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培榮
近年來,我校就校本課程的開發、規劃和實施,使校本課程更好地與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使校本課程逐漸走向常態化等方面做了一些實踐與探索。我校實施校本課程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以人文素養的培養為中心,以家鄉的文化、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開放性、自主性為原則,讓家鄉文化走進課堂,走進生活。就我校校本課程“常態化”實施的策略談談體會,以期拋磚引玉。
一、校本課程“常態化”實施要依賴于領導及制度的保障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不是單靠教師個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根據國家的規定、地方的規定及學校的實際情況,由校長、教師、學生及家長共同參與校本課程計劃的制訂、實施和評價等活動。為此,我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分管校長為副組長,各部門負責人為組員的校本課程領導小組,明確各職能管理部門的課程管理職責,協調校內各部門之間的關系,發揮各部門在校本課程實施中的作用,建立校本課程開發工作小組,保證校本課程的有效實施。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暢通的交流渠道和民主開放的教育氛圍,學校才能成為對教師、學生具有吸引力的有益場所,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果才會因為學校主體的廣泛參與而成為真正的“以校為本”的課程。
校本課程的“常態化”實施,同樣需要教科研制度作保障,更需要學校為教師們提供研究、交流、討論的時間和空間,以確保校本課程高質、高效地實施。為此,我校建立開放的、多元的教科研制度。一是建立校級教科研制度,以學校為單位,以教科室、教務處、學科組為主體,定期開展校本課程的研討交流活動,重點圍繞校本課程的實施方案、計劃、過程、評價、管理等問題展開論證、研討與交流,使學校宏觀把握校本教材的實施進程,做到及時反饋、及時調整。如:“太湖蟹”,校本課程編制過程中我們邀請了市教研室專家進行指導和論證。二是建立年級教科研制度,以學年為單位,由同年級組的校本課程教師組成,定期開展校本課程的研討活動,重點圍繞校本教材的指導問題,做到及時交流與反饋。三是建立校內外的合作交流制度,從學校到年級建立不同的交流研究制度;以校本課程開發為主,邀請相關的專家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審議、論證;年級組根據校本課程學習的需要,邀請校外專家、學生家長開展研究和交流活動。在學習“太湖蟹”養殖技術這一節內容時,我們就邀請了養殖專業戶到校對學生進行講解。
二、校本課程“常態化”實施要著眼于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應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不能單純因為課程的發展、教師的發展和學校的發展而存在。校本課程是基于學生經驗和實際的課程,它的宗旨是學生全員、全程參與。由此我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在資源的具體利用中更著眼于學生的基礎、立足于學生的興趣,一切從實際出發,致力于學生的體驗和能力的鍛煉,使課程基于校本。我們現有校本教材有《走近七都》、《科技創造未來》、《太湖蟹》等。
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滲入校本課程是我們的主導思想。整合理念下學生研究性學習原創性的成果、教師研究的成果適時選錄于校本教材中,無論從研究視角、研究內容、研究方式上,均是師生的集成,能引導學生了解多種觀點,啟發學生橫向、縱向思考,給學生留有研究、探索的空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總之,校本課程“常態化”實施要有利于學生形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與品質;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有利于學生從根本上轉變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我校學生在各類比賽中頻頻獲獎,是與校本課程常態化實施分不開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孫菊林老師輔導學生研制的“實用安全插座”榮獲了蘇州市首屆“市長獎”。
三、校本課程“常態化”實施要致力于全校教師的共同參與
“校本”課是集體課,可以說學校所有教師和學校管理者都應當成為學生的指導老師。因為校本課程的廣闊性和時間的延續性,需要大量教師或其他有關人員的參與。校本課程沒有課程標準,沒有專職教師,我校通過校本教研對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的專題研修,使每位教師既能實施學科課程,又能實施校本課程;使每一位教師能像教自己的學科一樣得心應手地開展校本課程的實施。我們不過于追求課程的完美性、完整性和精致性,而是更多地關注教師獲得的親歷實踐和深度體驗,拒絕表演課、作秀課。目前,我校大多數教師都能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建設及實施,我們把此項內容列入績效考核,使之成為績效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
四、校本課程“常態化”實施要落實于規范的評價方式
校本課程要求新的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我們反對通過量化手段對學生進行分等劃類的評價方式,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校本課程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強調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對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我們采用的評價形式有: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評價相結合;書面評價與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對優秀學生和指導者進行激勵和獎勵,使校本課程的“常態化”實施走向規范化。
五、校本課程“常態化”實施過程中需解決的問題
1.校本課程開發需要課程專家的具體指導,我們期盼著省內、市內課程專家能給我們更多的指導。
2.校本課程開發,不但要求教師有自己的特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還要有開發校本課程的能力。目前,我校具備這樣條件的教師還是不多。
3.如何對校本課程開發情況進行有效的評價有待進一步研究。
4.由于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老師們在教學所任學科的同時,再利用課余時間查找資料、編寫個例、充分備課,會感到精力不足,負擔較重。
6.安全問題的保障。校本課程的實施,許多時候需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門,這時安全問題就成為一個凸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