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冉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手是思想的鏡子,是智力才能發展的刺激物,是意識的偉大培養者,是指揮的創造者。”這突出了培養幼兒動作能力的重要性。楊振寧教授也曾指出:“中國的小孩在動手的興趣和能力方面明顯不如歐洲國家和美國的小孩,主要是沒有動手的機會。”找到其根源,那么我們該如何做才能給予幼兒更多的動手機會呢?結合我園的課題基于“快樂動手”的幼兒生活實踐活動內容與形式的研究,我們從生活實踐活動著手,從幼兒喜歡品嘗美食的興趣點出發,引導幼兒大膽動手制作各種美食,從而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
一、創設場景,激發幼兒積極動手
要激發幼兒積極動手,首先需要創設一個基于幼兒年齡特點的生活實踐的場景,豐富多樣的制作美食的場景能激發幼兒主動動手實踐,積極投入動手活動中。每周我們會根據幼兒的動手能力發展水平制訂一個制作美食的主題,如:蝴蝶花卷、雙色蝸牛、荷花酥、動物點心等。確定制作美食的主題后,我們會根據主題創設相應的場景,營造氛圍,激發幼兒積極參與動手制作美食的活動,如:在制作動物點心的活動中,我們會與幼兒共同創設森林的場景,幼兒在動手創設環境的過程中既提高了動手能力,又激發了幼兒主動參與用面團制作森林小動物的興趣,一舉兩得。
二、激發興趣,鼓勵幼兒樂于動手
興趣是幼兒的教師,幼兒若對某項活動感興趣,他就會積極從事這項活動,并能主動探索其中的奧妙。我們的生活實踐活動從幼兒是活動主體的理念出發,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他們是活動的主體,從而激發幼兒動手制作美食的興趣。首先,在生活實踐活動中,我們抓住幼兒愛吃美食、喜歡動手擺弄的特點和直觀性思維的特點,在活動中出示美食的圖片、制作美食的步驟圖,以此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引導幼兒帶著濃厚的興趣主動嘗試自己動手制作美食。其次,在生活實踐活動中,我們充分尊重幼兒,提供足夠量的制作材料和多種多樣的制作工具,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制作美食,鼓勵幼兒嘗試多種方式,利用不同的制作工具制作同一種美食,讓每位幼兒都能在活動中找到自己動手的樂趣。
三、適度放手,激勵幼兒自己動手
一開始開展生活實踐活動時,我們擔心幼兒不能獨立完成美食的制作,在幼兒制作的過程中只要觀察到幼兒不會制作或有幼兒求助,我們會立即幫助幼兒完成美食的制作。一段時間過后,我們發現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幼兒的動手能力不但沒有提高,反而越來越多的幼兒在制作美食中對老師的幫忙產生了依賴,活動中老師為了幫助幼兒忙得暈頭轉向,幼兒則不愿自己動手制作美食、解決動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于是,我們改變策略,在活動中,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我們會鼓勵幼兒先自己嘗試解決問題,并用言語將一些方法告知幼兒,如:仔細觀察步驟圖、觀察同伴的做法、用多種方法反復嘗試等,大部分幼兒在不斷地嘗試與學習中都能自己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
四、層層深入,引導幼兒快樂動手
陳鶴琴先生說:“叫小孩子做事不可太易,也不可太難,須在他們的能力以內,又必須用力不可的。”我們的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要適合幼兒的動手能力發展水平,實踐活動的要求過低,幼兒的動手能力得不到發展,甚至阻礙幼兒動手能力的發展;實踐活動的要求過高,不但對幼兒動手能力的發展沒有幫助,還會使幼兒失敗,打擊自信心,從而懼怕動手活動。同時,生活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提升難度。因為幼兒動手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的生活實踐活動的內容選擇要從簡單的入手,再逐級深入,層層遞進。如,在制作美食過程中,我們從最簡單的制作元宵開始入手,從簡單的搓團技能開始,然后根據孩子的熟練程度,逐步加大難度,提升技能,慢慢地讓他們做芝麻餅、包水餃、包小餛飩、制作麻花等,讓幼兒在這些生活實踐活動中提高動手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五、家園攜手,共促幼兒動手能力發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為了提高幼兒動手能力發展的教育合力,我們積極爭取家長的支持和主動參與。我們將生活實踐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的目的、計劃、方法等告訴家長,并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孩子在園與家的動手情況,家園合作,共同促進幼兒動手能力的發展。如,在家長半日活動中,我們會開展親子制作美食的活動,在親子制作美食的過程中,幼兒和父母一起能更加專注地投入到動手活動中,家長能更加直觀地了解了寶貝的動手能力。親子制作美食活動的開展既能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還能增進親子間的
感情。
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幼兒的動手能力得到發展,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應貫穿其人生成長的全過程,基礎階段尤其重要,教師要創設場景,激發幼兒動手的興趣;選擇適宜的內容,循序漸進地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適度放手,讓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開拓屬于自己的天空,在成長中快樂,在快樂中張揚個性。
參考文獻:
劉麗敏.如何培養幼兒動手能力[J].學周刊,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