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深入貫徹“8337”發展思路,堅持美麗發展總體要求,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經濟社會實現了長足進步。但是,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地區,借助于新一輪東北振興,如何發揮綜合資源比較優勢,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更好地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亟待認清市情,強化問題導向,明晰發展戰略,才能更好地促進呼倫貝爾市健康發展。
一、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能源富集與高電價并存
呼倫貝爾是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生產加工輸出基地,主要電源點集中在嶺西地區,2015年全市電力裝機總容量達到812.3萬千瓦,累計發電323.7萬千瓦時,其中外送電量246.9萬千瓦時。受東北地區經濟下行影響,外送電量存在明顯窩電現象。同時,用電成本偏高,以35萬千瓦發電機組為例,每度電發電完全成本不足0.16元。內蒙東部地區歸國家電網東北公司,上網電價比西部高0.026元,以110千伏用電線路為例,大工業用電價格達到了0.491元/度,比西部高了0.06元。
(二)水資源富集與低利用并存
2014年呼倫貝爾市水資源總量達到361.15億立方米,占全區的67.2%。地表水資源量340.79億立方米,占自治區的85.7%。但由于缺乏相應的水利設施,水資源特別是地表水資源利用不足,全市通過水利設施實現可控制水資源量約20億立方米,僅占全市地表水資源總量的5.9%,占自治區各水源工程總供水量(地表水)的22.5%。以農業灌溉為例,呼倫貝爾市水澆地僅占全市耕地面積的14.4%。境內尼爾基水庫總庫容86億立方米,但我區可利用的僅為3.2億立方米,占總庫容的3.7%。
(三)旅游資源富集與配套設施不足并存
森林、草原、濕地作為呼倫貝爾市自然資源的典型特征,土地面積占全區的21.4%,草原面積占全區草原面積的11.4%,林地面積占全區林地面積的83.7%。探明煤炭資源儲量居全區第3位;境內分布有額爾古納河、克魯倫河、雅魯河等3000多條河流,呼倫湖、貝爾湖等500多個湖泊,3000多種植物、400多種野生動物。擁有A級以上旅游景區55個,AAAA級旅游景區1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5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自治區級地質公園3個。是蒙古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擁有8個對外開放口岸,其中滿洲里是全國最大的陸路口岸,2015年過貨量占全區的45.8%,經滿洲里口岸運行的中歐班列達到604列。近年來,呼倫貝爾市旅游業實現快速發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景區景點內容單一,景區布局散、規模小、檔次低、配套設施不足,旅游業“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發展不足,不同程度存在“一票難求”、“一車難求”、“一房難求”、“一餐難求”、“一人(導游員)難求”的現象。海拉爾旅游集散中心作用發揮不足,交通通行效率低,公交建設滯后等突出問題。部分通往林區道路等級低、可進入性差,三級及以下公路占全市公路里程的88.7%,其中等外路占全市公路里程的5.5%。
(四)體制多樣與活力不足并存
由于歷史原因,呼倫貝爾市存在多種管理體制,以林業管理為例,呼倫貝爾市境內林地分別由市林業局、內蒙古大興安嶺森工集團、黑龍江大興安嶺森工集團(加格達奇)、興安盟林業局等管轄或經營,市林業局只管轄其中80多個國有林場,在林業林場改革中協調成本高。呼倫貝爾電網歸國家電網東北公司管轄,地方在電網改造、電源點等建設上協調難度大,不利于區域資源優化配置和激發地方活力。
二、建議
(一)更加注重“綠色”和“開放”兩大戰略引領
發展戰略是指導一個地區發展的總體方向,是一個地區綜合比較優勢的集中體現,也是謀劃地區布局的總遵循。呼倫貝爾市作為內蒙古的“縮影”,在綠色資源和開放發展等方面擁有其它地區無可比擬的綜合比較優勢。從政策看,呼倫貝爾市列入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生產加工基地和“中俄蒙合作先導區”;從現實發展看,呼倫貝爾市面臨新常態下轉型發展的強烈需求,謀劃新的增長點迫在眉睫。為此,需要在遵循國家新理念、新戰略、新思路的前提下,突出重點,突出優勢,搶抓國家“一帶一路”、新一輪東北振興、大小興安嶺轉型等機遇,在秉承綠色發展理念下,謀劃綠色產業發展;在秉承開放發展理念下,謀劃“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增強發展戰略的導向性。
(二)更加注重“品牌化”經營模式選擇
品牌是一個地區發展的名片,打好品牌可以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的外溢性,反之,則影響地區經濟的發展。呼倫貝爾市素稱天然大氧吧,走綠色品牌化道路毋庸置疑。但打造品牌除突出特色、總體謀劃外,更需要長期經營:一是堅持以“特色化”創建品牌。如,呼倫貝爾嶺東地區作為傳統大豆的主產區,發展非轉基因產品得天獨厚;二是堅持以“整體化”創建品牌。如,大興安嶺作為國家重要的森林區域,涉及根河、牙克石、莫旗等多個旗市,謀劃森林旅游、林下經濟等產業,更需要整合資源整體謀劃;三是堅持以“傳統化”重塑品牌,呼倫貝爾森工集團和農墾集團作為傳統兩大 “航母”,擁有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等比較優勢,建議繼續深化所有權和經營權改革,通過資源資本化等手段激活存量資產;四是堅持以“系統化”創建品牌,呼倫貝爾市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富集,對外宣傳上要更加注重全方位,除傳統“大草原”品牌外,更加注重“大森林”、“大濕地”、“大湖泊”等宣傳推介。
(三)更加注重“大區域”合作理念引導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更需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需要增強對市場的敏銳性,更大范圍、更寬領域來謀篇布局。綜合考慮呼倫貝爾市的區位條件,建議從三個層面強化區域合作:一是從國際次區域合作看,以建設“中俄蒙合作先導區”為契機,發揮“雞鳴三國”優勢,加快推進“海拉爾—赤塔—喬巴山”次區域合作,重點推進便捷通關、商品認證、檢驗檢疫等領域一體化,從制度建設上來保障國際產能合作;二是從國內區域合作看,呼倫貝爾市作為落后地區,更需要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合作,承接產業轉移,同時,建議根據中歐班列過貨品種謀劃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三是從自身發展看,“打鐵還需自身硬”,建議根據自身發展戰略定位,謀劃以呼倫貝爾經濟技術開發為核心的產業布局,完善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如,以滿足次區域合作保障功能為出發點,大力推進海拉爾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智慧旅游城市、國際會展城市。
(四)更加注重“資源資本化”路徑探索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成為資源型地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難題。綜合考慮呼倫貝爾市資源和體制因素,需要采取不同方式:一是對于森林資源經營和林下資源開發,特別是林區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上,建議通過引進和培育大型企業,統籌資源開發,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二是借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契機,將森工、農墾等優質資源進行打包推介上市,優化企業組織結構,提高民間投資比重;三是謀劃好“水”資源文章,補足水資源利用不足“短板”,探索自治區“東水西調”工程,加快修建一批水庫,以工程性措施緩解西部水資源短缺問題;四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提高地方國有企業活力。
(調研組成員:張永軍 寇子明 康磊 梁成 李文杰;執筆:張永軍 康磊 李文杰)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