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舉
自2015年5月8日中俄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簡稱“一帶一盟”對接)以來,俄國內有反對、支持和有條件地參加三種態度。我國對俄的態度應心中有數,妥善處理。
一、俄羅斯的基本態度
自習近平主席2013年9月7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以后,俄羅斯的態度經歷了沉默觀察暫不表態、有條件地表示支持以及同意“一帶一盟”對接三個階段。對于“一帶一盟”對接,俄羅斯國內主要有三種態度:
第一種是不支持參加對接。有的俄羅斯學者稱,歐亞經濟聯盟是后蘇聯空間國家的組織,與中國無關。學者德米特里·奧通耶夫稱,“絲綢之路經濟帶是總的構想,歐亞經濟聯盟是貿易組織,是統一經濟空間。因此,兩者是不能對接的”。俄《公報》以《俄羅斯正在被拖入一帶一路》為標題發表俄專家對“一帶一盟”對接的評論。其副標題是:“中國是如何從俄羅斯手中奪走中亞的?為此中國不需要使用武器,只用數以十億的投資即可”。一些俄羅斯人對“一帶一盟”對接散布悲觀情緒。2015年12月5日《生意人報》發表題為《在通往聯盟的路上拐彎到絲綢之路上》的文章說,“歐亞經濟聯盟與中國的協議主要是聲明性質的,不見得會帶來經濟效果,因為雙方不是談加強對接的具體義務。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的談判在2020年以前難以達成協議,談判的過程可能持續10至15年,因為歐亞經濟聯盟的任何一個成員國都有權停止這個過程”。
持反對“一帶一盟”對接立場的多是一些民族主義傾向嚴重的專家學者和公民。
第二種態度是支持對接。部分俄羅斯民眾和專家學者認為,“一帶一盟”對接是一件積極的事情,有利于俄羅斯及其聯盟的發展。題為《中亞和跨西伯利亞鐵路線與絲綢之路經濟帶不是競爭者》的文章稱,“一帶一盟”對接協議“將提高俄中戰略合作水平,為深化俄中運輸合作創造條件,將促進中國東北運輸網和西伯利亞及太平洋俄羅斯的運輸合作”。俄對中方在制訂和實施對接時準備考慮俄的利益給予積極評價,認為對接主要應集中在發展和完善貿易和投資合作、雙邊貿易、地區運輸和物流體系以及建立包括跨境經濟合作在內的互利的基礎設施”。
第三種態度是主張有條件、有限度地參加。不少俄羅斯人認為,“一帶一盟”對接對俄羅斯來說有利有弊,俄應趨利避害。俄羅斯漢學家阿列克謝·馬斯洛夫對《生意人報》稱,“俄羅斯不應該百分之百地支持中國方案,只能在利益交織的方面開展合作。這里指的不僅是鐵路的數量,而且是在銀行和金融領域、建設某些超前發展區方面”。他說:“俄羅斯努力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允許絲綢之路無限制地擴張到自己的領土上。我們有自己的項目——歐亞經濟聯盟,有歐亞發展銀行以及與民族工業有關的項目。如果讓中國商品大量進入俄羅斯市場,那么將影響俄羅斯的生產。我們不談一體化,只談與中國的合作,而中國人則喜歡談一體化”。
2015年11月11日俄新社發表題為《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挑戰和前景》的文章,認為“一帶一盟”對接中存在諸多挑戰,其中包括:歐亞經濟聯盟機制薄弱,在對接的具體情況出現變化時,成員國就會不打招呼而改變游戲規則;“一帶一盟”對接缺少協調,有可能轉變為中國與中亞國家雙邊關系合作;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之間對如何對接尚未達成共識,存在風險。如果開放聯盟的國內市場,來自中國的不平衡競爭將毀滅成員國的地方工業;亞太地區兩大集團正在開展競爭。一個是美國為首的跨太平洋經濟伙伴關系集團,另一個是中國領導的全面的地區經濟伙伴關系集團。俄羅斯尚未確定究竟參加哪個經濟集團。文章認為,俄羅斯可以參加“一帶一盟”對接,但主要是把此“作為保障中國向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實施基礎設施和工業項目的手段”,而不是形成共同體或一體化。
俄羅斯學者伊內薩·尤什科赴斯卡婭認為,對接“將既給俄羅斯帶來利益,又帶來風險”。“一方面,將帶來投資和發展。另一方面,將帶來競爭,使中亞國家脫離俄羅斯的影響”。
現在俄國內持第三種態度的人占多數。
但是,由于俄羅斯擔心中國在中亞地區的競爭,歐亞經濟聯盟對中國商品的限制相當嚴重。2015年1月至9月,該聯盟采取的征收11項反傾銷稅中,針對中國的就占7項。中國幾乎成為歐亞經濟聯盟貿易保護制裁措施的主要實施對象國。如果不取消這些限制性措施,“一帶一盟”對接合作將受到嚴重影響。
今年5月1日,歐亞經濟聯盟與越南自貿區協定開始生效。據俄專家估算,自貿區將使聯盟和越南貿易額在幾年內從目前40億美元提高到100億美元。該聯盟還在與新加坡、以色列等40多個國家商談建立自貿區問題。但是對于與中國建立自貿區,俄方稱:與中國建立自貿區的時機尚不成熟,俄對此尚未作好準備。歐亞經濟聯盟暫無與中國建立經濟一體化的計劃。
與此同時,雖然上海合作組織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表示支持,但只是一種意向性表示,沒有實際舉措。上合組織秘書處從未討論過“一帶一盟”對接問題。
看來俄羅斯另有主意。2015年12月2日普京總統在年度議會國情咨文中建議,就建立上合組織、歐亞經濟聯盟和東盟“經濟伙伴關系”啟動磋商。梅德韋杰夫總理在鄭州舉行的上合組織成員國總理會議上重復了這一建議。今年5月11日普京發表《致俄羅斯和東盟成員國峰會的呼吁書》指出,俄和東盟不久將舉行峰會,“討論建立歐亞經濟聯盟和東盟之間多方面接觸的可能性,并在未來使這兩個大型一體化機構的工作進行對接。此外,在東盟與上海合作組織之間開展實際互動也是現實需要”。
俄在“一帶一盟”對接的同時,又提出歐亞經濟聯盟與東盟合作甚至“對接”以及全面歐亞經濟伙伴關系的倡議,這是否意味著俄欲在更大范圍的地區經濟合作中占據有利地位,值得研究。
二、俄羅斯采取上述態度的主要原因
俄羅斯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以及“一帶一盟”對接合作采取既支持、又留有余地的態度并非偶然。我們在肯定俄羅斯支持立場的積極意義的同時,也不要忽視其兩面性和復雜性。俄羅斯采取上述態度的主要原因是:
(一)以歐亞經濟聯盟為依托,使俄成為未來多極世界的其中一極,是俄羅斯的既定戰略。與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開展合作,只是俄鞏固和發展歐亞經濟聯盟的一個步驟,一個手段而已。
俄羅斯主張以整個歐亞經濟聯盟為一方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進行對接。俄羅斯學者、俄外交和國防政策委員會名譽主席卡拉加諾夫稱,歐亞經濟聯盟各個成員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開展雙邊對接“將對該聯盟一體化以及聯盟與一帶的對接造成威脅。俄羅斯多數專家認為應該簽署混合性質的大協議,即聯盟成員國一起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合作。俄羅斯的目的是把絲綢之路經濟帶變成鞏固和完善歐亞經濟聯盟的工具”。
(二)開展“一帶一盟”對接合作,利用中國投資緩解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面臨的經濟困難。在俄多數專家學者看來,“一帶一盟”對接最主要的內容就是中國提供貸款和投資,進行交通運輸、物流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吸引中國投資,加快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有的俄羅斯學者稱,“對中國來說,對接是友誼和伙伴關系的政治聲明。而對歐亞經濟聯盟來說,對接是要對中國投資者形成統一的標準和規則,用中國的投資加深歐亞經濟聯盟一體化”。
(三)“一帶一盟”之間的競爭是客觀存在,俄羅斯擔心“一帶”會影響“一盟”建設。俄羅斯學者稱,“不能絕對說俄羅斯在經濟上不能與中國競爭。俄羅斯可以在中亞起利益保護者的作用(不是在政治上而是在生意上)。例如,俄羅斯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有6%的投票權,僅次于印度和中國。哈薩克斯坦只有0.75%的投票權。在實施某個項目時,俄羅斯能夠把投票權少的成員國團結起來影響銀行的決定。從政治、經濟和軍事風險來說,中亞是非常危險的投資地區,而由俄羅斯發揮主要力量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能夠對這個地區投資安全起保障作用”。
莫斯科“斯科爾科沃”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德米特里·翁托耶夫認為,“中國公司在中亞越有影響,那里的人們就越擔心。例如,中國公司越是向哈薩克斯坦石油部門投資,哈薩克斯坦青年就越擔心中國起支配作用”。他建議俄羅斯“通過文化、教育、新聞媒體加強自己的文明影響”。
三、對策建議
(一)最近歐亞經濟聯盟向中方提出幾十個工程項目,其中大多是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要求在“一帶一盟”對接合作中實施。筆者認為,基礎設施的一些項目固然要搞,但是不應局限于此。如果只注重簽署項目投資協議,不注意建立切實可行和有監督、有問責的合作機制,那么項目可能會因為執行過程中資金不足、互利不夠或發現對方誠信不足而停留在文件上。目前最重要的還是貿易和投資規則的制訂,即雙方的“政策溝通”。對于上述歐亞經濟聯盟對中國商品的“反傾銷”等貿易保護措施,以及俄和中亞國家在簽證制度上對中國公民嚴厲的限制措施,應爭取減緩和逐步消除。
(二)歐亞經濟聯盟暫不愿意與中國進行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因為俄羅斯擔心與中國建立自貿區會影響俄在歐亞經濟聯盟的領導地位和主導作用。中方既不能急于求成,又要防止俄羅斯的實用主義,即只是利用中國投資而實際阻撓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大規模經濟貿易合作。本文建議中方與歐亞經濟聯盟盡快就中國成為該聯盟觀察員問題舉行談判。中國成為觀察員將有利于“一帶一盟”對接,并為將來與歐亞經濟聯盟建立自貿區打下基礎。
(三)中國不能在“一帶一盟”對接中只起一個投資者的角色,而要從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與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開展對接合作。對于歐亞經濟聯盟某些成員國存在的所謂“中國威脅論”,應在“一帶一盟”對接合作過程中努力消除。
(四)對俄方提出的建立包括歐亞經濟聯盟、東盟以及上合組織成員國的全面歐亞經濟伙伴關系的倡議,應積極響應,深入研究。但要真正實現此倡議,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目前下結論為時尚早。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圣彼得堡國立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