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阿依鮮·麥麥提
【摘 要】 幼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十分漫長、繁化的過程,行為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規則的內化更是需要兒童長時間的練習和領悟。因此,需要我們開展“以人為本”以幼兒為本,以幼兒的發展規律為基礎,在尊重幼兒的基礎上探索和實施適宜幼兒習得和掌握的常規教育方式。
【關鍵詞】 幼兒;常規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2-0-01
幼兒園班級常規是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應該遵守的基本行為規則。《綱要》明確指出:教師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為此我們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讓幼兒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行為規則。
一、創設良好的環境,讓孩子逐步內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地相互作用”環境是無聲的語言,是"隱形的課程",在幼兒教育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幼兒園的墻面、空間都蘊含著教育價值。標語提示,設施擺放,洗手處貼上洗手的順序圖;班級內用圖案標明各個活動區域;每個幼兒用品上貼的標記或名字,設施的擺放也會影響常規的管理,如:美工區、語言閱讀區、科學區等應設在光線明亮,比較安靜的位置;結構區場地要寬敞些,以便幼兒的建構活動。設計中利用隱藏在環境和材料中常規教育內容,來暗示幼兒應遵循的規范。如利用腳印、夾夾子、等方式引導幼兒入區;在玩具柜玩具框匹配圖案、顏色、數字、圖形等標志,引導幼兒學會一一對應整理玩具;在結構區以不同顏色的地墊幫助幼兒劃分活動區域,避免幼兒因擁擠破壞建構作品,為活動區的操作材料配上適宜的步驟圖、示范卡、操作卡、增強目的性,引導幼兒自主有序學習。正是環境與幼兒的一次次"對話",逐步使常規內化為習慣,促進了幼兒良好一日活動常規的養成。
二、科學合理地安排一日活動,形成一定的生活規律
科學安排活動時間和作息時間,教師在執行過程中嚴格要求,這樣讓孩子們預知一日生活的活動安排,從而使幼兒形成秩序感。正如福柯所講:“紀律的第一個重大運作就是制定活動表,把無益和有益的烏合之眾變成有秩序的群體。”制定生活制度就是對幼兒一日生活中各主要環節的時間和順序作出安排,將幼兒在園生活細致地劃分為不同的時間段,并依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勞逸結合等原則,作出合適的安排。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是實施常規教育的有效途徑。生活在集體中的孩子,他的一天由生活活動、游戲活動和學習活動所組成。其中包括飲食、睡眠、盥洗、游戲、學習和交往等內容,如在每天的早操活動中,當播放“早晨好“的音樂時,孩子們就會自覺收拾晨間活動器械,開始排隊,準備做操。在區角活動中聽到表示結束的音樂時,孩子們就會主動地進行玩具整理,結束各自的游戲。從中感知“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該如何做,不該如何做”的認知、體驗和經驗,逐步形成一系列正確的行為方式,同時,教師必須天天堅持,常抓不懈,并在反復的實踐中得到強化,進而逐步使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幼兒園常規。
三、用多種手段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常規習慣
1、用兒歌、故事讓幼兒學習常規。
如:“卷起兩個小袖口,輕輕擰開水龍頭,我把小手伸出來,洗洗我的一雙手……”簡單的規則,合轍的韻律,再加上朗朗上口的詞句,能有效代替教師苦口婆心的說教,增加常規教育的趣味性。幼兒也會因為常規教育過程中良好的情緒而抑制了行為受限制引起的不快,在不知不覺中理解和接受常規。幼兒更是喜歡聽有趣味的故事,教師可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載體,把幼兒日常生活的行為習慣編成故事,讓幼兒從故事中來理解,樹立常規意識,這樣可以產生較好的效果。
2、在游戲中讓幼兒學會遵守常規。
孩子們都很喜歡做游戲,在平時的工作中可結合角色、結構、表演等游戲活動對幼兒進行規則教育,如排隊取錢、合作搭建、角色配合互換等,又如采用木偶表演、故事表演等游戲方式介紹、練習常規,使幼兒在玩玩樂樂中自然習得,避免脫離實際的說教。
四、榜樣激勵,給予正面示范,鞏固常規
榜樣激勵法是指對幼兒的良好品行和行為表現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鞏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兒的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但他們對來自教師的表揚和鼓勵是非常重視的,所以教師應該利用幼兒的這種上進心理需求,在日常活動中,每次活動結束后都要對孩子進行總結,“瞧,樂樂的小手洗得多干凈”,“看看欣欣看書后,把書放得多整齊”……如此等等。對于一日活動中遵守常規的孩子要及時給與肯定評價,教師只要表揚某個小朋友,別的孩子就會紛紛模仿這個小朋友的行為。因此,教師應做到嘴勤,及時發現和表揚幼兒中的良好行為。一顆五角星、一個小貼畫、一朵小紅花都會讓孩子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就可以使幼兒對正確的行為而獲得的正面強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來,而逐漸養成行為習慣。
五、讓幼兒參與常規管理、增強常規的自覺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幼兒時期是責任心形成的關鍵期,教師應為幼兒提供鍛煉的機會和平臺。如讓幼兒參與班級常規的制定。教師注意有目的地引導幼兒發現、提出、分析、討論活動常規存在的問題,增進師幼雙向互動,共同完善、制定活動常規,讓幼兒參與常規的制定過程實際上也是引發幼兒思考的過程。同時在班級設立值日生活動,通過選舉、輪流、獎賞等方式產生,負責飯前擦桌子、整理圖書、玩具、搬椅子工作及檢查與監督幼兒洗手喝水漱口等班級常規活動。幼兒對值日生非常喜歡,他們在管住自己的同時,還要協助教師和保育員管理班級,督促同伴遵守規則,不僅增強了責任意識,也增強了守護常規的自覺性。通過當值日生,他們的責任意識增強了,并且交往意識與動手能力都有所提高。
六、與家長配合,實現家園共育
幼兒養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項長抓不懈的工作,取得家長配合,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日活動常規教育更是如此。我們可通過加大宣傳,通過班級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講座等,向家長介紹常規養成教育的意義、內容要求和方法;利用班級博客、家教宣傳欄等媒介定期向家長介紹班級一日活動常規的階段培養重點和要求,另外還應重視與個別家長的聯系與反饋,針對個別幼兒的實際情況,采用家園聯系本、手機短信、面談、QQ留言等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進行針對性指導。博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常規習慣。
參考文獻:
[1]黃佩蓉.淺談幼兒園的保教結合的重要性.深圳市維君匯東方尊峪幼兒園,2012(11).
[2]楊勤云.幼兒園一日活動常規之我見,和橋幼兒園,2009(04).
[3]鄭名,孫愛琴.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