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瑞強+張哲萌+張哲銘
摘要:電商扶貧突破了貧困區域與微觀主體在發展過程中的“發展基礎與稀缺資源依賴”,對于傳統資源要素與發展方式展開“碎片化”分解基礎上的“重構”,有利于實現助貧節支增收目標。要實現電商扶貧模式減貧功能的有效發揮,應明晰電商扶貧模式作用機理,直面影響電商扶貧功能實現的政策定位、服務體系約束、模式異化等問題,采取“把握電商發展規律,優化電商扶貧機制;夯實產業基礎,明確發展方向;完善服務體系,強化市場監管;注重精準扶貧,加快電商立法”等措施,規范電商扶貧行為,提高扶貧資源利用效率與發展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扶貧攻堅;電商扶貧;扶貧機理;體系;資源配置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6)10-0076-04
一、電商扶貧模式的提出與作用機理
(一)電商扶貧模式的提出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九大趨勢性變化,認為“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1]注重資源配置效率與發展質量成為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特征。截至2014年底,我國仍有8200萬貧困人口(如果按照國際標準,數量約達2億人)和12.8萬個貧困村尚未脫貧。依照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發展目標要求,扶貧開發任務艱巨。此后的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指出:正確處理新常態與扶貧的關系,是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扶貧工作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加快推進新時期扶貧攻堅工作,必須創新扶貧模式。扶貧模式指的是扶貧主體運用一定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作用于扶貧客體,促進扶貧客體脫貧致富的方式、方法和措施的總稱。[2]創新扶貧模式的要義在于提高扶貧資源利用效率,助推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解析多維狀態貧困成因,正是由于要素短缺和要素組合功能疲軟的長期延續所造成,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投入和瞄準效率是影響扶貧效果的兩大因素”。[3]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能夠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主體發展積極性不高等問題的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其中網絡信息技術發展功不可沒,使得扶貧行為交易成本大為降低,扶貧績效明顯提高。但是由于政府主導下通過計劃機制配置發展資源的扶貧行為傳統的長期影響,產業扶貧、社會扶貧、移民扶貧等新時期扶貧模式在技術層面上整體落后于時代,對于基于網絡發展起來的電子信息化在扶貧減貧工作中的作用關注度不夠,多數停留于設施層面,如2008年啟動的信息化扶貧工程。
網絡技術的發展與運用,尤其是2015年國家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帶給時代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思維改變與約束性條件突破”兩個方面:“互聯網”作為一項新的經濟形態,顛覆了傳統社會經濟系統發展的產品觀、時空觀等傳統思維,為各領域發展帶來巨大的激勵和新的思考,立足并脫胎于傳統發展理念上的“互聯網+”發展形態,要求社會經濟系統及各組成均應深化改革發展模式,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利用互聯網思維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發展質量。具體到扶貧開發工作,網絡技術則可以打破區域與微觀主體在發展過程中的“發展基礎與稀缺資源依賴”現象,通過信息鴻溝消除,對于傳統資源要素與發展方式展開“碎片化”分解基礎上的“重構”,進而提升貧困主體發展的可行能力。國際上首先提及信息減貧的是1984年由國際電信聯盟提出的通過改善電信設施減貧的《美特蘭報告》,此后隨著人們對于互聯網的發展引發的“數字鴻溝”問題的關注,尤其是2005年世界信息峰會的呼吁,信息減貧(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Poverty Reduction)逐步成為共識,設施改善、電子商務、互聯網扶貧[4]等多樣化的扶貧方式出現,并認為信息減貧不僅僅是信息技術的改善,更重要的意義在于發展機會平等、資源共享與協作共贏等可能的結果。
(二)電商扶貧模式作用機理
無商不富,無業不強。擺脫貧困的首要意義并不是物質上的脫貧,而是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5]推動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核心是提升貧困人口的發展意識和激發其發展內生動力,關鍵在于降低貧困人口發展過程中的基礎薄弱、能力不足、經營虧損等諸多風險,解決之策則是“通過努力獲取信息以尋求比他人更多的獲利機會”[6]、“信息的最大化滿足以消減發展風險”,[7]加之當前“互聯網+”、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雙創”的良好發展機遇,大數據時代精準扶貧的工作要求,跨越城鄉空間界限、聯通“三農”且能夠有效進行資源整合的電子商務扶貧模式逐步受到青睞。電子商務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朝陽產業”“綠色產業”之稱,具有“三高”“三新”特點。“三高”即高人力資本含量、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價值; “三新”即新技術、新業態、新方式。我國電子商務從2007年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網購”也已在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8]在2014年的全國扶貧工作會議中,已經正式將電商扶貧納入到國家扶貧的主流政策體系。電商扶貧是我國互聯網時代扶貧方式的一種創新,可用“互聯網+扶貧”來表示。其主要內涵是政府幫助扶貧對象通過開辦網店等電子商務的方式達到減貧、脫貧目的的一種實踐活動。[9]電商扶貧之所以能夠被作為一個獨立的扶貧模式來對待,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互聯網環境下電商時空經濟特征可以有效破解貧困地區發展的 “信息鴻溝”與“孤島效應”。區域貧困成因一般可以歸納為三類:發展資源缺失、競爭意識不強與市場對接失當。利用電子商務可以通過較少的交易成本(搜尋成本與物流成本)實現個體效用最大化,社會生產時間價值大為減少,人、財、物積聚速率與規模受限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提高了交易主體靈活性的同時有助于廠商積聚客戶信息實現規模效益,最終使得“時間節約和空間跨越”水平的雙重提升,轉變傳統社會經濟系統“技術與層級”特征為“網絡與系統”。依據“梅特卡夫法則”,網絡價值以用戶數量的平方速度增長,網絡價值等于網絡節點數的平方,[10]亦即當網絡節點足夠多時,網絡規模趨于無窮大,個體平均成本接近于零,有效降低了交易風險,提高了市場交易主體的針對性。同時,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具有較強的外部性效應,有助于通過信息傳播提高民眾發展意識,激發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電商交易時間的離散型、空間的可分性在很大程度上打亂了傳統產業生產、消費、交易的流程,實現了區域發展的“資源再聚合,生產方式再調整”,“線上線下”虛實融合,為貧困地區發展和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契機。
二是農村作為扶貧攻堅工作的主戰場,作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生產是最貼近消費者基本需求的大市場,但卻是中國市場化程度較低的生產部門。截至2014年底,中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7.5%,規模達1.78億。將互聯網思維與電商基因注入農業,可以助力實現農產品電子商務,盤活農村市場。而電子商務的發展也進一步由產業內部向產業間滲透,推進全面創新”。[11]電商不是單一的產業,而是多方協作的一個系統工程,核心組成是“農戶+網絡+公司+消費者+服務者”,這里的“服務者”可以表現為政府、物流企業、技術企業等多重身份且可以根據時空不同出現相互替代,充分體現了“所有的你,都讓我變得更強;所有的我,都讓你變得更加有效”這一互聯網經濟的特征。貧困地區發展農村電商,有助于改變貧困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市場發育水平較低和優勢資源價值貶值等發展現狀,跨域空間阻隔,發揮比較優勢,利用網絡將特色種養、文化旅游等產品和服務推向市場,提升市場競爭力并形成品牌,進而倒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改善基礎設施,增強民眾創業創新思維和提升自我發展的“造血”能力,促進民眾脫貧致富和區域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電商扶貧的實踐與關鍵問題
(一)發展歷程與典型實踐
我國的電商扶貧起始于2013年的甘肅隴南成縣實踐。成縣位于甘肅東南部秦巴山區連片特困片區,為了解決農產品賣難和農民增產不增收問題,當地政府與民眾主動求變,“把破解 ‘農民收入哪里來這一難題作為主攻方向,嘗試以微媒體營銷為主要手段,以核桃網絡銷售為突破口,運用新媒體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12]改變了特色農產品“多而不強,優勢不優”現象,促進了貧困區域特色產業發展與農產品價值增值,在扶貧開發上取得了新突破,逐步探索出了一條“電商扶貧”的扶貧新模式。2015年1月,甘肅隴南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首個“電商扶貧試點市”,繼而電商扶貧在全國范圍鋪開。將電商扶貧模式納入國家扶貧政策體系,旨在扶貧效應的發揮:直接惠及貧困人口。幫助貧困人口在電商平臺上開網店,通過開展電子交易達到增收脫貧的效果;參與產業鏈,在個體電商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產業集聚和規模效應,建設完善的產業鏈;形成良性循環的電商生態,為貧困人口提供就業與其他發展機會;分享電商發展的外部性效益,比如電商促進區域的基礎設施完善、信息交流等,分享發展成果。
當前主要典型實踐表現為兩類模式:電商營銷拓展與網絡空間重建。一是作為電商營銷拓展的典型代表的甘肅“隴南模式”。甘肅隴南市通過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電商聯動機制,采取逐步推進的發展路徑:前期政府通過以獎代補、技術培訓、貼息貸款等方式扶持農民“開網店”,待規模初成再確立電商的市場主體地位,拓展農民生產資料網購與產成品銷售渠道。發展至今,隴南全市共開辦網店6100余家,實現農產品網絡零售總額10.7億元,帶動就業1.8萬余人,探索出了一個“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微媒營銷、助農增收”的電商扶貧“隴南模式”,[13]有效帶動了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民增收。二是網絡空間重建的“民生電商O2O雙線扶貧模式”。O2O(Online To Offline)雙線扶貧模式是指將線下的商務機會與互聯網結合,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平臺,如2015年9月蘇寧云商與國務院扶貧辦就農村扶貧工作開展的“全國農村電商扶貧戰略合作”項目,蘇寧選擇適合發展電商的貧困區域建設100家直營店和服務站,與此對應,與國務院扶貧辦及地方扶貧辦合力打造“10.17”網購節,宣傳公益扶貧;協助地方政府培養電商人才隊伍;在線上建設100家網上“地方特色館”,促進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農產品、手工業品和旅游產品上網進程,同時依托蘇寧近2000家實體店,設立電商扶貧 O2O 體驗展示專區,集中展示扶貧地區優質特色農副產品與旅游等資源,[14]開拓助推貧困區域發展的“網絡第二空間”,形成“一個實體,兩個引擎”的發展格局,著力于“資源高效匯聚,區域塌陷有效縫合,民眾收入差距縮小”的發展目標達成。
(二)電商扶貧需要解決的三個關鍵問題
電商扶貧是新時期“智慧扶貧”理念的鮮明體現,電商扶貧工作開展,有助于帶動農村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提升農村市場化水平,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增加農村收入和縮小城鄉差距。但電商扶貧為貧困人口提供低成本創業途徑的同時,也受到模式政策定位、諸多約束性因素、行為異化等多重影響,電商扶貧模式減貧功能的有效發揮需要妥善解決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電商扶貧模式政策定位。《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將我國農村扶貧的主要方式歸納為專項扶貧(如易地扶貧搬遷、整村推進、以工代賑、產業扶貧、就業促進、革命老區建設和扶貧試點)、行業扶貧(如特色產業、科技扶貧、基礎設施、教育文化事業、公共衛生和人口服務管理、社會保障制度、能源和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扶貧(如定點扶貧、東西部扶貧協作、社會參與扶貧)、國際合作四類,電商扶貧通過為扶貧對象提供電商平臺為其賦能,提高資源獲取與收益水平,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本質是通過電子商務這種先進的商業交易技術,將傳統的商業行為進行“碎片化后的重組”。電商扶貧是一種網絡雜糅式扶貧模式,融合多種扶貧方式,整合多樣扶貧資源,旨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與發展質量,促進扶貧對象增收脫貧,兼具專項扶貧(涉及多區多項產業)、行業扶貧(交叉于科技、教育、公共服務多個領域)、社會參與(得益于電商主體、網民、政府等多個主體)與國際合作(注重與國際先進扶貧方式接軌)等扶貧方式特征,考慮到電商扶貧模式正處于試點階段,將電商扶貧這種綜合式扶貧定位于“創新扶貧開發機制”的扶貧試點比較合適,藉此,電商扶貧模式的合法性、具體推進方式及其規制體系亟待完善,以此更好地融入國家扶貧開發政策體系,并與其他扶貧開發模式有效協同。
2.排除電商扶貧行為開展的約束性因素。甘肅隴南模式、江蘇睢寧沙集模式、貴州銅仁模式、廣東揭陽軍埔模式諸多實踐表明,寬帶、支付、物流、人才等依然是農村電商發展的主要難題,[15]但我們不能不現實地期待著所有的條件都到位了,才開始啟動電商扶貧。關鍵是電商能幫助貧困人口把脫貧致富的作用發揮出來,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進來,形成正向反饋,持之以恒,取得實效。[16]因此,應逐步在發展中將下列約束性因素排除:一是重視農村電商建設“最后一公里”問題,農村基礎設施尤其是網絡、寬帶、交通等建設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二是由于大量中青年農民工進城,雖然近年來出現了大量農民工返鄉創業典型,但農村建設空殼化現象依然嚴重,貧困區域尚未建立電商人才培訓體系,農村電商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瓶頸需要突破;三是農村電商發展融資困難,媒體報道,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農戶貸款余額5.4萬億元,僅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的6.4%。城鎮和農村每萬人擁有銀行類金融服務人員的數量比達到了329:1,[17]金融服務水平低下嚴重制約了農村電商發展與規模效應發揮;四是貧困區域電商扶貧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在市場競爭中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和鄉土產品為基礎,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和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凸顯,貧困區域產業發展突破低端,融合并搶占產業鏈價值高端環節成為發展趨勢。
3.杜絕電商扶貧模式異化現象。首先,電商扶貧作為綜合性扶貧政策,扶貧效應發揮需要政府主導與扶持、電商及其他社會主體的協同參與。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電商企業作為經濟性組織,盈利是其功利性目標,雖然扶貧可以理解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但仍需注意政府利用財政資金扶持電商發展、改善基礎設施過程中,扶持資金成為個別電商企業平臺建設和網絡企業流量購買的“專項資金”現象,杜絕電商打著扶貧的旗號“跑馬圈地”。其次,基于前述電商扶貧發展的約束性因素分析,該模式并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在技術、人才隊伍、產業發展水平、網絡生態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門檻,在推進電商扶貧工作中切忌“一刀切”,避免重復建設;同時,注意防止出現因為政策扶持條件的設定致使不具備上述條件的貧困戶被排擠出政策扶持范圍,非貧困戶反而因為條件滿足而獲得支持的負面現象,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再次,電商扶貧作為一種“政府支持的農村市場化水平提升”發展方式,不是政府計劃對于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替代和擠壓,其作用在于為電商扶貧創造良好的網絡生態,電商扶貧仍然要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電商發展仍然要時刻堅持市場導向。最后,電商扶貧模式應關注其與其他扶貧模式的協同配合,利用網絡突破時空限制的優勢,整合線上線下發展資源,助力全社會“大扶貧”格局的實現,而不是“單打獨斗,各自為戰”。
三、有效推進電商扶貧的發展策略
電商扶貧作為一種基于“傳統資源和網絡技術”結合的扶貧發展模式,運用開放、自由與協作共贏的互聯網思維,立足先進的網絡發展平臺基礎,建基于貧困區域人力、生態、文化、特色產品等優勢資源,定位于高水平產業帶動,發力于多元主體協作共贏。電商扶貧要想走的更遠,必須深化電商扶貧重要意義的認識,堅持“與特色產業發展結合,與推進精準扶貧結合,與電商人才隊伍培養相結合;與網絡基礎設施和網絡生態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匯聚各方力量,使得電商扶貧揚優成勢,服務于全面小康目標的順利實現。
(一)把握電商發展規律,優化電商扶貧機制
發展電商扶貧,準確把握電商及其發展規律是前提和基礎。政府、電商、扶貧對象與社會參與主體應更新觀念,將電子商務視為一個生態系統,清晰電子商務發展的“市場全球化、交易連續化、成本低廉化、資源集約化”等優勢,明晰電商產業發展的資源投入與產出約束因素;依據電商產業發展的條件需求,因地制宜,把脈貧困人口發展意愿,實現精準對接,以縣區為單位選擇合適的鄉鎮、村作為電商扶貧攻堅工作站,逐步形成“由點連線,由線成面”的“點——軸——面”發展節奏;加強引導與扶持,建立健全組織體系,強化具有互聯網思維和現代管理能力的電商扶貧工作領導班子建設;以傳統“普惠式”扶貧為基礎,適度引入以獎代補、項目量化管理、參與效益分享、專項定額補助等“競爭式”的電商扶貧;組建區域性、行業性電商協會,提高貧困區域電商組織化水平,提升“市場話語權”;注重電商扶貧模式的監督監管,實施電商扶貧政策監測評估,適時總結經驗與不足,為信息化扶貧提供決策參考;建立考核評價體系,把電商扶貧納入扶貧工作體系,推進電商扶貧工作,逐步形成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協會引領、市場推進、金融支撐、媒體助力的電商扶貧工作機制。
(二)夯實產業基礎,明確發展方向
貧困人口生計脫貧,關鍵在于產業發展。發展電商扶貧,焦點在于貧困區域產業在電商發展背景下的融合與調整。一是貧困區域“遠離城市中心市場狀態長期存在的特點,決定了其產業發展的高端化要求”,[18]利用其生態環境良好、生產成本低廉、產業特色明顯等比較競爭優勢,借助電商突破地域空間限制,在貧困地區基于要素稟賦發展需求空間較大的高端產業將是區域發展戰略中的“藍海”。二是注重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特色化和網絡化,對應消費者需求個性化、電商產業網絡化特征,貧困區域發展產業需要堅持網絡技術與產業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電商扶貧首先應該通過電商交易方式喚醒扶貧對象的市場意識、盤活區域現存發展資源、實現資源價值增值并使之服務于貧困人口增收,繼而建構成型的產業園區與基地,增強區域發展要素吸引能力,通過資源要素交流進而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發展。電商發展是平臺建設,基于電商交易的“信息、物質等要素流動及其隨之而來的發展機會、區域民眾的心智模式改變”才是貧困區域實現減貧脫貧目標的關鍵資源。三是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運用生態產業鏈管理思維,注重貧困區域發展的關聯性,健全上下游產業鏈,充分利用產業關聯發展帶來的正向外部性,保障區域發展的低成本、高效率與可持續。
(三)完善服務體系,強化市場監管
提高基礎設施保障水平。鑒于電商發展的瓶頸問題,開展電商扶貧,首先要在實施區域開展支持縣域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的基礎設施改造;改善網絡接入、硬件配置條件,降低網絡使用費用;建立通達的鄉村物流配送體系,降低物流成本;完善由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團體、高職院校及電商龍頭企業為主體的電商扶貧人才培訓體系,拓寬電商覆蓋面;扶持發展產品加工和服務業,提升區域初級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和服務水平。
完善誠信體系建設。誠信體系關乎電商發展成敗,著力建設誠信機制,確保電商誠信經營,完善電商準入注冊、資信評估、差評追蹤和品牌經營機制,發展線上線下供產銷監控系統,通過網絡數據挖掘技術形成交易主體信用記錄,強化社會、政府、公眾等全方位監管體系建設,嚴格電商信息披露制度。
加大電商扶貧金融支持力度。一方面大力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利用網絡運行成本低的優勢,破解實體金融機構“不愿下鄉”的困境,探索出符合自己特點的操作模式及挑選合適的服務對象,形成具有層次化的多重組合的互聯網金融農村行業布局,為農村電商提供融資可能。一方面應健全農村土地、產品、生產資料等要素市場,尤其關注期貨、抵押市場發展,促進金融要素流動;另一方面通過向社會募集資金成立“區域性電商發展基金”,也可進行有償募集試點,支持貧困區域電商發展。
(四)注重精準扶貧,加快電商立法
電商扶貧為信息時代的扶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全新動力,為扶貧對象提供了創新、創業、增收致富的全新舞臺,電商扶貧區別于一般地區的電商發展,以貧困區域為場景,以農村電商為主要形式,以貧困主體為作用對象,以資源配置優化與效率提升為途徑,以助貧節支增收為目標,實施環境更為復雜,實現精準扶貧難度更高。電商扶貧應基于信息化特點,將網絡大數據的數據分析技術應用于區域發展趨勢預測與貧困主體行為測評,瞄準“直接惠及貧困人口”和“參與產業鏈式”電商扶貧方式,以及適合電商發展要求的扶持對象,探尋貧困區域電商扶貧的約束性因素并精準施策,提高扶貧資源利用效率。
此外,應加快電子商務立法,盡快出臺《電子商務法》或者《電商扶貧工作條例》,依法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使作為國家電商產業和扶貧政策重要組成部分的電商扶貧有法可依,電商權益切實得到有效保障,以促進電商扶貧事業的規范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姝. 中央首次闡釋“經濟發展新常態”九大特征[EB/OL]. http://news.china.com/ domestic/ 945/20141212 /19095722_all.html.
[2]汪向東,張才明. 互聯網時代我國農村減貧扶貧新思路[J]. 信息化建設,2011,(2).
[3]羅江月,唐麗霞. 扶貧瞄準方法與反思的國際研究成果[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4]法國明年欲推互聯網扶貧計劃[J]. 中國信息界,2006,(13).
[5]田甜,楊柳青. 把“互聯網+”引入扶貧攻堅[N]. 湖南日報,2015-08-05(001).
[6]Knight, F.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M]. Houghton Mifflin, 1921∶28.
[7]朱靖. 信息經濟學研究綜述[J]. 情報科學,2015,(5).
[8]李紅霞. 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路徑選擇研究[J]. 山東社會科學,2015,(9).
[9]周克全. 電商扶貧要有新思路[N]. 甘肅日報,2015-07-03 (013).
[10]魏嘉文,田秀娟. 互聯網2.0時代社交網站企業的估值研究[J]. 企業經濟,2015,(8).
[11]陳亞琦. 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發展規律及其路徑探析[J]. 河北學刊,2015,(5).
[12]牛新建. 探路電商扶貧助力脫貧致富[N]. 甘肅日報,2015-07-03(013).
[13]李逢春,唐端. 農產品電商為精準扶貧探路[J]. 國家治理,2015,(33).
[14]張茜嵐. 蘇寧與扶貧辦合作電商扶貧[N]. 北京日報,2015-09-26(007).
[15]姚建莉. 風口上的農村電商:巨頭已“下鄉”不只為扶貧[N]. 21世紀經濟報道,2015-09-26(007).
[16]汪向東. 當前開展“ 電商扶貧”條件更加成熟[J]. 甘肅農業,2015,(11).
[17]馬繼華. 互聯網金融下鄉玩純信用貸可行嗎[EB/OL]. http://majihua.baijia. baidu.com/article/108288.
[18]趙禹驊,凌經球. 互聯網背景下可持續生計資本視角的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產業扶貧機制創新研究[J]. 改革與戰略,2015,(2).
【責任編輯:宇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