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敏
(連云港市淮海劇團,江蘇連云港222000)
淺談戲曲青衣的表演藝術
汪敏
(連云港市淮海劇團,江蘇連云港222000)
青衣在戲曲表演中又稱為正旦,因所扮演角色著青色褶子裝而得名,主要演繹對象為莊重的青中年婦女,在表演中重視唱功,唱功繁重動作幅度一般相對較小,是中國戲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戲?。磺嘁拢槐硌菟囆g
青衣重唱功,所以評劇青衣的表演藝術主要體現于唱腔的演唱上,這包括嗓音條件、演唱技巧、情感、風格、韻味諸方面因素。評劇早期青衣的唱腔,由簡到繁,不斷豐富發展。在不斷吸收冀北民歌(當調、道腔等)、樂亭大鼓、樂亭皮影和秧歌等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又借鑒了河北梆子的板式結構方法,相繼形成了評劇青衣唱腔的[慢板]、[二六板]、[流水板]、[散板]、[反調慢板]、[跺板]主要板式與[鎖板]、[留板]、[墩板]、[扣板]、[甩腔]等落板方式,不僅旋律豐富優美、婉轉悠揚,而且板式多變,為青衣唱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時演青衣的幾位男旦,都各有千秋:金菊花以唱[大悲調]著名;月明珠創造了正調唱腔的板式和[反調慢板];張鳳樓則集金、月之長,并發展創新,形成了高亢流暢、板頭準、旋律絢麗多彩、節奏富于變化的唱腔風格。
評劇發展時期,開始出現了青衣、花旦兼演的女演員,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李金順、花蓮航等人。此時期的評劇青衣唱腔,更加豐富多彩。李金順將京韻大鼓的曲調引入評劇唱腔,令人耳目一新。她演唱高亢、明亮、緊湊、傳神,以“大口落子”的個性被稱為“自由調”,并被譽為“李派”?;ㄉ徍揭矊鹱雍兔坊ㄕ{的曲調引入評劇,并形成了自己樸素大方的演唱風格。上世紀30年代是評劇正式形成時期,以“評劇皇后”白玉霜與另一位女演員喜彩蓮為代表,先后到上海、南京等地演出,她們精湛的演技、流暢自然、優美動人的唱腔,贏得了江南廣大觀眾的喝彩。評劇花旦和青衣的表演藝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不斷豐富、不斷提高、代代相傳,一代勝過一代,真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在中國的傳統戲曲表演藝術中,通常把飾演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稱為“青衣”。青衣的表演莊重嫻靜、秀雅柔婉,以唱功為主。一般說來,青衣的唱腔旋律優美,細膩婉轉,青衣還有一個名詞叫正旦。就是說在一個行當里,是中心的、主要的部分,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是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年齡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沒有老年,老年就變成老旦了。正旦表演上的特點是以唱工為主,動作幅度比較小,行動比較穩重。按照傳統戲曲來說,青衣在旦角里占著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
青衣在戲曲表演中高度重視唱功,所以在一般社會大眾眼中青衣在整個戲曲表演中一直在演唱,也就是說只要唱功過關,青衣角色就可以判定為演繹成功。但是在內行人眼中卻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演員要想擔當青衣這一角色,必須要具備堅實的基本功。戲曲表演中演員對人物的塑造和刻畫必須從點滴做起,以細節獲勝,所以青衣演員在真正的演繹中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形體基本功,還要通過手、眼、身、發、步等細節來詮釋人物的個性特征,并準確的將其表現出來。只有真正做到唱念做打都合乎標準甚至優秀,才能在舞臺演唱中游刃有余,準確的向觀眾傳達出所演繹人物的思想情感,給人帶來別樣的審美感受。
在戲曲演繹中,青衣的唱腔多講求清麗、圓潤,并帶有柔美的特征,這樣的唱腔特點不僅能夠引人遐想,令人回味無窮,還能夠在角色塑造過程中展現出一種堅貞、哀婉、纏綿的氣質。這種唱法對演員具有較高的要求,需要演員能夠科學的調控氣息,并在不同的演唱階段通過氣息的變化控制聲音的變化,使演員可以在高低輕重四個音域中靈活轉換,不留痕跡。我國很多著名的青衣演員在日常生活中都堅持唱功訓練,通過使用正確的訓練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到當今社會,隨著戲曲藝術的逐漸沒落,社會大眾對戲曲演唱的了解程度日漸降低,一般青衣演員對自身的唱功要求也隨之降低,雖然也會加強練習,但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甚至出現一部分演員利用觀眾對演唱知識的缺乏,單純的通過拉長聲擴大音域的方式將聲音提至最高,在成功吸引觀眾目光的同時,也喪失了戲曲演繹的內在美感和藝術效果。所以對于青衣表演藝術來說,演員在演唱過程中不能過分用力提高聲音,要注意演唱的舒展性和松弛性,進而最大限度的表現人物內在的精神情感。
青衣在表演過程中,神態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青衣受到角色性格限制,動作幅度偏小,因此角色的內心情感傳達一般通過神態來完成,并且在各種神態中,眼神是最重要的一種。戲曲演員在表演時,要求眼睛要炯炯有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炯炯有神與眼睛睜的大小沒有直接的關系,演員不能為了追求演繹的神韻一味的睜大眼睛,避免產生眼大無神的不良效果。對于戲曲中青衣的演員來說,出于人物性格的需要,更不能隨意瞪大眼睛,而是應該在表演中注意眼要含光,含蓄的將所要傳達的精神思想通過眼神表達出來。青衣的眼神對于角色的塑造極為重要,不同的角色應該使用的眼神也不盡相同。以大青衣這一角色為例,大青衣在戲曲中一般代表正面人物,是我國古代社會受到封建禮教思想影響最深的婦女,所以她們的眼神往往是謹慎而穩重的。正如在《武家坡》一劇中,演員王寶釧在整個表演過程中都不能直視薛平貴,而是應該低頭頷首,從側面回避對方的目光。即使偶爾正視一眼,也絕對不能久留,不能表現出足夠的信心。因此,戲曲演員在表演過程中,首先應該注意準確把握人物的思想特征,然后通過得當的舉止將人物的性格向觀眾展現出來,既要符合人物所處社會背景下的常情,也要深刻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青衣的形體表演藝術一般追求“頭正身正為正”,但是在實際表演過程中卻存在著一定的偏差。青衣演員的頭部動作由內心思想支配,不能隨意晃動,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動,而是應該根據劇情的需要和演員的理解在最恰當的做出最準確的動作。例如:在《醉》這一戲曲中,當演員聽到“皇上不來了”一句臺詞時,頓時應該表現出一種失望和嫉妒之情,但是又受到自身“集三千寵愛于一身”的高貴身份和心理活動限制,最多只能以“且自由他”表現生氣的情緒,而當念到“他”這個字時,演員為了強調自身生氣的程度較大,可以適當的將頭向右側幅度的轉動,同時側身甩袖,全方位表現出戲中人物的內心情感。這一動作在梅先生的演繹下成為經典,被稱之為無論在什么角度拍攝都是最美的造型藝術。又如《醉》上場部分的四句念白,梅先生所作的手勢不是常人所想的一句放下,下一句又重新抬起,而是在連綿不斷又不繁瑣的手勢中顯著增強了念白的感染力。同時,身段美也是形體表演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演員在表演過程中必須要實現上下身的合一,動作的設計應該與劇情吻合,并且與自身能力氣質相適應。梅先生在《別姬》一折的表演過程中,在舞劍前一段根據臺詞邊走邊做出相應的手勢,并且在關鍵時刻驀一轉身,將人物的痛苦表現的淋漓盡致。
總之,青衣表演藝術是我國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塑造好一個角色,必須在表演技巧上有更多的創造。演員的形體動作,舉手投足直接關系到人物的性格、形象。把握好人物形象和內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心理思想,積極用心的投入劇中人的心理世界里,與劇中人和二為一,這樣才能成功的塑造好每一個角色。
[1]徐文杰.淺談青衣的表演藝術[J].大眾文藝,2014(20).
[2]田美玲.淺談京劇青衣表演藝術[J].大眾文藝,2014(24).
J825
A
1005-5312(2016)08-00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