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欣
摘 要: 詞匯在語言學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詞匯的過程中普遍存在有效性較低的問題,本文從分析英漢詞匯的不等值現象著手,探討了由于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社會經濟制度差異造成的英漢詞匯空缺,并闡述英漢詞匯語義不等值現象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 英漢詞匯 詞匯不等值 教學
引言
詞匯是語言最基本的元素。每一種語言都與使用它的特定民族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點等方面息息相關。不同民族語言詞匯語義和文化內涵的不等值狀況是一種普遍現象。英語和漢語屬于兩個不同的語言體系,因此,兩者存在大量的不等值對應的詞匯。如何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發揮英漢詞匯不等值現象的正面影響是值得英語教師關注的問題。
1.英漢詞匯語義不等值現象
詞匯不等值現象是指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一種語言的詞在另一種語言中沒有對應或契合的詞。比如Watergate由特指“水門事件”到用后綴“gate”泛指丑聞這一現象起初為英語所特有,在漢語中則存在不等值。隨著信息的快速傳播,文化的不斷碰撞,用“門”特指丑聞這一語言現象在中國也廣泛被接受。倘若學習者不了解這種不等值現象,就會造成英漢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因此,研究英漢詞匯語義空缺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造成英漢詞匯語義不等值現象的主要原因表現在詞匯的概念、內涵和搭配上。
1.1詞語的概念。詞匯的概念意義是詞的最基本含義,是其直接、表面、字典的含義,即詞匯的指稱意義。不正確理解詞匯的概念意義便無法理解交際雙方的真正意圖,從而產生交際沖突。由于英漢文化背景不同,有些詞匯很難在漢語中找到與其意義對等的詞匯。如cousin這個詞,在英語中的意義范圍比漢語中大的多,其既可指父親的姐姐或妹妹,又可指母親的姐姐或妹妹,在漢語中卻不可將此混為一談。
1.2詞匯的內涵。詞匯的內涵意義是指超出概念意義以外的意義,是其內在、情感、遷移的意義,往往與客觀事物的本質和特點有一定聯系。如在英漢語言中,狗的基本意義是一致的,都表示家養的、有四條腿、可幫人看家護院的一種動物,但其文化內涵意義卻差異甚大。西方人認為狗是人忠實的朋友,表示“忠實”、“友好”、“可愛”等意,如“a 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可在漢文化中,狗代表卑劣可惡的品性,如走狗、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等。
1.3詞語的搭配。詞匯的搭配意義主要是指詞與詞之間的橫向組合關系,詞匯與其可能或必須同時出現的詞語搭配時所產生的特殊聯想意義。如漢語“吃”一詞,在不同的搭配中所對應的英語詞義并不相同。吃蘋果(eat an apple)、吃勞保(live on pension)、吃大鍋飯(share food from the same big pot)的搭配往往是約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語的搭配規律主觀地套用到其他語言的學習中。如漢語中“紅茶”在英語中應為“black tea”,英語中的“black coffee”在漢語則是“濃咖啡”,漢語中的“濃茶”在英語中則是“strong tea”。漢語中的“自由戀愛”意為不受父母包辦干涉的自由式戀愛,而英語中的“free love”則是“泛愛、濫愛”之意,指未經合法結婚的自由同居。
2.英漢詞匯語義不等值現象產生的原因
2.1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而產生不等值。地理環境的差異是導致英漢詞匯空缺的一個主要因素。如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東風和西風之說在東西方之間也各有偏愛。漢詩中多把東風比作春風、暖風,如明代蘭茂的《早梅詩》:“東風破早梅,向暖一枝開。冰雪無入見,春從天上來。”而在英國人看來,西風才是暖風,雪萊的《西風頌》就是典型的例子。
2.2由于風俗習慣的差異而產生不等值。英漢風俗習慣的差異體現在許多方面,如飲食、婚嫁、節日、對色彩的偏愛等,這些差異常常使語言之間出現相對的詞匯空缺現象。如在中國有一種習俗叫“抓周”,是指小孩在周歲時陳列各種玩物和生活用具任其抓取,預測他的志向和興趣,而西方根本無此風俗,因而英語中無與“抓周兒”相對應的詞語。
2.3由于社會經濟制度的差異而產生不等值。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是導致英漢詞匯空缺的又一因素,很多反映本民族社會經濟制度的詞匯在異族文化中很難找到其對等詞語。如“秀才”、“穿小鞋”、“大鍋飯”、“走過場”、“下海”等,這些詞語記錄了民族和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這些涵義深深地隱藏在許多表象之下,以至于成為人們的潛意識,形成這方面語義的空缺。
3.英漢詞匯語義不等值現象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詞是語句的基本單位,學生在課堂上主要是接收與課文有關的詞匯的用法及與考試緊密相關的語法和句子規則。學生掌握了大量的詞匯和語法知識,應試成績很高,但對詞匯的文化知識卻知之甚微,不能流暢地用英語進行交流。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許多學生在理解目的語時,遇到的障礙往往是由語言文化差異引起的,所以在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要加強文化導入,強調詞匯的文化內涵,以縮小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方面的語義空缺。基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①詞匯教學應當把交際放在優先地位,培養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應用語言的能力。在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也要傳授語言使用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差異。②充分重視英語詞語搭配及習語的用法,特別是中國學生難以掌握的詞匯。③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設計一些跨文化方面的課堂活動。如可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將跨文化交際中的沖突表現出來;也可使用現代多媒體手段,通過觀賞英文影視片段再現目的語文化;教師還可采用專門講解、系統介紹、對比講解等方法介紹英漢詞匯的文化差異。
結語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教學應在文化中進行。掌握詞匯的文化內涵是提高交際能力的關鍵。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深刻了解英漢詞語的語義和文化內涵,尤其是在進行翻譯的時候,不能簡單地一一對應。英漢兩種語言中詞匯的語義和文化內涵的不等值現象很多,只有不斷學習、總結和實踐,才能不斷地提高準確理解和運用外語的能力,達到流暢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Bolinger,D.語言要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3.
[2]鄧炎昌,劉潤青.語言與文化——漢英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3]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4]楊欣欣.從詞匯空缺現象透視文化對語言的影響[J].河南大學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