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莉
摘 要:小學的音樂教育應重視拓展學生的想象力,上好一堂音樂課應注重課程的導入和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發揮想象力,用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音樂課中思維活躍、心情開朗、有時效地學習音樂。
關鍵詞:想象力;學生;音樂
黑格爾說:“最杰出的藝術本領是想象。培養一個人的創造性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作為一名音樂老師,在上課時不由得感覺到學生的想象力都被逐漸埋沒了。小學生正處于富于想象的年齡,他們的思維應該是非常活躍敏捷的。但是,現在有大部分學生在欣賞音樂時,只是一味地聆聽,并沒有展開想象。這樣,學生就無法打開想象的閘門,從而抑制了他們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使他們不能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感悟美、創造美。音樂課不應該將學生束縛在課堂書本里或者狹小的由音符組成的抽象世界里,而應該拓展學生的想象力,讓音樂想象由抽象感受發展到形象感受,就如一座橋梁架構起音樂與欣賞者的關系,使學生心情愉悅,頗有收獲的上一節音樂課。
小學教材中的歌唱和欣賞是不可或缺的兩部分,都是激發、
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愛好,擴大音樂視野,提高音樂感受、理解、鑒賞能力以及發展想象力,豐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喚醒每個學生對音樂的潛在能力,發掘存在于每一位學生潛能深處的感受力。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推動世界,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源自于音樂的啟發。”創造離不開想象,創新必須以想象為基礎。
在課堂上,教師必須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將藝術能力與人文素質有機結合起來,讓每一位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愉快,學得有興趣、有活力、有實效、有創造。而促使這一切的就是教師,所以,音樂教師不僅要掌握音樂的基本技能,還應該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以美好的音樂形象感化、陶冶學生的情操,用音樂特有的教育功能促使學生健康發展。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還要給學生“動”的空間、時間,讓學生在“動”中加深對樂曲形象的聯想,增強對音樂的表現力。
一、課程生動的導入
課程的導入是音樂課中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之一,也是上好一堂課的基本。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我是草原小騎手》這課時,我開始并不向學生提今天要學習什么內容,而是先放一首蒙古樂曲《賽馬》,在老師的帶領下,師生一起學做騎馬的動作,用騎馬的動作表現蒙古族歌舞熱烈歡快的氣氛,之后再開始聽所學習的歌曲,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聽完這首歌曲后想象到了什么?“騎著馬在草原上狂奔,心里開心極了。”“天上飄著白云,地上的草原一望無邊,我拿著鞭子高興地騎著馬兒奔馳著。”這樣,有環境氛圍襯托的導入比直接進入主題更好地調動了他們的情趣,使原本抽象的音樂更形象、生動,課堂氣氛也活躍了起來,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了想象帶來的歡樂。一位心理學家說:“笑是教師和學生的良藥,正是通過笑使師生從壓力中得到解脫,從窒息中得到自由,他們就有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和創造,就會感到一種自由,會發展他們的大腦機能,激發他們的想象思維和創造性。”讓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進入課程中,對于展開他們的想象力是至關重要的。
二、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發揮想象力
音樂教學是通過啟迪學生的遐想,讓學生通過音樂尋找感覺和音樂所要描述的一切。不同的學生對同一作品所表達出來的情感不盡相同,有的聽了如癡如醉,有的聽了毫無反應。前者,通過聆聽,對作品產生了聯想,融入作品情境中,而后者純粹只是聽了作品的旋律,沒有展開聯想的過程。學生如果對音樂不熟悉,教師就應先描述一些音樂中的故事、人物、場景,以及樂曲的節拍、節奏、速度等。鼓勵學生自由地、大膽地聯想、想象,闡述他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因此,老師講解以后再欣賞歌唱音樂,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夢幻曲》時,我請學生都閉上眼睛欣賞這首樂曲,并輕聲講述音樂家的故事與樂曲所描繪的意境。聽完之后,我問學生的感受,學生迫不及待地回答:“我好像在天上快樂地飛翔著。”“我認為是在夜晚,媽媽在哄小寶寶睡覺
呢!”……學生的思維迅速被調動起來,想象的翅膀已在他們中間展開。接著,讓學生自由表演,把自己從小的夢想或者做過的美麗的夢表演一下,讓學生在《夢幻曲》美妙的樂聲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夢幻的世界中盡情遨游,從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煉。
因此,小學音樂綜合教學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好的音樂課能從感知體驗進入聯想情感體驗,讓學生領悟音樂的思想情感和意境,從而較快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水平。音樂中包含著情感,充滿著想象,其實這種情感的源頭是在聽眾的心中,這想象的翅膀在欣賞者的身上。不是音樂在激動著,而是我們在不停地幻想著。讓學生用心靈走進音樂,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次具有生命意義的愉快旅行。共同放飛音樂的靈性,讓想象力隨著音樂一起飛翔。
參考文獻:
[1]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2]蔡經華.音樂審美漫話[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