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宇剛+王迪
【摘要】此次車險改革從條款、費率和管理制度三個方面展開。本文主要從費率改革角度,結合大數據時代背景,分析此次費率改革的現狀和意義,并提出今后深化改革的努力方向。本文結論:雖然此次車險費率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但是還需要結合大數據,進一步貫徹風險匹配原則,深化車險費率改革。第一,費率調整系數應該將駕駛員帶來的車輛風險差異考慮進去;第二,無賠款優待系數應該按照出險損失程度,而非出險次數確定。
【關鍵詞】車險費率改革 大數據 風險匹配原則 費率調整系數 無賠款優待系數
目前,已經進入大數據與互聯網時代,面對數據資源整合分析工具和互聯網應用技術的迅猛發展,任何改革措施和思考都需要正視由于數據資源與互聯網碰撞所形成的大趨勢①。大數據能夠將與車以及人相關的風險細化量化,所以車險費率的改革需要與大數據相融合,這樣才能貫徹風險匹配原則,讓車險費率更加合理。本文首先分析此次車險費率改革的現狀和意義,然后分析我國進一步深化車險費率改革的可能方向。
一、車險費率改革讓費率與風險更匹配
從此次車險費率改革中,我們可以看費率計算過程與車輛風險(包括車輛本身的風險和駕駛員帶來的風險)更加匹配,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車型定價”
在此次車改之前,我國車險費率一直采用“保額定價法”,即兩輛車如果車價相同,則保額和費率基本相同。而事實上,兩輛車價相同的不同品牌型號的車,即使由相同風險水平的人駕駛,其面臨的車損風險還是可能存在巨大差異。不同型號的車的安全系數和維修費用可能不同,會導致出現損失的頻率和程度有很大差異②。此次車險費率改革,基礎保費由“保額確定法”改為“車型定價法”,綜合考慮了不同型號車輛在安全系數和維修費用等方面的風險因素,更全面反映了車輛本身的風險。
(二)調整系數
關于調整系數的改革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較為典型的是,調整系數影響因素由14項變為4項,保留了與車輛風險相關度最高的無賠款優待系數和上年賠款記錄,以及與費用緊密相關的自主渠道系數;并新增了自主核保系數和交通違章系數。這4個系數是相乘的關系,如果每一項都達到最低,保費可以打到4折,反之保費會達到標準保費的4倍。而且新增的交通違章系數能夠反映車輛交通違章的全面信息,增加了全面評估車輛風險的可能性。因此,這4個系數不僅給予了保險公司更多的自由定價權,也能更充分地反映車輛風險及其變化。
二、進一步改革要與大數據深度融合
總體來說,此次車險費率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是,此次車險費改還不徹底,應該進一步結合大數據,全面深化改革。“費率與風險相匹配”是車險費率改革的主要原則,即車險費率要全面反映車輛風險。在大數據時代下,車輛和駕駛員的信息將會通過互聯網更加及時地、全面地收集,從而車輛風險能夠得到更加全面的反映。所以,車險費率改革要緊隨大數據時代發展的步伐,貫徹風險匹配原則,讓車險費率更加全面反映車輛風險。
(一)調整系數還應該考慮駕駛員帶來的風險
一方面,制定車險費率需要考慮風險匹配原則;另一方面,從保險公司經營角度還需要考慮成本效益問題,“隨人”原則需要更多的數據,也就會帶來更多的成本。而在大數據時代,這種由于數據數量帶來的成本差別會越來越小,所以風險匹配原則成為主導。車輛風險不僅包括車輛本身的風險,也包括駕駛員帶來的風險差異。車輛自身風險與車齡、車型、剎車靈敏度、配件強度等因素相關。而駕駛員帶來的風險與性別、是否酗酒、藥物使用情況等相關。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在未來車險系統中,與車輛和駕駛員相關的信息都應該全面收集并反映在保費計算公式當中。
(二)無賠款優待系數應按損失程度確定
目前,無賠款優待系數是按照出險次數來確定的。也就是說,因為普刮蹭出險和重大車禍出險所記錄的出險次數是一樣的,從而這兩種情況在第二年計算保費的無賠款優待系數是一樣的。小事故和大事故的發生概率不一樣,發生一次小事故和發生一次大事故所體現的風險是不一樣的,如果將這兩種情況一視同仁,那樣對于只發生一次小事故的車主是不公平的。另外,此次車險費率改革后,無賠款優待系數由0.7-1.3變為0.6-2.0,這可能會導致車主在出現后不敢進行索賠的情況,因為進行索賠獲得的賠償很可能會比第二年因此增加的保費要低。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并且更充分體現保險車輛風險及其變化,應該按照出險時損失程度來確定無賠款優待系數。雖然,相比于按照出險次數來確定優待系數,這種方法的操作成本更高、操作過程更難,但是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車輛每次出險的損失程度應該是可以及時、準確地反映在系統中,所以按照損失程度確定無賠款優待系數是可行的。具體來說,可以根據損失程度將每次出險事故分類,以此加權算出最終的優待系數。假設被保險車輛按照車輛價值全額投保,可以按照損失程度(,損失金額與車輛價值之比)確定每次事故的出險系數()。比如,損失程度不超過1%,則出險系數為0.1,損失程度在1%~5%,出險系數為0.3,以此類推,就可以上一年度的加權出險次數。然后,以此加權出險次數為基礎計算無賠款優待系數。
三、結論與建議
此次車險費率從多個方面進行了改革,由“保額定價”改為“車輛型號定價”,調整系數的增減變化,這些都符合“費率與風險相匹配”原則,所以此次車險費率改革的整體方向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此次車險費率改革還不徹底。在未來發展和陸續的改革當中,應當結合大數據時代潮流,進一步貫徹風險匹配原則,讓費率全更面、更客觀地反映車輛本身的風險以及駕駛員帶來的風險。一方面,費率調整系數應該將駕駛員特征以及駕駛行為帶來的車輛風險差異考慮進去;另一方面,為了區分不同程度事故的風險差異,無賠款優待系數應該按照出險損失程度來確定,而非按照出險次數確定。
參考文獻
[1]郝演蘇.大數據與互聯網時代的車險條款費率市場化改革[J].中國保險,2015(4).
[2]鄭偉.商業車險改革思考[J].中國金融,2015(8).
[3]朱仁棟.車聯網保險與商業車險改革[J].中國金融,2015(8).
[4]孫健寧.商業車險改革試點經驗[J].中國金融,2015(4).
[5]陳文輝.穩步推進車險市場化改革[J].中國金融,2014(15).
[6]郝演蘇.“大數據與互聯網時代的車險條款費率市場化改革”.《中國保險》,2015年第4期,第7頁.
[7]鄭偉.“商業車險改革思考”,《中國金融》,2015年第8期,第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