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仇逸
一些睡眠障礙問題因為還達不到疾病的程度而被長期忽略。須知這樣一來,非常容易從健康隱患變成人體疾病
夜間一般不醒,醒了也能很快入睡;適當做夢,但不是噩夢;醒后神清氣爽,沒有疲乏倦態……這樣的睡眠是高質量睡眠。如果一個人能活90歲,那約有30年是在睡眠中度過。然而,對于失眠、多夢、睡不飽等現象,許多人看輕甚至忽視。
睡眠問題是疾病嗎?
睡眠障礙不再是老年人“專利”
連續兩天熬夜加班后,35歲的韓先生出現了睡眠困難。
“第三天恢復正常工作狀態,可深夜還是睡不著,總是亢奮異常,大腦高速運轉,一晚上都是似睡非睡的……”
由于睡不好覺,韓先生第四天十分困乏,無心工作,可到了夜晚又睡不著,只有努力入睡,才能小睡一會兒。兩個多月反復如此,甚至出現心跳過速、心悸等問題,最終只得就醫求治。
“過去,失眠科門診的主要人群是退休老人,現在中青年人明顯增多。”中國睡眠研究會中醫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委、上海市中醫睡眠疾病研究所主任醫師許良說,“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大、情緒緊張、抑郁焦慮成為中青年人發生睡眠問題的主要誘因,多見入睡困難、多夢、早醒或嗜睡等。”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心理門診主任彭淼介紹說,各年齡段人群都存在解決睡眠障礙的訴求。“前來就診的最小有六七歲的兒童,存在夜驚、夢魘問題,也有十幾歲的青少年,學習壓力大,出現入睡困難。”
遼寧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院長于睿說,小學生睡眠時間應該在10小時,但現在有六成左右的小學生睡眠時間不達標,約四分之一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問題。每到寒暑假期,深夜看電視、打游戲,捧著手機或iPad不放的孩子不少。
誰“搶”了你的睡眠
提起睡眠,現代人有各種困惑:有些人入睡很困難,睡眠時間短;有些人特別能睡,但睡醒了仍不解乏;有些人易醒,大多發生在凌晨兩三點。
于睿說,各年齡段出現睡眠障礙,原因各有不同。“90后”大多是心理原因,年輕人精力旺盛,思維活躍,但容易出現焦慮,導致睡不著;35~55歲的男性,工作壓力大,容易出現睡眠問題;更年期的女性,內分泌水平下降,通常是陰虛氣血不足帶來的失眠;還有老年人,睡眠能力減退,或生理疾病帶來失眠,有的是睡得早醒得早,還有一些是睡不著,或睡眠很少。
“生理和心理問題都會帶來睡眠問題。”彭淼說,“心肺相關性疾病、疼痛或疲勞癥狀、腸胃功能紊亂等都會誘發或加重睡眠障礙;心理方面,抑郁、焦慮、工作壓力、人際關系等問題,也會帶來睡眠障礙。”
彭淼說,失眠與壓力以及情緒密切相關,這也是很多醫院將失眠問題歸于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診的原因。
值得警惕的是,隨著越來越多電子產品出現,拖延睡眠族越來越多。躺在床頭對著手機狂刷微博、微信,或抱著平板電腦大玩“保衛蘿卜”,或把手機放在枕邊追劇至深夜,已成為許多人的睡前狀態。
專家指出,只有保持合適的睡眠節奏,才能保證高質量睡眠。可是,手機、平板電腦屏幕發出的藍光會抑制大腦松果體分泌褪黑素,而褪黑素的最大功能是保證人體的睡眠節奏。
睡眠非小事
一些人認為,失眠、打鼾是小問題,無需去看醫生,尤其是當下醫院大多把失眠問題歸于心理科或是精神科就診,讓人望而卻步。再說去醫院看病開藥,養成藥物依賴怎么辦?
彭淼指出,一些睡眠障礙問題因為還達不到疾病的程度而被長期忽略。須知這樣一來,非常容易從健康隱患變成人體疾病。睡眠障礙是高壓力人群、亞健康人群最常見的生理健康問題。
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兒科學組主任委員、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教授江帆指出,英國睡眠委員會特將由于使用手機、計算機和電視等電子設備造成干擾而導致的低質量睡眠定義為“垃圾睡眠”。如今“垃圾睡眠”已成為青少年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在8~18歲的青少年中,患孤獨癥、多動癥、自閉癥等疾病的,相比正常兒童,接觸電子游戲的時間多。
此外,一些家長因為孩子長得慢、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成績差、肥胖等問題,去醫院就診。然而,發育行為兒科醫師卻發現這些問題與睡眠有關。江帆說,睡眠是每個人正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的生理需要,是機體復原、整合和鞏固記憶的重要環節。兒童的腦細胞處于發育成熟過程,兒童體格生長所必需的生長激素只有在睡眠狀態才能達到高水平的分泌。在這期間,充足的睡眠是腦細胞能量代謝的重要保證,高質量的睡眠不但有助于體格生長,更有助于兒童的智能發育。
許良說,“成年人長期存在睡眠障礙,必然帶來體重失衡、皮膚疾病、記憶力減退、反應速度遲緩等。同時,患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的風險升高,甚至破壞人們的免疫系統。”
睡眠問題怎么治療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張冰是上海市心理援助熱線負責人。張冰說,睡眠問題與有睡眠障礙,二者是可以區分的:前者主要靠自己調節適應,后者需要對癥進行干預。
彭淼說,目前一些患者主要是到神經科就醫,或到藥房自行買藥,容易養成藥物依賴。許多癥狀較輕的睡眠問題,原本屬于心理情緒范疇,不應過早、過度服用安眠鎮靜類藥物,避免形成藥物依賴。當前,醫療機構紛紛由中醫、心理、精神、神經內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等設立針對性的專科門診,采用藥物甚至手術治療的方法加以干預。有需求者應主動就醫,從根源解決問題。
對大多數人群,解決睡眠問題需要從調整生活方式入手,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節奏。醫生提醒,良好的睡眠習慣應該從小養成。
“建立睡眠計劃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該從生活每一處著手。”彭淼說,“包括不要把臥室當成工作區域,選購舒服的寢具;晚餐應清淡、睡前少吃東西;提倡接受瑜伽訓練,運用靜坐、冥想等方式幫助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