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斌
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很大程度上都表現為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更是這樣。這種主觀能動性被壓制下的數學學習也極大地制約了數學教學的效果,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效果。如果學生走不出這種對老師的依賴,沒有強烈的自己要學習數學的意識和自學能力,那么在將來的數學發展中也會困難重重。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呢?筆者認為預習與復習相結合是提高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重要舉措。
在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學中,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只注重復習消化,而忽略了課前的預習。我們看到:老師帶領學生一遍一遍地做題、講題,又一遍一遍地講題、做題,學生是又累又煩。在這種不能很好地處理復習與預習的關系下,老師總認為只有多做題、多復習才能將知識學得扎實、牢固。大量的功夫都花費在鞏固練習和課內外的復習與作業的研究上??偸橇晳T于在接受知識以后,反反復復鞏固知識,被動性地學習,不去留心學生的質量、效率,不及時關注學生的信息反饋。結果是事倍功半。所以,教師有必要研究復習與預習的關系,把預習和復習相結合,把握數學的內在機制,洞察學習的內在規律,改變以前那種重復習、輕預習的教學偏見。
首先,預習確實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主渠道。學生通過觀察、閱讀、測量、實踐參觀等對一些新知識會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有一些初步的感知,但是,預習同時也會對舊知識起到鞏固的作用。新知識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二者相互聯系與作用。預習是鏈接新舊知識的紐帶。當預習與復習脫節的時候,非常不利于對知識體系的全面把握。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門科學。它具有較高的抽象性、嚴謹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教學中我們一定要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特征,將預習與復習有機地結合,在復習舊知識后及時預習新知識,讓舊知識成為學習新知識的鋪墊,新知識又是舊知識的發展、延續,并淋漓盡致地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孔子言:“溫故而知新?!痹谶@里大家都能夠理解強調復習鞏固的重要性。于是,我們不禁要問:“溫故”的目的是什么呢?獲得“知新”?。〉侥睦锬塬@得新的知識呢?利用舊的知識去研究?。∵@還是要求我們要預習新課,研究新課。我們的學生一定要在“溫故”的前提下再多走一步——預習新知。這樣才可以順利地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才能找到下一節課中的疑難之處。有了這些提前的預習與研究,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才會胸有成竹地主動探索新知識,完善整個知識體系。因此,復習舊知識只有與預習新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才能知道怎么學數學,怎么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學生才能越學越有勁,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預習和復習相結合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教學“求最小公倍數、通分和異分母相加減”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在復習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之后再預習通分,通過預習通分,使最小公倍數的知識在通分中得以應用,初步表現是學生能夠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學生感受到應用“最小公倍數知識”解決“通分”這一實際問題所帶來的成功的喜悅。當然,接下來的研究一定會有很多的疑惑和不解,這也正是下一步的課堂學習中的關鍵和重點。在這其中,學生很清晰地理解通分的方法,知道通分在今后的數學學習中的作用。更為喜悅的是學生有了自己學習、自己解決問題的意識,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學習慣,課堂教學自然事半功倍。
好的習慣會成為學生前進道路上的引航燈,會成為學生成長中快樂的源泉。我們要讓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適應時代的需要。有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預習是合理的‘搶跑”。學生一旦掌握了預習方法,一開始就“搶跑”領先,有助于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使學習變被動為主動,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良好的學習品質。復習是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是讓學生知道這些知識都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用,兩者都非常的重要。只有協調好預習與復習的關系,使之相互結合,在復習的基礎上有效地預習、自學,在預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應用、消化舊知識,二者交互融合一體,密不可分,學生才會領悟到如何去“自學”數學。我們的老師一定要從帶領學生大量地做題、講題中走出來,協調好預習與復習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數學學習成為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的一件事。
參考文獻:
尚修飛.淺談小學數學課前預習方法的指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