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武
摘 要:《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要求:“兒童們的生活基礎應該為品德與生活,以此來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品德修養,讓學生樂于探究,熱愛生活。”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學是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的,品德與生活教學的內容由學生的生活實踐而制約著。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品德、智力、生活能力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品德與生活教師要切實抓住小學生茁壯成長的有利時機,針對他們的成長情況結合教學實際制定出科學得體的教學方式,使他們的身心健康在小學這一階段中能夠真正地得到順利發展,起到人生成長的促進動力。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生活實踐;教法研究
一、把學生引領到生活中來教學
陶行知說:“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小學的品德與生活是直接涉及孩子們的生活世界,品德修養體現在他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所以,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就要抓住學生的生活關鍵,教學中要聯系生活,無論是教學目標的制定,還是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實施,都要緊緊地圍繞著生活這個關鍵,讓孩子們能夠緊密地體現生活實踐,引領孩子們走進生活,使他們能夠真正地熱愛生活,由此使孩子們學會做人使自己成為合格的品學兼優的學生。比如,在教學《春天里的發現》時,我就領著孩子們先到野外的大自然里尋找那個真實的春天,孩子們在大自然中真正地體會到了春天的美好,這樣要比在課堂里,在書本中看那些文字要強得多,效果是大不一樣的。最后讓學生根據在實踐中的觀察,再結合課文的閱讀學習,把春天的美好進行聯想和想象,使他們能夠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在玩中得到樂趣,在樂趣中學習,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二、營造較好的教學情境
教學的課堂是由教師和學生所構成,課堂成為有機平臺,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以自己的飽滿熱情、優美而生動的語言和較佳的教學方法及手段營造了良好的教學環境,極大地吸引著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將學生帶進積極學習的情景狀態中。所以,教師要千方百計地為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去探究方法和手段,教師要以和學生友好的心理來教學,要愛護、信任和尊重學生的心理和學生相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我們要選擇比較先進的教學手段進行環境教學的創設,比如現代信息的使用。以現代信息教學手段刺激學生的直接感官,增強教學的優勢。比如,我為了使學生能夠有強烈可感的教學情境,有利于他們思想感情的激發和品德的提升。當我講《可愛的祖國》一節的時候,孩子們靠素日里已有的生活體驗是難以體會到我們祖國山河的美麗多嬌、繁榮昌盛、經濟發達、人民偉大的。于是我就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課件的制作和演示把利用大量的典型圖片展現祖國的物富民豐、山河壯麗、科技進步、人民的智慧展現在銀屏上,當孩子們看過之后,他們發出了無限的感慨,情不自禁地說道:“我們的祖國太偉大了!我們為有這樣的偉大祖國感到無限的驕傲和自豪啊!”從而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激勵學生參加實踐生活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個無止境的認識世界。我們作為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就是要通過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潛移默化地在教學中來實施它。但是品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經過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教育過程,并且不是單單地課本文字的灌輸問題,要使學生的思想教育落實到實處。那就是要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實踐,讓他們在生活實踐中真正感悟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我對學生的教育要堅持經常性和持久性,因為小學生的思想特征是好反復,我們要常抓不懈。要多結合少先隊的活動、班級活動進行教學。比如,在執教《學習真快樂》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正知道在課間活動中不能玩那些有危險和妨礙他人的游戲,進行有益的課間活動。利用班級主題班會和少先隊活動在內容上更貼近生活讓學生體驗、感悟,使學生的品格得到培養,情操得到陶冶,素養得到提高。
總之,作為品德與生活學科的教師,我們要認真研究教學方法,利用這個學科對學生進行生動而鮮明的知識傳授和思想教育,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懂得更多的道理,了解更多的知識,受到更大的教育,讓他們成為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我們就做到教書育人的目的了。
參考文獻:
[1]王靜.“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3(7).
[2]阮清鳳.讓品德與生活走進學生的生活[J].新課程,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