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東
摘 要: 數學是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數學教學目標中本身蘊含深刻的人文精神,教師應努力探索數學人文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關鍵詞: 數學教育 人文教育 教學效果
數學是一種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數學知識積累、數學技巧訓練等工具性價值的過分關注,使數學本該擁有的文化氣質和氣度一點點剝落、喪失。“讓數學變得文化些,還數學以文化之本來面目”,已經成為數學教育亟須關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一、人文教育目標
教學目標有知識、技能、情感目標三種,然而很少有人注重情感、人文精神這一目標,即使有也至多把“人文精神”作為通往理性彼岸的橋梁后的“工具”。學生各種想法、分法無不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無不綻放著思維的獨特性與靈活性,無不表達著探索樂趣,無不展示著小組團結協作精神,而因為老師對目標的缺失,缺乏對生成性目標的把握,無形中扼殺創造的天性、學習的靈氣,長大后不會有悟性。
二、如何實施人文教育
1.課堂環境人文化。
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課堂人文環境的建設,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關愛這些人文因素注入課堂,營造接納的、支持性的、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安全感、寬松感、愉悅感。在新課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聽到最多的、教材中看到最多的是:“你還有什么新發現”、“你是怎么算的”、“你怎么想的”……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激情綻放,形成獨立、鮮明的個性。只有在人性流淌的氛圍里,學生才會感到有話可說,感到自己的尊嚴。
2.數學內容人文化。
(1)挖掘數學中的德育因素
“人文精神”首要和核心內涵是“生命意識,對人們生命的敬畏和關注”。上數據與調查統計這一教學內容時我展示了一份動物滅絕的資料,原本熱鬧的課堂一下子冷了下來,出奇地安靜,學生都陷入了深思,臉上沒有了笑容。學生從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貴,從而學會了尊重生命、熱愛生命。
(2)感受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數學學科學習只有放在數學文化大背景中進行,才會煥發出迷人的人文魅力。我國有著豐富的歷史底蘊,教師可以當給學生講祖沖之的圓周率、劉徽的極限思想、楊輝三角形及古代著作《九章算術》、現代陳景潤的“哥德巴赫猜想”和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成就,這些在世界上都是具有領先水平的。相信,這些豐富的背景資料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數學的美妙和數學源遠流長的光輝歷史。
(3)捕捉數學中的生活因素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心情舒暢,情緒飽滿的情境下,大腦皮層容易形成興奮中心,思維最活躍,實踐能力最強。日常教學中,應該提供這樣的思維環境,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覺到課堂上學習就像日常生活中遇到數學問題一樣,需要大家一起實踐解決,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和集體共同研究,最終得出學習結論。如隨機抽樣中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把全班分成男女兩組,首先通過實際操作用抽簽法產生兩名男生,并給出抽簽法的步驟貼在黑板上,讓同學對照步驟觀察操作過程是否規范,明確抽簽法的要點,接著用隨機數表法產生兩名女生,目的是復習上節課的簡單隨機抽樣。結合本節課內容:系統抽樣。分別在男女生中推選出男女生各一名,作為本組代表。然后介紹了系統抽樣,男女分組討論,看誰設計的方案比較優秀,由各組代表講解,優秀者為勝方。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既調節了課堂氣氛,又營造了同學之間既協作又競爭的氛圍,教學效果顯著。
3.引導學生人文性學習。
對學生而言,究竟怎樣的學習方式是具有人文性的呢?真正意義上的數學學習過程需要摒棄的是“他律”背景的諄諄說教,需要彰顯的是“自律”意義上的生命體征。學生需要的不是復制別人的數學,而是建構自己的數學。只有這樣,“不同的人才能在數學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1)自主探索
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主動建構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的。學生只有通過動手“做數學”才能親自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領略數學美的真諦。
(2)合作交流
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從不同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不僅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而且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相互交流,集思廣益,共同分享集體的智慧,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3)實踐操作
實踐操作是學生學習知識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擺擺、弄弄,不僅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迎合學生“好奇”、“好動”、“好玩”的心理需求,而且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活動加大接受知識的信息量,使他們在探索過程中逐步培養實踐求知的意識。
三、實施人文化評價
傳統數學學習評價目標單一,過于關注學業成績,忽視對學生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查;評價方法單調,過于重視紙筆測試。這種評價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自尊心、自信心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完全扼殺學生的個性與發展,導致數學教學的人文關懷冷落與丟失。
1.評價主體和方式多樣化。
評價主體不僅局限于教師,還應讓學生積極開展自評和互評。評價方式應當多種多樣,既可用書面考試、口試、活動報告等方式,又可用課堂觀察、課后訪談、作業分析等方式。
2.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評價學習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合作交流意識與情感、態度發展。同時重視考查學生的數學思維過程。
3.評價結果要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呈現,以定性描述為主。
定量評價可采用等級制方式。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評語的方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獲得了哪些進步,具備了什么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于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發展。
當我們試圖從人文視角觀察與思考數學課堂時,不僅能看到數學知識、技能,更能看到內隱在數學知識里的思想、精神、觀念。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發展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引導他們進行多種豐富的人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