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雨
(廣東海洋大學中歌藝術學院,廣東湛江524088)
聲樂教學的新思路
張春雨
(廣東海洋大學中歌藝術學院,廣東湛江524088)
聲樂學習除了堅持訓練,更重要的是能夠正確的理解學習內容。只是長時間刻苦的練習未必能夠獲得成功,如果練習方向錯誤還會適得其反。所以在大量機能練習之前要對聲樂學習內容有正確理解,明確訓練方向。聲樂學習基礎就是重點和難點,本文通過教學中幾個比較基礎的學習點探索研究,從聲樂教學中最常見的幾個問題著手,闡述一些需要革新的知識點和教學方法。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教學方法,達到提高教學成效的目的。
聲樂教學;基礎;理念改進;成效提高
多年的聲樂教學工作中,發現由于有些知識點闡述和教授方式過于千篇一律,不能依照每個學者的思維方式靈活運用,造成不同程度的誤解,影響學習成效,阻礙學習的進度。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體會經過反復思考和嘗試,在實際教學中的不斷改革更新,把一些可以更新的教學思路和講授內容運用到教學中,得到了新的教學體會和成效。
聲樂中氣息的使用是學習的基礎內容,是關系到整個學習的中流砥柱,說到氣息的學習,接觸過的有些學者馬上就會回憶起,老師掐著你的腰,要求用丹田,橫膈膜,把氣吸下來。這已經成為聲樂初學時候的固定模式,就連沒有專業學習過的家長都已經認定,沒有這一系列動作都不算正宗。可有多少人真正體會到丹田,誰能感覺到橫膈膜的準確位置呢?做為過來人回頭想想,有多少人是運用這些概念方法掌握了氣息的使用呢?翻開與氣息學習有關的文章盡是:“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等固定模式的敘述。當然這些理論是有科學性和正確性的,但對于正在學習過程中的學者來說,理論性強且復雜,很難從中找到實際的幫助。還導致很多人練習時首先要掐住自己腰,把肚子挺得鼓鼓,使得身體僵硬氣息停滯,實際并沒有運用到氣息還增加了這些新的問題。氣息的最終目的是靈活使用,授課應該從容易掌握的練習開始,要多做少想,學習步驟可根據情況靈活調整,比如可以調換用氣步驟,直接從用氣發音開始,先唱后吸更容易吸的深,吸的自然。如果按照常規先吸氣就比較容易吸的淺或者吸不進去氣。還有聞花的感覺,吹氣的練習,彈跳的發音練習等很多簡單且有效的教學方法。總之聲樂學習不必先糾結在過于復雜的理論中。
聲樂教學中學者對自己聲音白不白嚴重混淆十分常見。(1)在信息發達的今天,多數人學習都觀看過大量視頻資料,這些資料多是國內外頂級歌唱家的名家名曲,年齡也超出學者很多,從生理結構和演唱功力都有很大差別,學者很容易拜倒在這些名家的音色面前。建立的聲音印象是有著巨大音量、共鳴,且功底深厚的。容易讓學者把自己的聲音與之對比,造成偏差,總覺自己音色“白”。所以學習階段對于視頻觀看選擇也應該劃入教師指導的范圍內,根據學者的嗓音條件、程度、現階段訓練重點等幫助學者選擇合適的學習視頻資料;(2)聲音的訓練都要經過自然聲區到混聲的過程,自然聲區練習時難免有“白”的存在,這也是正常情況,需要時間逐漸的改善,很多人盲目想去修飾聲音,由于在學習階段各方面機能還不能達標,這種急切的心理就會造成一個新的毛病出現,咬字模糊、撐開喉嚨、張嘴過大等問題的出現。就學習過程來說,個別時只做為階段性手段,寧愿保留那個所謂“白”但咬字清楚的聲音,這樣才是比較好的學習過程。
學習中會出現各種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學重點盡量找到根源不要盯著表面,比如經常出現的噘下巴、提喉、氣息上浮等。問題的出現只是表面現象,找到引起問題的原因去解決才是最佳方案。筆者曾測試,兩組有噘下巴問題的學生兩種方法解決:第一組要求在發聲過程始終注意下巴,反復要求放松下巴,甚至要用手按住,兩個星期為限,結果有人必須要用手按住下巴才會發聲,還有拉下巴過度,養成了新的毛病。第二組過程并沒有提到下巴問題,而是讓學者注意力轉移到基礎訓練上,調整氣息和要求正確的咬字訓練等,兩個星期后,多數人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而且基礎部分的運用也得到提高。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可以借鑒此法進行改善,很多問題的出現都會因人而異由不同的原因造成,找到問題根源解決會變得容易很多。
聲樂教學,課程內容盡量以練習體會為主,不要過多的敘述理論知識,尤其在初學者中多見喜歡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討論聲樂理論,實踐運用卻是捉襟見肘,這是學習方法的嚴重失誤,浪費了練習時間,影響進度。教學中要引導學者多做少想,按照簡單有效的練習去做。初學階段要以教師設計的教學計劃進行。避免盲目“用功”,每個階段適應什么程度的練習曲和歌曲都要遵循實際情況制定。
學習聲樂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有急功近利。聲樂教學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要從正確的基本功扎扎實實練起,這才是最有成效的做法。
J616
A
1005-5312(2016)08-02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