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珍
【摘要】在全民理財的時代,互聯網悄然改變今天的生活,“互聯網+”在2015年的兩會上被正式列入國家戰略,互聯網金融更洶涌而來。作為傳統銀行,再也不能按照自身需要去運作,更不能將自身利益與地方經濟發展和客戶利益對立起來,而是要真正樹立“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理念。如何進行改革創新,在服務模式上與互聯網相深度契合,打造“互聯網+”時代下的新模式,已成為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介紹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淺略分析其給商業銀行帶來的影響,并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幾點應對策略。
【關鍵詞】商業銀行 互聯網金融 影響應對策略
一、互聯網金融概念和特點
隨著金融技術的加快改革、創新,互聯網金融飛速發展,在2013年的發展尤為迅猛,已經成為了近期非常熱門的話題。
相對傳統商業銀行,互聯網銀行有如下特點:一是不需網點,服務全球,業務全部在網絡開展;二是擁有強大的安全平臺,取消物理網點,提供一站式服務,大幅減少交易成本,保證所有操作網上完成,流程方便、手續簡單,服務高效、便捷、靠譜,能每天24小時真正服務客戶,與傳統銀行相比,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三是以客戶體驗為中心,用互聯網精神做金融服務,共享,開放,透明,全球互聯。
二、互聯網金融加速發展
互聯網金融從2013年開始,以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為關鍵詞的各種互聯網金融新常態蜂擁出現,互聯網金融的參與主體更加多元。“跨界競爭”、“云計算”、“移動互聯”、“模式再造”、“區塊鏈”、“O2O”等目前已成為熱點話題。互聯網金融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金融生活,深刻地改變甚至顛覆了許多傳統行業。騰訊、阿里、京東、百度等這些優秀的互聯網企業均在大力開拓互聯網金融業務,有部分還申領了銀行牌照,形成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互聯網銀行新業態。支付寶、微信支付、拉卡拉、快錢……等第三方支付平臺憑借新潮、便捷、靈活的業務模式迅速搶占支付市場;P2P橫空出世之時就被傳統銀行一直無法有效解決的“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寄予厚望,隨著征信系統、法律法規、監管體系的進一步完善,P2P大有可為;眾籌模式雖年輕,但是創新空間巨大,國內國外眾多的成功案例對如今飽受禁錮的投資者來說具有極大的誘惑;而借助大數據分析客戶金融活動,對于客戶信用、行為、需求等信息深度分析,對于產品的設計開發銷售創新將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在全球范圍內,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國內傳統商業銀行的業務版圖正在被蠶食,保守一點至少在以下三方面受到影響:
(一)電子移動支付代替傳統支付結算業務
隨著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移動通訊設備滲透率超過商業銀行的網點柜臺或ATM自助設備,以及移動通訊、互聯網和金融的結合,電子支付正在改變現行用戶習慣,實現支付的入口的便民性,從而沖擊傳統銀行的匯款業務。從全球來看,2015年全球移動支付市場規模達4500億美元,2016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6200億美元。隨著移動互聯網以及智能手機快速普及,近年來全球移動支付市場規模增速為38%左右,預計未來幾年,全球移動支付市場將保持30%以上年增長率,發展前景廣闊。
(二)P2P模式小額信貸替代傳統存貸款業務
以P2P貸款平臺等互聯網金融模式正在繞開傳統銀行,實現個人存貸款的直接匹配,是正規金融機構一直未能有效解決地方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有望成為將來互聯網直接融資的模式。通過互聯網金融技術,極大減少了信息的不對稱和客戶交易的成本。
(三)運用互聯網金融助力地方實體經濟
互聯網金融的實質是金融,就是要更好服務地方實體經濟。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主要基于傳統金融市場化、自由化的進度緩慢,需要更新的業態來突破;另外,“80~90后”的新一代成為社會的消費群體,讓互聯網融入到生活各個層面。未來互聯網金融將與大金融相互融合,互聯網金融使傳統金融回歸金融本質,在交易的環節更便捷、劃算,并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幅減少交易成本,簡化操作,提供一站式服務。
三、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三方支付、移動支付沖擊傳統支付結算
處于快速成長中的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如第三方支付平臺和P2P平臺,客戶更傾向于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和微信、二維碼支付等移動支付模式,沖擊了銀行傳統的存貸業務和中間業務。在余額寶成立三周年之際,天弘基金對外公布了余額寶最新數據,截至2016年6月12日,余額寶用戶數已超過2.95億,相比去年底增長了13.5%。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的應用,降低了支付業務對傳統銀行的依賴,擴大了客戶存貸款、結算等業務途徑,對銀行影響極大。
(二)削減傳統銀行的金融中介角色
與過去的商業銀行服務模式對比,互聯網資源配置方式顛覆傳統融資格局,客戶的需求和體驗更受到尊重,市場參與者更為普及化和大眾化,客戶可以自由選擇金融產品和服務,消費者追求便捷、劃算靈活化、多樣化、個性化、差異化的服務等需求得到體現;互聯網金融所強調服務品的便捷性,以及交易過程中的信息對稱,對傳統銀行的服務模式提出了更多要求。互聯網企業憑借其多年積累的海量用戶數據,為資金供求雙方提供交易平臺,并及時有效地發布各項信息,極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跳過銀行中介機構,很好地解決了融資過程中的難題。
(三)影響商業銀行收入減少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減少傳統銀行營業收入來源影響最直接。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第三方支付已具有銀行卡收單和移動電支付等傳統銀行具有的功能。傳統息差收入一直是銀行業倚重的對象,在互聯網金融的咄咄逼人中,銀行主動讓利以留住客戶,使得商業銀行在業務收入上分少一杯羹。
四、商業銀行應對策略
適者生存。傳統銀行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唯一出路是加快改革創新步伐。互聯網金融實質上是一種大眾金融,也是將來金融行業的改革發展的方向,必將顛覆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而商業銀行已經走在改革道路的前列,商業銀行要想在金融領域繼續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就只能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強創新,用新的思維模式,充分利用現有的新知識、新技術指導銀行的運營和管理,積極介入互聯網金融領域,積極應對互聯網金融給自身帶來的沖擊,讓道越走越寬,路越走越遠。
(一)加強渠道協同,實現全渠道的“萬物互聯”
網點、自助設備、互聯網、移動終端、在線客服、智能穿戴等渠道是商業銀行與客戶聯系和交互的觸點,也是向客戶輸送服務能力、收集和歸納客戶數據的“高速公路”。商業銀行要在平臺系統架構上進行重構和優化,打通線上渠道與線上渠道之間的O2O互通,打通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自助銀行、PAD銀行等各電子化渠道與營銷人員、理財經理之間的互動溝通。通過社交圈進行“病毒式”營銷,如通過微信、QQ等發掘客戶興趣愛好、特點,針對不同的特點、群體進行營銷,不斷提高現有客戶的忠誠度;借助微信、QQ等流行的社交平臺,擴大營銷信息的作用,在社交圈中用現有客戶去發展新的客戶,用最低成本迅速擴大客戶的效果。建設智慧社區O2O平臺,以居民社區為生活服務為切入點,在線上獲得客戶,線下提供優質服務。充分發揮大數據的作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營銷模式,為客戶服務。
(二)緊密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合作,腳踏實地不斷向零售銀行轉型
1.第三方支付平臺實質是電子支付平臺。商業銀行應在技術上不斷完善、提升自身的電子支付系統,以適應和拓展與客戶連接懷溝通的渠道,充分發揮現有的電子、互聯網科技、通信技術,滿足客戶快速、高效及安全的需求,構建具有自己特色的電子支付平臺,進一步提高市場份額。
2.商業銀行還可將電子支付平臺的服務項目不斷完善,實現客戶資源共享和業務優勢互補,從而提高在金融市場的競爭能力。
3.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資金劃撥、結算清算業務的完成,是需要通過商業銀行來完成的,要利用好這個契機,通過增加結算量、提高銀行卡的使用率和網銀業務量,不斷推動向零售銀行業務的轉型。
在互聯網時代,大量客戶的購物行為發生在電子商務平臺上,電子商務平臺已經成為銀行與公司客戶、個人客戶的重要聯系方式,也是銀行創造的衍生價值回饋客戶的方式。如果商業銀行搭建電子商務平臺,便能掌握并充分運用這些交易數據,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守住數以億計的客戶、以及大量的企業客戶資源,實現電商金融一站式服務。銀行有了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可以發揮商業銀行獨特的優勢,為其存量客戶和吸引的新客戶提供優質優價服務,實現商品交易與支付、融資等金融功能的無縫結合,通過提升客戶體驗,進一步增強已有客戶黏性,鞏固支付業務的主導地位。
參考文獻
[1]閆冰竹.金融時報“互聯網+”重塑銀行業未來新格局,2015(06).
[2]銀行家李麟商業銀行挑戰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及未來方向,2015(08).
[3]李振江.網易財經商業銀行要落實“互聯網+”戰略,2015(10).
[4]任曙明,張靜,趙立強.第三方支付產業的內涵、特征與分類[J].商業研究,2013(03).
[5]馮娟娟.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競爭策略研究[J].現代金融,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