銀行來說不經濟。此外,大型商業銀行的組織框架繁瑣,對于貸款的審批時間長,與小微企業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借貸的要求不符,同時這種貸款審批的耗費較大,而小微企業單筆貸款額較少。這就導致大型商業銀行單位貸款成本高。而農商行這種區域性銀行,組織結構層級少、相對扁平化。貸款審批較快,與小微企業資金需求“急”的特征相符。同時單筆貸款的審批耗費小。單位貸款成本要低于大銀行。
4.2劣勢分析
利率市場化之前,利率不能作為行業間展開競爭的工具。當利率放開管制,并由市場力量來決定走勢時,意味著各銀行在利率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權,利率將不可避免地成為行業競爭的工具。在利率成為銀行業競爭的手段之后,不可避免地使農商行競爭劣勢暴露。
首先,農村商業銀行在吸引外部存款時,與大型商業銀行相比處于劣勢地位。由于大型商業銀行多是由國有銀行改革而來,在我國發展時間久。在儲戶的心中地位非凡,儲戶黏性較大。雖然大型商業銀行已不是之前的國有銀行,但這并沒有改變其在儲戶心中的安全性較高的形象。同時,大商業銀行資本雄厚,也是其安全性的保障。雖然隨著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理論上這一制度可以消除銀行的品牌、實力等對存款人出于存款安全而做出不同存款選擇的影響。但這一制度在我國實施時間較短,也沒有具體的案例。所以即使信息收集較強的民眾,知道存款保險制度,但對其信心不足。而大多數非專業人士對這一制度知之甚少。加之,近年來由于我國P2P跑路事件頻發,使投資者損失慘重,社會影響較大,導致儲戶對于資金安全需求變強。因此存款保險制度短期內不能消除銀行品牌、實力對存款人的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下,農商行要想在吸儲方面與大型商業銀行競爭,只能提高利率支出、增加營業網點,或是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來吸引儲戶。這樣勢必會增加農商行的成本。
其次,農商行在貸款競爭中也處于劣勢地位。由于農商行資金規模小、來源單一,加之大型商業銀行的歷史地位導致其與各級政府的關系緊密。與政府有關的間接融資幾乎被大型商業銀行壟斷。據2013年審計署公布的數據披露,地方政府的外部融資約75.3%來自于銀行系統。來自于銀行系統的資金中絕大部分來自于政策性銀行和四大行。除此之外,在支持“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項目的建設中,也是政策性銀行和四大行扮演資金主要提供者的角色。由此可見,在競爭政府主導的項目中農商行沒有優勢。
最后,對人才的吸引與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相比處于劣勢地位。由于利率市場化必然導致銀行業的風險加大,只有擁有經驗豐富的風控人才,才能有效地控制風險。同時我國銀行業的競爭隨著利率的放開將更加激烈。要想在這種競爭中生存,就必須要保持或擴大市場份額,這就需要優秀的銷售人才。此外,在存貸利差減小的情況下,提高銀行工作效率、控制經營成本、深度發展和創新中間業務及在存貸頭寸不匹配時,找到多余頭寸形成資金池的利潤增長等是保持利潤的不二法門。這些都需要優秀的管理人才和創新人才來實現。但是農商行對于人才的吸引沒有優勢。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第一,農商行的營業網點的設置多在縣級、鄉鎮。營業網點的布局決定了工作人員長期生活的區域。因此,在農商行就職也就意味著要生活在縣級以下的城鎮。與大城市的生活環境、基礎設施、醫療保證等相比小城鎮沒有吸引力。第二,新環境需求的人才多是受過高等教育。這些人才努力求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到大城市去尋求幸福的生活。第三,在員工薪酬方面農商銀行吸引力不足。統計顯示,股份制銀行普遍員工薪酬較農商行高出30%左右,且股份制銀行的網點布局多分布在大城市。這也滿足了人才想在大城市生活的愿望。雖然我國商行沒有股份銀行的高福利待遇,但其是全國性銀行,在我國金融市場中的地位重要,對人才的吸引力也較強。
4.3機遇分析
首先,利率市場化后農商行有了自主定價權。利率市場化后,貨幣價格受市場力量調節以后,銀行業有了新的開展競爭的工具。這種定價的自主權有利于農商行通過利率來彌補品牌不足。
其次,利率自由浮動后銀行間的同業競爭加劇、利率的頻繁波動,加大了我國銀行業存款額大于貸款額經營模式下的利率風險。迫切需要農商銀行加快金融創新,降低高資本業務的比重,提高中間業務收入,達到獲利、規避風險的目的。所以利率市場化會刺激農村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有利于農商銀行優化業務結構,進而提高競爭力。
4.4挑戰分析
農商行對傳統盈利模式依賴過高,不利于新環境下競爭。存款和貸款的利差是我國銀行業的主要盈利來源,利率市場化的完成使利率減小對這種盈利沖擊很大。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在中間業務方面起步較晚,品種較少。據銀監會2014年末的數據顯示,農村商業銀行的非利率收入普遍較低,占比僅在6%~16%之間,低于全國的平均值。可見農村商業銀行對于利率收入的依賴比較重,這種收入結構加大了農村商業銀行對于利率波動的敏感程度。由于利率的市場化導致的利差的趨小,對于農商行的經營非常不利。如我國農商行不能很好地發展中間業務、縮小與大型商業銀行的差距,將不利于在未來激烈的銀行競爭中生存。
為更好地應對利率市場化,農商銀行應適度改變以前的經營模式,努力提升服務質量,探究創新差異化的服務。經營模式可以向以下三個方面發展。
第一,將零售金融服務當作主要業務進行戰略推進,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零售系統建設,結合自身的優勢,如地緣優勢和渠道優勢,對市場細分,對客戶進行差異化分層管理強化零售金融產品。
第二,完善服務功能,鞏固和擴大傳統中間業務客戶的同時,加大力度拓展新興中間業務。農村商業銀行在投資理財方面較弱,可以借鑒同業的先進經驗,發揮自身優勢,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培養出新的利潤增長點。
第三,構建精細化管理模式。通過對各部門的重新整合,對操作流程進行梳理,適當地減少管理層次,實現業務流程化、專業化以及集中管理化,減少經營成本,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重視內部利率市場化,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實現資源最優配置。
利率市場化在我國已基本完成,在新的環境下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既有優勢和機遇,也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和挑戰。農商行要想在未來殘酷的行業競爭中生存下來,就要利用好優勢、抓住機遇,解決好已有問題,做足準備應對挑戰。
[1] 陳冬梅.金融利率市場化改革對農村商業銀行的影響[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4(04).
[2] 李曉健.我國農村商業銀行發展研究[J].學術論壇,2009(08).
[3] 肖劉莉.淺析利率市場化對農村商業銀行的影響[J].商,2013(08).
[4] 郭瑩.利率市場化下農村商業銀行的應對之道[J].經濟視野,2014(15).
[5] 胡園園.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如何應對利率市場化[J].科技創業月刊,2013(10).
F832.2
A
2096-0298(2016)09(b)-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