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晶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8-000-02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紹了內部審計工作對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局限性,并提出相應的改善途徑和措施。
關鍵詞 加強 企業 內部審計 標準化 審計轉型 信息化 審計成果運用
內部審計是指組織內部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它通過審查和評價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適應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來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是由企業單位內部設立的專門審計機構和配備的專職審計人員,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通過對企業各種業務和內部控制進行獨立的審查和評價,確定其有關經濟資料的真實性和正確性、經濟活動的合規性和效益性、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從而改善經營管理,規避經營風險,加強企業內部約束,提高經濟效益。
開展內部審計,通過對管理效能和經營決策的評審,可以完善經營管理中的薄弱環節,保證企業經濟活動有著較高的效益。內部審計是我國審計監督體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作為企業治理中有效的制衡機制,在促進企業治理改進和完善方面,負有重要使命。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部分國有企業及集體企業和民營組織都設置了內部審計機構,配備了一定的內審人員,但內部審計并未得到真正開展,內部審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嚴重地阻礙了內部審計的開展,制約了內部審計作用的發揮。內部審計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獨立性受到體制上的限制
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是其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獨立性的缺失,是審計質量的最大隱患,就不可能進行經常、及時、有效的經濟監督。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既表現在其機構的隸屬關系上,又表現在其職權的授予行使上,還表現在審計的客觀性上。內部審計和其他職能部門一樣,一般都在管理層領導下工作,不可避免地會受領導意志所左右,加之內部政策的壓力,內部審計在組織中的地位和職責不明確等,使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受到了許多限制,限制了審計工作的開展。內部審計的獨立性較差,機構設置不合理,有的企業將審計機構和監察合并,與其他部門合署辦公,有的在財會部門內設審計人員,有的干脆不設審計機構和人員。且審計部門與其他部門處于平行的地位,致使許多內部審計流于形式,缺乏自身應有的地位和威信,根本無法保證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二)審計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且構成單一
審計部門不被領導所重視,在配備審計人員時,主觀上不愿將業務骨干安排在審計崗位,影響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果。一方面,部分內部審計人員在文化知識、理論水平和業務技能偏低,與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不相適應,直接影響到內審工作開展的深度和廣度。內審人員普遍缺乏利用信息技術的審計技能,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另一方面,個別審計人員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喪失職業道德,利用手中的權利送人情、甚至以權謀私,降低了內審人員的威信和形象。
多數審計人員都是由會計專業轉型而來,人員在業務構成方面不夠多元化,隨著審計職能的轉型,很難適應不同專項審計的需要,大部分審計人員都要邊干邊學,效率偏低,如果外聘技術支持人員,審計成本又會增加。
(三)內審資源的分配不盡合理,造成審計效率不高
內部審計人員應在考慮組織風險、管理需要及審計資源的基礎上,制定審計計劃,對審計工作做出合理安排。目前,我國內部審計工作主要以每年的審計計劃和領導臨時安排為主,人員往往不能夠充分利用現有審計資源及時、準確地判斷出高風險領域和重要事項,有針對性地進行審計,以發現管理上的漏洞。
(四)審計范圍受限,不能做到事前預警、事中控制
內審多為事后審計,內審無法發揮審計人員的職責權限,無法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監督和控制。內部審計工作經常是完成領導交辦的任務,沒有形成規范化的審計制度,審計意見及整改方案的落實不及時,往往也缺乏跟蹤,所以內部審計停留在“走形式”,審計工作處于被動的局面,沒有起到應有的監督作用。
(五)企業領導和被審單位對內審的職能定位認識模糊
受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部分企業領導人片面認為內部審計就是檢查內部經濟問題,會影響企業職工的團結和穩定,分散管理人員的精力,有的認為內部審計限制了自己的經營自主權,削弱了自己的權威,沒有把內部審計看作是加強企業管理的必要途徑和手段,而把內部審計當成給自己挑毛病找麻煩的機構,從心理上排斥內部審計,這樣給內部審計工作帶來一定的麻煩,內審機構形同虛設,使內審人員無職無權。
事實上,內部審計是為企業健康和諧發展服務的,它是企業經營和管理的預警器,是管理層和業務部門、以及業務部門之間的紐帶橋梁,也是抵抗內外部風險的免疫系統。
根據目前內審工作的局限性,筆者認為從以下幾方面途徑可以改善和提高企業內部審計工作:
(一)保證內審工作的獨立客觀性。
一是通過上級單位定期督導檢查下級單位內審工作情況,改善目前平級自審的局限性。二是采用平級單位之間交叉互審的方法,避開內部關聯關系的影響。三是甄選審計人員,注重其思想道德修養,可以通過績效獎勵激勵人員的工作熱情,避免不良風氣的影響。
(二)注重審計人員綜合素質培養。
人員綜合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具體崗位以干代培,組織交叉互審,開展審前培訓等方法,盡力搭建溝通交流平臺,創造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內部審計取長補短,集思廣益,構建積極向上的審計氛圍。
(三)加快信息化建設的腳步,使內部審計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
計算機及網絡的廣泛應用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企業的管理方式和經營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而信息化的飛躍發展也相應伴隨著技術或人為的漏洞和缺陷。這就要求企業內部審計在思路上和工具上都必須與時俱進,盡快適應現代化的發展。目前,我們在做專項審計和經濟責任審計的時候,不但采用專業的信息采集軟件,還配備有專門的信息技術人員,為攻克技術難關、篩選海量業務數據,提供了智力保證。例如我們可以查看使用軟件的權限設置,來評價被審計單位內控的有效性;我們可以通過專業的軟件查閱到數據改動的時間和內容,為我們進一步審計提供線索。海量數據的取樣也并非易事。由于數據量大,傳統的審計方法更主觀,更復雜。而現代化的電腦軟件工作起來更客觀,更快捷。不但可以根據設置的篩選條件過濾信息,還可以將相關數據進行對比,既省時又準確。
(四)建立健全企業內部審計法規制度。
目前我國審計監督體系已基本建立起來,從政府審計角度說,有國家審計法;從社會審計角度看,有注冊會計師法,對支持和保證國家審計和社會審計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法律依據。但企業內部審計的法律法規不是很完善很健全,現在還沒有內部審計法,只有國家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中國內部審計師協會發布的《內部審計準則》和《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及一系列具體準則,層次較低,法律效力不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企業內在要求,特別是《企業內部基本控制規范》的出臺,對內部審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為保證內部審計工作有法可依,國家應盡快出臺內部審計的有關法規,與其相應配套的規章制度也應進一步完善。
(五)加強內部審計的標準化建設。
加強內部審計的標準化建設,為明確內部審計工作的績效目標、業務流程和職責分配具有重要作用。標準化建設要求內審逐步完善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手冊,針對專項審計編寫詳細的工作方案,提高審計工作效率。例如安陽公司編寫了20KV及以下工程的標準化審計模板,去年省公司審計部將其在全省系統內推行。它將工程管理中涉及的幾個工作領域各自切塊并量化。工程管理審計人員可以對整個流程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針對羅列的各個領域的風險點把握審計的深度和廣度。這是將審計工作的精細化、標準化的典型案例,使審計人員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將每項審核工作具體到工程的各個環節當中。
(六)強化后續審計整改工作,重視審計成果的運用。
積極落實審計決定、加強審計整改,是審計成果轉化的具體體現,對企業改善經營管理,規避經營風險,加強內部約束,提高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審計整改制度,定期監督整改結果,使其充分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避免審計工作“走形式,走過場”。實際工作中,針對內外部審計成果,下發審計整改通知單,建立審計整改問責制,要求定期報送整改情況,并限期完成。在開展專項審計和經濟責任審計的時候,可以利用以往審計成果,發掘審計線索,測評審計成果轉化的效果,督促審計的后續整改工作。
參考文獻:
[1] 姚冬萍.如何加強企業內部審計工作[J].
[2] 趙顯鋒.內部審計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機制保障[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