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濤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首次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2013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提出了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主動應對世界形勢的深刻變化,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核心價值理念和“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以全球思維、世界眼光,立足國際國內,聯系歷史現實,高瞻遠矚推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和積極響應。兩年來,內蒙古“一帶一路”建設順利推進,重點領域合作取得初步成效。
內蒙古地處祖國北部邊疆,與俄羅斯、蒙古接壤,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4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指出“要通過擴大開放促進改革發展,發展口岸經濟,加強基礎設施,完善同俄羅斯、蒙古合作機制,深化各領域合作,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明確提出內蒙古要“發揮聯通俄蒙的區位優勢,建設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內蒙古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從歷史上看,內蒙古是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廣義的“絲綢之路”是連接亞洲和歐洲古代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路線的統稱,包括“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等。草原絲綢之路主體線路是由中原地區向北越過大青山一帶,西北穿越蒙古高原、中西亞北部,直達地中海北部的歐洲地區。蒙元時期建立驛站制度,設置了帖里干(經克魯倫河向北到蒙古國哈喇和林)、木憐(沿集寧、二連浩特到蒙古國哈喇和林)、納憐(沿黃河至甘肅省集乃路北上繞今蒙古國杭愛山東麓至哈喇和林)3條驛路,構筑了經內蒙古草原連通漠北至西伯利亞、西經中亞通達歐洲的交通網絡,至清末演變為從福建出發,經呼和浩特-二連浩特-烏蘭巴托-恰克圖-秋明-圣彼得堡、呼和浩特-包頭-額濟納-烏里雅蘇臺-秋明-圣彼得堡和呼和浩特-包頭-額濟納-烏魯木齊-阿拉木圖-莫斯科-圣彼得堡三條“茶葉之路”。
從區位上看,內蒙古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內蒙古橫跨“三北”(西北、華北、東北),毗鄰俄蒙,是我國北開南聯、東進西出的重要樞紐。已建成18個對外開放口岸,其中對俄口岸4個(滿洲里鐵路、滿洲里、黑山頭、室韋),對蒙口岸10個(二連浩特鐵路、二連浩特、策克、甘其毛都、滿都拉、珠恩嘎達布其、阿日哈沙特、額布都格、阿爾山、烏力吉),國際航空口岸4個(呼和浩特、海拉爾、滿洲里、鄂爾多斯),年過貨能力達到1.37億噸。2015年全區口岸過貨量6151萬噸, 2015年口岸進出境客運量達到428萬人次。
從經濟上看,內蒙古是“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支點。《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確定的7條鐵路線路有6條經過內蒙古。國家規劃的3條中歐班列線路,2條從內蒙古進出境,2015年途徑滿洲里、二連浩特開行的中歐班列占全國已開行中歐班列的60%以上,服務于黑、遼、津、冀、豫、魯、蘇、渝、湘、鄂、贛、滇、粵、蜀等14個省市區。內蒙古毗鄰地區能礦資源富集,俄羅斯已經探明的資源儲量約占世界資源總量的21%,探明原油儲量為 280億噸,天然氣儲量68.4萬億立方米。蒙古國已經探明的主要資源儲量為煤炭1520億噸、銅2.4億噸、鐵20億噸。內蒙古與俄蒙經貿合作特別是能源資源合作基礎較好,潛力巨大,已建成別列佐夫鐵礦和那林蘇海圖煤礦等一批重點能源資源合作項目,2014-2015年累計進口原木779萬噸、煤炭3031萬噸、鐵礦石1718萬噸。
從人文上看,內蒙古是中蒙俄友好交往的重要紐帶。中蒙兩國蒙古族同宗同源,語言相通。改革開放以來,雙方求學、就業、就醫、通婚等各種民間活動往來密切,每年開展的中蒙官方間互訪超1000人次,蒙古國公民出入境最高達180萬人次,日均2500多名蒙古公民前來二連購物消費、觀光旅游,在二連長期定居的蒙古國人有600多名。內蒙古同俄羅斯毗鄰地州的人文交流十分活躍,官方交流不斷,民間交流頻繁,每年經滿洲里等口岸出入境的俄羅斯公民有200多萬。
從政治上看,內蒙古是國家經略周邊的重要平臺。習總書記指出“做好周邊外交工作,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要,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為我國發展爭取良好的周邊環境”。俄羅斯、蒙古國位于我國正北方,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支點國家,鞏固和發展好與俄蒙戰略伙伴關系,對遏制圍堵我國的第三方勢力,維護我國北方安全穩定,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內蒙古與俄羅斯、蒙古直接接壤,有4200多公里邊境線,處在與俄蒙外交的地理最前沿,是我國經略周邊的重要平臺,是祖國北疆重要的安全穩定屏障。
“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發展新常態下推出的統籌內外、兼顧現實與未來、全面布局新一輪對外開放的大戰略。內蒙古在“中俄蒙”三方友好發展、經貿往來、戰略合作中擁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內蒙古立足自身優勢,主動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扎實落實三國元首簽署的《中俄蒙發展三方合作中期路線圖》和《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其中,《規劃綱要》明確了經濟走廊建設的具體內容、資金來源和實施機制,商定了32個重點合作項目,涵蓋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合作、口岸現代化改造、能源合作、海關及檢驗檢疫、生態環保、科技教育、人文交流、農業合作及醫療衛生等十大重點領域,為我區開發開放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為接下來內蒙古與蒙俄合作指明了方向。
二、內蒙古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深化與蒙古國、俄羅斯交流合作,實現跨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深化中蒙俄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基礎保障。當前,俄蒙口岸基礎設施較為落后,鐵路公路運輸能力差,尤其是蒙古國,口岸公路多為砂石路,通行十分困難。我區境內鐵路為標準軌距,俄羅斯、蒙古國則為寬軌距,而且俄蒙口岸換裝能力和效率都較低,造成對方鐵路口岸站場貨物嚴重積壓。相比而言,我區口岸建設情況要優于俄蒙兩國,但仍存在國家和自治區對沿邊地區口岸等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腹地與邊境口岸之間交通通道不暢等問題。endprint
同樣,貿易規模小、水平低也是我區與蒙俄間出現的不可忽視的問題。2015年我區對俄進出口額為26.73億美元,對蒙進出口額為32.84億美元;而黑龍江2015年對俄進出口額已達108.5億美元,是我區對俄貿易的4倍。我區對俄蒙出口貿易以瓜果蔬菜、機電產品為主,從口岸出口的產品中70%為南方產品,對我區產業帶動不強。從俄蒙進口貿易又以初加工、技術含量較低的資源密集型產品為主,產業鏈條較短,附加值較低。俄蒙人口少、市場規模有限,自治區順應全球化趨勢,利用俄蒙積極對接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實施優進優出戰略,提升我區產品市場競爭力。
三、內蒙古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的部署
下一步自治區將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5個方面,同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蒙古國“草原之路”倡議進行對接,加快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
繼續做好政策溝通。不斷完善與俄蒙在發展規劃、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園區建設、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協商機制。運用好蒙古國東部地區及中俄有關地區次區域合作機制,以及與蒙古國外交部常設協商工作組機制,共同研究解決合作中的困難和問題。
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繼續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為我區參與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優先領域,按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施方案,抓好交通、能源、通信等重點工程,暢通陸海聯運通道,逐步形成比較完善的區域基礎設施網絡。優先推進連接俄蒙毗鄰地區的跨境鐵路和公路。
全力打造對外開放新平臺,抓好園區建設。扎實推進滿洲里、二連浩特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二連浩特中蒙跨境經濟合作區和呼倫貝爾中俄蒙合作先導區建設,用好、用足國家賦予的各項先行先試政策,努力發揮園區在經貿、金融、旅游等方面的開放引領作用。抓好海關特珠監管區建設。確保滿洲里綜合保稅區盡快封關運行,提升赤峰保稅物流中心整體功能和服務水平,推動呼和浩特出口加工區升級為綜合保稅區。加快推進二連浩特、策克和滿都拉等口岸所在地的互市貿易區建設。
深化經貿合作。認真落實我區對外開放的總體布局,充分發揮聯通俄蒙的區位優勢,積極爭取國家將中歐班列樞紐節點布局在通遼、烏蘭察布,自治區出臺支持開行中歐班列的政策措施,逐步擴大貨物貿易,提升貿易質量和水平,推進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協調發展。圍繞自治區“五大基地”建設,推動裝備制造、冶金化工等產業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出口份額。
加強人文交流合作。奉行“國之交在于民相親”的理念,堅持正確義利觀的價值導向,大力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鼓勵院校擴大聯合辦學和互派教師、留學生規模。利用各類獎學金,依托中心城市和口岸城市,為蒙俄學生提供留學教育。舉辦青少年夏令營,開展與俄羅斯、蒙古國青少年交流互訪活動。推進“茶葉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聯合申遺。繼續依托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等醫療機構為蒙俄就醫人員提供醫療和保健服務,組織醫療隊赴蒙古國開展義診活動。
持續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營造良好環境。繼續建立健全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輿論引導機制,樹立與鄰為善、以鄰為伴、互利共贏的大局觀,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新媒體手段,在沿線國家傳播好我區的聲音,通過與俄蒙的文化交流合作,更好地宣傳我國改革開放的思想和方針,歡迎俄蒙搭乘內蒙古發展的快車,強化民族文化和價值理念的認同,增強中華文化的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營造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良好氛圍。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西部開發處)
責任編輯:張莉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