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光霞
摘 要:新課程標準提出“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出算法多樣化”。教師要高度重視估算教學,緊扣課程標準要求,在把握估算本質的基礎上,注重估算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學有用的估算,組織學生解決多樣化的估算題。
關鍵詞:估算教學;誤區;對策
課程標準、教材,對于估算教學、估算思想培養,有著準確的認識和明確的要求。新課改以來,數學教師對估算教學也展開了積極、廣泛和深入的探討,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進步,但在估算教學中還存在不少的誤區。針對教學中存在的誤區,結合自身對課程標準的深入研讀及日常教學中的探索和嘗試,提出具體對策。
一、估算教與學中存在的誤區
1.為了教材安排而教“估算”
很多老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加之沒有系統深入地研究新課程標準,在日常教學中沒有將估算作為一種數學思想和計算能力來培養,基本上是教材有安排則教,無安排則不教,也就是為了完成教材安排的教學內容而教。培養估算思想和估算計算能力和習慣就成了一句空話。
2.“大約”就是估算
受流于形式、淺嘗輒止的估算實際教學的影響,部分學生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見到“大約”兩個字就用估算,這樣的方法顯然是錯誤的。有“大約”兩個字不一定就是估算,沒有“大約”一詞,卻可用估算解決。教師如果只教給學生根據某個字眼來思考問題、判斷計算方法,不但會造成解題上的麻煩,更會養成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不良習慣。
3.根據精算取近似值估算
部分學生在估算解題實踐中,沒能運用估算的思想和方法來思考、判斷、解題,而是先精算然后把精算的結果取近似值。估算是估計大概的結果,與近似數沒有完全必然的聯系。先求準確值
再求近似值,豈不是畫蛇添足。
4.一種方法“估算”
受固化、僵化思維的影響,許多師生只認識一種方法的“估算”,認為只有一種正確的估算方法,暨認為把數字看成整十整百才是最準確的估算方法。
例如,在一個體育場,長57.5米,寬43.5米。計算出這個體育場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先估計得數,再計算)
列式57.5×41.5。怎樣估算呢?少數學生是這樣做的:57.5接近58,41.5看成是40,估算算式是58×40=2320。但教師認為這樣不是很好,讓學生再想想我們平常是怎樣做類似估算題的。估算的一個前提條件是要能口算,60×40是很容易口算的,可58×40就不能口算嗎?
二、解決“估算”教學誤區的對策
為了避免產生估算教學誤區,提高估算教學的實效,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對如何更好地開展估算教學和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總結出以下幾方面:
1.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習慣,使學生愿“估”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情境,培養學生估算的興趣,促使學生正確地理解估算的意義,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習慣,通過努力讓學生形成估算思想,具有通過估算解決問題的意愿。
例如,對一年級的小朋友創設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讓他們知道語文書大約有多厚,1米大約有多長,桌子大約有多高等。通過實踐活動,學生不但對估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估算習慣的形成也可在活動中不斷養成。
2.引導學生掌握多種方法,使學生會“估”
教師應適當地總結歸納估算的策略和方法。估算策略、方法主要有:
(1)四舍五入。例如同學們跑步,跑了1480米,用了11分鐘,大約每分鐘跑多少米?可以運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11看成10。
(2)以小估大(或以大估小)。例如,估計一張紙的厚度,我們可以先估計100張紙的厚度,再除以100,就能估算出一張紙的厚度了。
(3)取一個中間數。比如33 36 30 38這四個數求和,這些數都很接近35,有的比35多一點,有的少一點,就取一個中間數35,直接用35×4,就大約計算出了這幾個數相加的結果。
(4)利用特殊關系。如129×8,就可以想到125×8,125的8倍,就得到1000。
3.積極開展好估算評價工作,使學生愛“估”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在對學生進行估算結果的評價過程中,切忌出現“你估的方法真準”的評價語,這樣的引導評價只關注了估算結果的精確度。估算結果是不唯一的,不是離精確值越接近就越好,而要關注估算結果是否合情合理。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由此,教師應注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當然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這需要老師長期的努力,不斷發掘方法,經常性地訓練。
參考文獻:
姜立身.估算教學應關注什么[J].小學教學參考,2007(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