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我國金融業2007-2014年的經驗數據,實證研究了公允價值變動列報對其決策有用性的影響。研究表明,計入利潤表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具有決策有用性;僅計入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不具有決策有用性;同時計入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和利潤表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具有決策有用性。說明公允價值變動的列報位置會影響其決策有用性,投資者對利潤表的關注度高于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關鍵詞:公允價值變動;決策有用性;列報;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2-000-02
我國財政部在2009年6月發布《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要求企業在利潤表“每股收益”項下增列“其他綜合收益”項目[1]。據此,原本僅列報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資本公積”項目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在期末列報位置調整為:同時列報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其他綜合收益”項目,以及利潤表中“其他綜合收益”項目。目前,大多數文獻主要研究了公允價值本身的決策有用性問題,而基于不同位置列報的公允價值的比較研究卻很少。李增福[2]等研究指出,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是否進入損益以及不同列報位置,會帶來不同的市場反應。徐經長[3]等指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在利潤表的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呈報時存在增量價值相關性,直接計入股東權益變動表時僅有較弱的價值相關性。但在徐經長的實證研究中并未排除金融危機對公允價值相關性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其研究模型改進,并得出更完善的實證結論。
一、模型設計
對決策有用性的模型設計,主要以信息觀的回報模型和計量觀的價格模型為代表。本文主要從計量觀來研究公允價值變動列報的決策有用性,采用Feltham和Ohlson[4]提出的線性價格模型:
其中Pit為某一時點的股價,EPSit為公司i在期間(t-1,t)內的每股收益,BVit為公司i在期間(t-1,t)內的每股凈資產賬面價值。α的大小和符號分別說明了每股凈收益和每股凈資產與股票價格的相關性,從而反應財務信息對投資者決策的影響方向和程度。
本文將每股收益分為兩個部分:每股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FVAIit)和除該項目之外的每股收益(EPSLit);將每股凈資產分為兩個部分: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FVADit)和除該項目之外的每股凈資產(BVBFVit),并引入公司規模(SIZEit)和資產負債率(DEBTit)作為控制變量,得到如下模型:
其中,FVAI始終列報于利潤表中“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項目,FVAD在2009年之前僅列報于所有者權益變動表,2009年之后同時列報于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和利潤表。為比較列報位置調整前后公允價值的決策有用性,將樣本數據分為2007-2008年(簡稱調整前)和2009年-2014年(簡稱調整后)。
二、數據來源
由于以公允價值計價的資產在金融業上市公司中所占比例較其他行業大,金融業公司比其他行業相比更容易受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影響。因此本文的研究對象選取了2007年-2014年我國A股上市的金融業公司進行實證研究。考慮到投資者不能在年報公布當天立即做出決策,本研究中股價為公司公布年報后連續5個交易日股票收盤價的平均值。為了增強研究的準確性和樣本的可比性,剔除被標注ST的公司,剔除股價、年報等相關指標和信息缺失的公司,剔除已停牌的上市公司。最終共獲得307個樣本,其中調整前有59個樣本,調整后有248個樣本。
三、實證研究
表1對公允價值變動列報位置調整前的多元回歸檢驗結果顯示,所有變量的VIF值均不超過10,說明各變量之間不存在多元共線性問題。模型的F值為23.619,通過了F檢驗,表明該模型具有統計學意義。調整R方為0.701,說明在因變量P的變動中,有70.1%的概率可以由模型的自變量解釋,該模型對調整前具有很好的擬合優度。表中FVAI的系數為8.564,t檢驗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FVAI的增加能刺激投資者增加投資,具有決策有用性。但FVAD的t值為-0.558,且t檢驗未通過,說明FVAD不具有決策相關性。
表2對公允價值變動列報位置調整后的多元回歸檢驗結果顯示,所有變量的VIF值均不超過10,說明各變量之間不存在多元共線性問題。模型的F值為51.413,通過了F檢驗,表明該模型具有統計學意義。調整R方為0.550,說明在因變量P的變動中,有55.0%的概率可以由模型的自變量解釋,該模型對調整后具有較好的擬合優度。表中FVAI及FVAD均通過了t檢驗,且在1%的水平顯著,說明FVAI及FVAD均與股價顯著正相關,當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增加時,能有效為投資者提供決策相關信息,造成股價上漲。
比較調整前后的回歸結果可知,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與股價的相關性在調整前后前后分別為5%的水平上正相關和1%的水平上正相關,該科目列報位置雖然未調整,其決策有用性卻發生了變化,主要原因是2007年-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造成公允價值的決策相關性降低,但從結果來看降低的程度并不明顯。然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與股價的相關性在調整前后分別為不相關和1%的水平上正相關,基于上述研究認為,該變化不是由金融危機的緩解造成,而是由于該科目從“僅列報于所有者權益變動表”調整為“同時列報于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和利潤表”之后吸引了投資者更多的注意,從而提高了其決策有用性。
四、研究結論及建議
基于本文的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公允價值變動的列報位置會影響其決策有用性,計入利潤表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與股價正相關,具有決策有用性;僅計入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與股價相關性不顯著,不具有決策有用性;同時計入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和利潤表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與股價顯著正相關,具有決策有用性。研究認為投資者在利用財務報告時,對利潤表的關注度高于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導致公允價值變動在財務報告中不同位置列報對投資決策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從本文的研究來看,公允價值變動的列報位置對投資決策的影響較明顯,我國財務報告在公允價值列報方面還需進一步改善。為了更清晰的方式列報公允價值變動信息,向投資者提供便于獲得的決策有用信息,本文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既然未實現,就不應直接計入凈利潤,以免誤導投資者過度投資。建議將其移動到凈利潤之外,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一起計入其他綜合收益,或者在凈利潤之后增設“允價值變動損益總額”科目,用來列示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的變動損益,從而進一步提高其決策有用性。
參考文獻:
[1]財政部.關于印發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的通知[Z].2009.
[2]李增福,黎惠玲,連玉君.公允價值變動列報的市場反應——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3,10:13-19.
[3]徐經長,曾雪云.綜合收益呈報方式與公允價值信息含量——基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研究[J].會計研究,2013,1:20-27.
[4] Feltham G. A, Ohlson J. A. 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ng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 [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1: 21-37.
作者簡介:羅丹妮(1991-),女,漢,湖南郴州人,湖南工業大學財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