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軍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我校實際,依托柯巖風景區“云骨”這一獨一無二的地域優勢,開發以“仁讓”為核心的德育課程,逐漸開辟一條探究地域文化的發展之路。一是文化溯源,通過挖掘地域特點,追尋校史文化,提煉“云骨精神”汲取教育智慧。二是文化浸潤,在吸收傳統文化精神的同時,重塑時代精神,踐行“仁讓”品性。三是文化發展,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樹立學校特色品牌。
在地域文化中“問道”,其內涵豐富,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地域文化,是旁人無法復制的,具有特色性、優越性、可持續性。不斷地向地域文化“問道”,給學校指明了一條不斷前行的路。學校三大德育體系的建構,就是在對地域文化不斷溯源、繼承和發展中形成的。
一、文化溯源:吸允地域文化營養,汲取教育智慧
1.千秋文脈——校史文化。
學校地處柯巖街道仁讓堰,原名“仁讓堰小學”,有著百年的建校歷史,而學校所處地域是紹興文化精華所在——鑒湖。核心文化發源地仁讓偃,原名“沉釀堰”,屬鑒湖水系中的一座水利工程。追尋歷史的腳步,“仁”在古代是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是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對人友善、寬厚等。讓,不爭,謙虛地禮讓或退讓,是一種謙遜、豁達、高雅的表現。
學校通過研究,將“仁讓”凝結成“孝助信禮讓慧”六字,認為“仁讓”二字,是學生迫切需要的人文品質,需要繼承與發揚。
2.千年擎天——云骨精神。
云骨一柱青天擎。其是巍然立于柯巖大地上的一柱擎天,是國家4A級風景區——柯巖風景區的重要標志。巍巍云骨,集“志氣才氣骨氣秀氣”于一身,明確了每個巖小學子努力的方向。
文化溯源,為校本課程的開發理清了方向。于是乎,校本課程雛形初現。全書分四大篇章:骨氣篇,愛國愛家,體魄強健,剛正不阿;志氣篇,志存高遠,充滿抱負;才氣篇,滿腹經綸,才華橫溢;秀氣篇,不驕不躁,靈動儒雅。
二、文化浸潤:吸納地域文化精髓,浸潤學生心靈
學校德育研究團隊明銳地將“四氣”精神中的秀氣與仁讓精神融合,認為“仁讓”是“秀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認為“仁讓”就是地域文化中的精髓,德育工作者應該在這里尋找突破口。
1.校園文化浸潤學生的“仁讓”品性。
學校十分注重校園文化的創建,主要來自于兩方面:一是云骨四氣精神“志氣、才氣、骨氣、秀氣”,鑄就學校精神。學校的橫聯,班級的爭章園地,校園石文化,無不彰顯著這一特色。二是云骨精神之秀氣的“仁愛謙讓”,它沉釀芬芳,追求品質,構建了一個人文校園。
學校開展了仁讓名言的征集活動,一時間收到許多學生撰寫的仁讓佳句,如“要想有真心朋友,就要有仁愛之心;我是柯巖人,我有仁讓心;在你仁讓的同時,也得到了人世間最高尚的東西……”,配上英譯,懸掛于學校的文化長廊中。每學期評選仁讓好少年,將優秀事跡展示在走廊上;每個樓梯都懸掛著仁讓故事、二十四孝故事。濃厚的校園文化讓仁讓精神在校園里顯性,使其更直觀。
2.“仁讓”活動踐行學生的“仁讓”品性。
德育活動是建立在對因果必然性的認識基礎上的目的性活動,所以,德育目的在德育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德育目的貫穿于活動的全過程。因此,我們在開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動時,都緊緊圍繞著“仁讓”制定目標和制訂計劃。
學校是“浙江省紅十字示范學校”、“市紅十字示范學校”、“市廉潔教育示范學校”、“牽手獻愛心,結對助成才”活動十周年先進集體。學校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把紅十字會工作全面融入學校的仁讓德育工作中。采取多種活動形式,開展救死扶傷、扶危濟困、尊師愛幼等體現人道主義精神的活動,培養了大量的具有“人道、博愛、奉獻”精神的紅十字優秀少年。
三、文化發展:弘揚地域文化特色,建立德育品牌
1.搭建平臺,建立評價機制。
德育需要管理與評價,才能提高德育實效性,才能推動德育文化不斷發展。作為德育管理者的班主任隊伍需要建設,作為德育被管理者的學生也需要被評價,在評價中獲得信心與動力。
如我校德育體系中的“小導游”品牌,提出“星級導游”的評價體系,分成“才藝小導游”、“智慧小導游”、“風尚小導游”、“勤快小導游”、“體能小導游”五顆星,讓教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五大目標得到體現。
對學校各類活動的評比,我們實行了“星級管理”的模式,評選“五星級”、“四星級”、“三星級”,將“星級”二字深入每個學生的腦海,這樣由“星級導游”所滋生的星級管理就成為我校德育評價體系中的重要評價方式。
管理科學、評價公正是德育文化維持生命力、不斷發展的不二法門,我校采用“星級導游”評價體系進行德育評價,并由之生根發芽,采用一套新的評價體系來約束、管理學生的品德,不失為有效的方法。
2.家校聯動,成立家長助力團。
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家長作為教育孩子的關鍵人物,已經成為國內外教育界的焦點之一,學校如何利用家長人力、物力、知識和信息等為教育服務,成了教育工作者探討的話題。我校根據德育文化發展需要成立了家長助力團。家長助力團在我校德育工作建設中的優勢至少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家長的職業優勢。家長職業是學生認識社會的一扇窗口,能為學校教育教學提供多種支持和服務,利用家長的職業優勢來配合學校德育活動能產生倍增效應。
二是家長的個性優勢。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如果將這些家長個性優勢資源整合到德育中,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們很多農村家長,他們有手藝,于是,中隊課上這些家長拿著鍋碗瓢盆給我們孩子上美食課。課堂上孩子們嘗到了自己動手制作的美食,享受到勞動的樂趣,課后將自己做的美食分享給自己的父母,并記錄父母的心聲,這又是一種孝文化的傳遞。
三是家長的地域優勢。學校德育取自地域文化,而我們的家長往往是最熟悉地域文化的。位于柯巖風景區內的云骨的來歷,他們能很詳細地講給我們的孩子聽;愛國人士姚長子的故事能娓娓道來;“彪佳路”為何以人名命之,學生聽得趣味盎然。
這些正是我們家長助力團帶給我們的文化享受,是我校德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無論是何種德育教育,總會給人以一個思想行動的價值理由。我們在地域文化中“問道”,在地域文化中溯源、浸潤和發展,就會釋放一些溫暖美好的正能量,為孩子終身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