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會英
摘 要: 閱讀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學的核心是“學的活動”,教學環節就是對學生“學的活動”的組織,教學流程就是“學的活動”的充分展開。
關鍵詞: 語文課堂 學的活動 閱讀教學
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
所謂以“學的活動”為基點,就是教學內容的確定要著重考慮學生需要學什么,教學環節的設計要著重考慮學生怎樣學才能學得好。
一、重建語文課堂,打造以“學的活動”為基點的課堂教學。
語文課堂重建的關鍵,是將課堂教學從以“教的活動”為基點逐步轉變到以“學的活動”為基點。對于抒情意境極濃的課文,特別是詩歌、散文、雜文,用教師的內心情感朗讀出來,讀出作品內在的情趣,對學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語文課文選用的均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精粹,每一篇文字都蘊涵一種天然的語言美,默誦固然可以細嚼其內在的韻味,但聲情并茂地朗讀則更能體會文章字里行間美的旋律。對于朗讀,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或集體朗讀,或個人朗讀,但原則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使學生都可達到提高朗讀水平和體會文章語言韻味的目的。
記得有次公開課,我講的《安塞腰鼓》,首先請大家聽《安塞腰鼓》朗讀錄音”,聽完錄音,又請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談得都還不錯,回答出“威武”、“雄壯”等詞語。我便接著說:“好,現在,讓我們帶著感受到的這種‘威武、‘雄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事實上,在這個時候,很多學生對課文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有的學生甚至還讀出了表演的語氣,帶有自己的真情實感。朗讀聲剛落,我又說道:“你看,《安塞腰鼓》氣勢磅礴,我們用一個聲音來朗讀,很難表現出它的氣勢。現在,我給大家介紹一個朗讀的方法。”然后,我通過多媒體呈現了相關內容,其中對課文的某些語句做了標注,要求學生像大合唱一樣,以“男領一句”、“女領一句”、“女合”、“男合”、“眾合”的形式朗讀全文。以上針對的就是本堂課教學設計的第一個環節,即“朗讀,體味語言之情感”。教師可以通過教師示范朗讀、學生集體朗讀的方法,將教材中所表達的情感,通過朗讀潛移默化地傳遞給每一個學生。
二、以學生原有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為教學切入點,促進新知識的建構。
閱讀教學作為文本解讀活動,是一場多角度的對話。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當做重要的課程資源,盡可能地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切入點,使學生產生閱讀期待,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究的興趣,更有效地促進學生新知識體系的建構。
例如,在教學《陳太丘與友期》的第二板塊“你來發現”時我這樣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搖 ?搖)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搖?搖)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搖 ?搖)答曰:“(?搖 ?搖)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搖 ?搖)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在原文上用三種符號表示我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問題,讓學生從符號的標記中觀察、發現、總結。完成三個問題:(1)紅顏色的字都是古今異義詞,必須記住;(2)畫線的三個詞怎樣理解;(3)畫括號的地方在翻譯的時候應怎么辦?三個問題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整篇課文的意思,學生在發現中深深地印在腦海里。
三、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學習的視野和空間。
1.善于挖掘教材。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利用教材中的學習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學習價值。例如為了讓學生掌握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可以對教材內容作如下篩選、整合。
材料一:每一棵樹仿佛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樹枝的手臂也頓時柔軟了,而那萌發的葉子,簡直就起伏著一層綠茵茵的波浪。水珠子從花苞里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半空中似乎總掛著透明的水霧的絲簾,牽動著陽光的彩棱鏡。這時,整個大地是美麗的。小草像復蘇的蚯蚓一樣翻動,發出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呼吸變得暢快,空氣里像有無數芳甜的果子,在誘惑著鼻子和嘴唇。(《雨的四季》)
材料二: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趟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
首先讓學生分小組從修辭、表現手法等角度賞析并討論這幾則材料,教師可作出適當點評、小結后,讓學生選取夏、秋、冬的任一季節作一段景物描寫,盡可能抓住該季節的景物特點,寫出新意。這樣把教材中相對零散的學習資源進行優化組合,使之更具有系統性和針對性,對學生學習、積累語言、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2.加強課內外學習資源的有機結合,實現由課內到課外、由書本到生活、由學習到實踐的拓展與延伸。以一些課文為基點,向課外相關文章拓展。拓展方式是多樣的:①以某篇課文為基點,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拓展。如教學余光中的《鄉愁》、冰心的《紙船》,可分別將其與席慕容的《鄉愁》、泰戈爾的《紙船》作對比閱讀。②以節選的文章為基點,向整部著作拓展。如教學《智取生辰綱》、《楊修之死》、《香菱學詩》,可以分別有選擇地給學生介紹或讓學生閱讀《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中的相關章節。③以某位作家的某一作品為基點,向該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從而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
新課程其實是呼喚這樣的課堂:使學生的“學”相對豐富、多樣,使學生的“學”比較有結構、比較完整。換句話說,就是要把以“教的活動”為基點的課堂教學,轉變為以“學的活動”為基點。換言之,合宜的教學內容、有效的教學設計必須建立在“學的活動”這個基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