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新課標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從靈活運用教材、體現新課標理念、激發學生熱情三個層面闡述,對高中音樂鑒賞課激趣教學進行探究,以期在提倡素質教育的基礎上適時地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手法,有效的組織學生針對性地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
【關鍵詞】高中 音樂鑒賞 教材 激發 興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B-0167-02
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音樂鑒賞,不僅如此,學生音樂感受能力以及審美途徑也是通過音樂鑒賞從而獲得的。那么,一堂音樂鑒賞課是怎么上的呢?又是什么內容成就了一堂好的音樂鑒賞課呢?以這些問題為出發點,筆者通過結合平時在課堂上的教學經驗談一談有關的一些思考和想法。我們都知道,學生能否在教學中積極有效的學習是衡量課堂教學質量的根本標準。一般來說,學生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主要針對的都是課堂教學重點,為了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上收獲較多的知識,教師應該有針對性的、科學的、合理的、多樣化并且多層次的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案以及教學形式。所以,一堂好的音樂鑒賞課需要教師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靈活運用教材,設計獨具匠心
在新課標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應該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一味的照搬教材和教參的內容與設計來對學生進行授課。所以在某種時候,教師個人的教學特色是能夠在一堂課上體現出來的。教材和教參在新課標的教育背景下只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一個參考資料而已,不能作為唯一依據去給學生進行授課。學校和教師為了能夠有效地、生動地保證教學活動的進行,就應該要根據教學環境以及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和水平來靈活地運用教材,處理教材。比如在上到勛伯格的相關教學內容時,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十二音音樂、調性音樂、無調性音樂以及了解表現主義音樂的特點,為了能夠讓學生充分的了解相關知識,教師就要在教材和教學設計上多費心思。一般來說,教師和學生是不經常接觸現代主義音樂的。所以教師要針對學生這種不熟悉的情況以及教材的難度和廣度采取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給學生介紹現代主義音樂。第一步要從抓住主要知識點做起,也就是通過讓學生了解有調性音樂和無調性音樂的基礎,讓學生在聆聽中體驗、感受和比較兩種音樂的不同之處。第二步是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喜好來設計教學活動,之后再去收集現代主義音樂各個流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等相關的資料,讓學生在課內或者課余時間都可以欣賞到。第三步就是將那些比較有影響的作曲新技法進行適當的了解從而將音樂的豐富多彩充分的顯示出來。
二、體現新課標理念,過程流暢自然
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應該要創設一種能夠符合學生發揮以及體現出學生主體性的環境,同時教師還要恰當的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充分展現出自己的能力,從而將一個流暢自然的教學過程構建出來。這種課堂不僅能夠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思考,還能夠將學生的情感與思想較大限度的開發出來。
朝鮮音樂是亞洲的傳統音樂,在這一節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先從學生都比較熟悉的韓劇《大長今》做準備工作,給學生播放其主題曲《希望》,學生就會被熟悉的旋律帶入到音樂當中甚至還跟著一起唱了起來。下一步,教師可以對兩個學生進行提問,問他們對朝鮮民族的認識以及朝鮮民歌的特點,學生在回答和討論中就會很自然的提及相關的民族特點以及飲食特色等。
三、激發學生熱情,調動學生興趣
羅丹說過感情就是藝術的體現,因此藝術音樂作品中會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思想情感,音樂教師應該要引導學生去充分的體驗這些思想情感,讓他們能夠更好的去表現、感受以及體驗音樂所帶來的享受。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去更好的體驗音樂,從而使學生能夠陶冶情操、啟迪心靈。
就拿“新中國的歌”這一節教學來說,它當中的一單元的四節內容實際上從藝術的相關性上來說練習還是比較密切的,但是學生卻并不熟悉它以及喜愛它。總的來說“祖國頌歌”、“樂壇新歌”以及“歌劇藝術”三節教材中選的歌曲都年代較遠、不符合學生現在這個年齡所聽,而學生比較喜愛的內容就是“流行風”,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喜好或者抓住學生的學習特點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更好的進行教學。
(一)“祖國頌歌”。這節有4首歌,這4首歌創作的年代都不一樣,但是都是創作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等時期,這些時期對于學生來說距離還是比較遠的。如果讓學生單純的進行欣賞,學生恐怕會比較難體會得到其中的精髓,但是這幾首歌最大的特色就是時代性比較鮮明。所以教師要在介紹這些作品的時代背景下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或者研究,同時在學生了解這些歌曲的創作背景的前提條件下讓他們聆聽、欣賞這些音樂,讓他們體會到音樂當中所蘊含的創作情感。
(二)“樂壇新曲”。首先這節有一首《亂云飛》,這首歌改編的依據是現代京劇《杜鵑山》,所以京劇音樂特點是教師在上課時不可以忽視的一個重要內容;其次,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將其中的思想情感表達出來給學生了解;最后讓學生去聆聽從而讓學生找出樂曲當中演奏樂器的音色特點。《御風萬里》的時代性非常的強,和學生的距離也不算很遠,因為這首歌是為了慶祝香港的回歸而創作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收集相關的資料來讓學生更好更多的了解相關知識。
(三)“歌劇藝術”。這一節教材當中出現的歌劇選曲創作時間都是在五十年代,就時間方面來說距離還是比較大的,但它的時代性非常強。教師可以先介紹我國歌劇的發展概況、新歌劇的基本特征,幫助學生理解;然后再選取歌劇選段,介紹歌劇人物性格、歌劇故事情節,幫助學生進行情感鋪墊;最后聆聽歌劇選段,感受、體驗歌劇藝術。除此之外還可以適當的補充一些改革開放之后創作的歌劇和音樂劇,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
(四)“流行風”。這節相對于其他音樂風格來說還是比較受學生喜愛的,在上這部分的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學習的主動性,可以通過組織歌唱比賽等方式來激發學生興趣,主要方式就是通過以下幾個原則來進行:
1.用激情調動學生的情感。音樂教學與其他教學的不同之處在于音樂教學是需要通過教師的動作和表情從而將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傳達給學生,只有到位、恰當的動作和表情才可以準確無誤地讓學生體會到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2.注重教學過程的情感體驗。有些學生會在上課鈴剛響起的時候就會手腳并用的打拍子并且大聲唱著歌曲。學生出現這種行為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被音樂的魅力所感染,這種逐漸感染學生的過程非常可貴。教師這時候應該營造一種寬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歌唱感受,而不應該為了控制課堂紀律壓制學生音樂的積極性和熱情。如果學生在音樂一響起的時候就動情的哼唱起來,教師要做的就是想方設法的讓學生繼續保持著這種熱情和積極性,而不是打斷他們。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一定程度的將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
3.情感教育的關鍵是深刻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每一首歌都有一段故事和一段情感,所以在進行音樂教學的時候最主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如何充分的去感受作品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教師可以通過對作品的情感處理、情感特征以及表現手段來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去思考該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以及演唱該作品時需要運用怎樣的力度和速度才能將這首歌曲最大程度的發揮好。
4.設計完美提問,思維延伸課外。感性是音樂欣賞過程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在感性的基礎上結合理性對音樂作品進行欣賞、歸納、總結以及延伸。所以教師在上好一堂課的同時還要盡量的吸取更多的課外知識讓學生加以理解,感受。
5.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多媒體結合了語言、聲樂、圖像以及文字從而形象地將抽象的音樂理論展現給學生,不僅如此還將復雜的音樂知識變得簡單趣味,迎合了學生的興趣特點。多媒體可以使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充分的體會到音樂所傳遞出來的“意象”。學生通過多媒體聽到作品就如同見到了創作音樂的人,大大提高了課堂的學習熱情,學生的審美體驗也得到了提高。比如在上《星星索》的時候,教師可以收集一些印度尼西亞優美的熱帶風光圖片展示給學生欣賞,學生一邊聽著音樂一邊看著圖片,就能更深的體會到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音樂教學并不局限于一個層面,無論使用什么教學方式,主要目的都是為了能夠激發出學生鑒賞音樂的“情感”因子。
根據以上內容可以知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從而學到了什么知識,得到了什么啟發,受到了什么影響,是評價一堂高中音樂鑒賞課好壞的主要內容。音樂教學是一門能啟迪學生心靈的藝術,要做到有效的教學,教師就要適時地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手法。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接受能力來針對性的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同時,教師要多樣化、多層次的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將學生的興趣充分的調動出來,從而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最大程度的收獲知識和技能,還能夠在短時間內優化學生的能力、智力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龐書勛.談普通高中音樂欣賞課中的情感體驗[J].才智,2009(34)
[2]劉依依.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幾點思考[J].北方音樂,2010(1)
[3]李中鋒.對高中音樂欣賞課的創新探索[J].北方音樂,2011(9)
【作者簡介】李龍芝(1980— ),女,山東諸城人,漢族,大學本科學歷,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第一中學教師。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