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諄+張健華
摘要:新時期,我國的文化生態出現了新的特點,即主導/主流文化的定位理論上明確但現實中遭遇挑戰、傳統文化復蘇強勁但趨勢微妙、外來文化大量涌入且影響日深。多元文化構成的文化生態導致文化認同面臨新的問題,即國家/政治認同的弱化和民族認同的強化。為此,我們應在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同時,努力培育中華民族共同文化,進而構建新的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態。
關鍵詞:多元文化;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文化生態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6)10-0091-04
一、多元文化發展中出現的新特點
所謂多元文化,簡單地說,就是文化類型呈現出多樣性。多元文化是文化生態構成的基本條件,沒有文化的多元,也就沒有文化生態的形成。就現實情況而言,多元文化是一種實然狀態,不存在僅由一種文化類型構成的文化生態的客觀事實。目前,我國的文化生態主要由主導/主流文化、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等構成,這些文化類型在新的歷史時期也出現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點。
1.主導/主流文化理論上定位明確但現實中遭遇挑戰。我國所要建設的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馬克思主義是我國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在這種指導思想下開展的文化建設,其理想狀態當然是馬克思主義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并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占據文化生態中的主流地位。
但現實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流地位面臨著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挑戰,馬克思主義指導作用的發揮實際上就是如何主導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問題,這其中所面臨的難度是不一樣的。
就傳統文化而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降低了其發揮主導作用的難度。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日起,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如李大釗、陳獨秀、惲代英等,都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命題,雖然此時主要表現為對傳統文化的批判,但也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提供了契機,而批判的結果客觀上為當今馬克思主義在傳統文化領域主導作用的發揮降低了難度。隨著毛澤東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黨的領導集體愈加重視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使得馬克思主義漸具中國特色、民族特色。馬克思主義近百年的中國化歷史進程表明,馬克思主義已經和傳統文化形成了一種相對良性的互動模式。無論是對傳統文化的批判還是繼承,這些活動的開展,本身就說明了馬克思主義面對傳統文化所具有的主導優勢。
馬克思主義主導作用的發揮所面臨的更大挑戰源于外來文化。歷史上來看,馬克思主義就是在與不同的外來文化的較量中最終被中國選擇的。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與外來文化的較量主要在冷戰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較量的主戰場集中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前蘇聯解體后,社會主義的中國成為西方世界圍攻的主要對象。而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后,各種外來文化開始大量涌入中國,特別是近些年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與世界的交往和聯系越來越緊密,進入中國的外來文化越來越多樣,面對蜂擁而至的外來文化,馬克思主義如何發揮對它們的主導作用,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當今中國文化生態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主流文化不明顯。一個國家的主流文化是多數人所認可、接受的文化,它能夠影響社會上大多數成員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就中國目前的文化生態而言,很難說哪一種文化居于主流地位。馬克思主義主導作用的發揮還不充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流地位的真正確立尚需時日。傳統文化的復蘇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回歸,它在實踐中也面臨著傳統繼承和現代化進程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使得傳統文化很難占據文化生態中的主流位置。而外來文化一方面面臨著作為中國文化生態之魂的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面臨著作為中國文化生態之根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文化聯手的情況下,外來文化根本沒有成為主流文化的可能。
2.傳統文化復蘇強勁但趨勢微妙。當今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蘇在國家、社會、個人層面都有所體現。在國家層面上,政權的建立必須扎根中國實際,傳統文化則是中國實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現代治理體系正在充分吸收傳統文化因素,以期最大限度地達到政治認同,并最終實現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在社會層面上,社會的穩定、和諧需要傳統文化的維系,傳統文化已經被作為緩解社會關系緊張、沖突的重要手段,并廣泛應用于社會矛盾的化解。在個人層面上,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人,要經文化的塑造實現由生物人到社會人的轉變,傳統文化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隨著中國社會轉型的加快,急劇的社會變遷激蕩著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面對與傳統割裂的現實危機,個體必然選擇傳統文化作為維系傳統與現實之間聯系的紐帶。
不論是從大傳統還是從小傳統來看,傳統文化的復蘇都呈現出強勁勢頭。大傳統方面,以上層人士、思想家、哲學家等為代表的精英文化愈加受到重視,如儒家文化得到重新闡釋,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并借助孔子學院以新的姿態走向全球。小傳統方面,以社會大眾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得到尊重,人們正常的民俗生活得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開展,就是傳統文化復蘇的最好見證。無論是屬于大傳統的雅文化如古琴藝術,還是屬于小傳統的俗文化如民間工藝,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中得到傳承和發展。
但傳統文化在復蘇過程中也表現出一些微妙的趨勢,如博物館化、去語境化、復古化等等,其中最需要引起注意的就是對民族文化的過分強調。這里所說的民族文化,指的是各個民族所創造的本民族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民族文化的過分強調一方面是出于民族政策的考慮,作為民族分野的標志,民族文化的強調被視為體現民族平等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是出于經濟效益的考量,主要體現在與民族文化相關的旅游業,民族文化被視為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的旅游資源而加以開發利用。
3.外來文化蜂擁而至且影響日深。全球化絕不僅僅只是經濟的全球化,伴隨著經濟而來的還有文化,隨著我國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各種外來文化不斷涌入中國。這些外來文化多種多樣,涉及到當今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近些年更呈現出強勢進入之態,如美國的“三片”文化(即以薯片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以好萊塢影片為代表的娛樂文化、以芯片為代表的科技文化),可以說在中國大地已經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