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媛
隨著新課程標準與教材的改革,教師既要有廣博的知識,又要通曉基本的社會學科、自然學科等方面的知識,做到博學多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教師的博學多才是至關重要的。教師的素質是上好課的關鍵,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要想上好課,教師應該具備以下能力。
一、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育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1)教師講話應該充滿激情,具有感染力,如果是有氣無力,沒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則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教師講話應該簡潔嚴謹,富有邏輯性,如果是雜亂無章、反復羅嗦、毫無吸引力的話,學生就不會專心致志地聽講。(3)教師講話應該具有激勵性和啟發性,如果一味地斥責,包辦代替,學生就不會有學習的熱情。可見,教師應把語言表達能力當作一件大事。如果教學用語不規范,就會對教學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音量。課堂語言一定要洪亮、有力,力求讓教室每一個角落的學生都能聽清楚。有的教師課堂上一個音調講到底,這樣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的授課語言要抑揚頓挫、跌宕起伏、富有感染力。
教師的教學語言應該簡潔明了,不要有太多的口頭禪,比如,是不是、對吧、那個等,這些會影響教學質量。有的教師在講話時都拖著長長的尾巴,聲音很奇怪,這樣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吞吞吐吐,發音含糊不清;東拉西扯,不著邊際;方言土語,讓學生摸不著頭腦等,這些問題都應該杜絕。
作為教師就應該不斷追求語言藝術、語言修養,提升課堂教學語言水平。
二、處理教材的能力
教材如何處理,是教師教學的基本,是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應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深入探討:(1)在新課改理念里,教材不再是學校教學事實上的唯一依據,它只是一種主要材料,是學生和老師進行教與學的材料。教材雖然是師生共用,但主要還是學生用,是學生學習的材料。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把教材還給學生。不要把學生學習教材當作目的,這樣就不會產生死記硬背等現象。(2)要抓住重點、難點,吃透教材,要有駕馭教材的能力。教材的拓展、延伸不能受教材現有內容的局限,應該把鮮活的知識、社會熱點融入教材知識的學習中,這樣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板書設計的能力
板書設計是教師教學基本功的具體體現,是教學的精髓。如果板書缺少美感、雜亂無章,學生就會對板書失去興趣,也起不到示范作用。所以,教師要在板書設計上下功夫,要尋求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板書設計,內容上要高度概括,語言要簡潔明了,書寫上要清晰整潔,形式上要富于變化。做到了這些,板書就會贏得學生的喜愛,對促使學生有效地學習有巨大的作用。
四、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辦學水平的提高,有效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已經成為一名教師必須具備的一種技能,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自己的教育教學服務,這已經成為新時期教師素質的重要內容。去年我們學校配置了電子教學白板班班通,有的教師在一周時間里也就用了一兩回,說用起來太麻煩了。我覺得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地擴充自己的知識庫,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以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
不過,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不能因大量的圖片、信息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不要讓學生只盯著屏幕看,最終卻忽視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利用多媒體是為了創設問題情境,關鍵是師生在這個情境中一起思考、探究,解決問題。
五、營造民主、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的能力
民主、輕松、和諧的課堂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敢說、想說、要說,能大大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學生會積極地思考、探索,會很自然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這樣的課堂不會是教師一言堂,教學效果也較為明顯。如果教師扮演的是一個節目主持人,那就會想方設法把觀眾(學生)吸引住,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到這個節目中,創設形式多樣的情境,學生就會充分體驗、感受、理解。如此,課堂彌漫輕松和諧的氛圍,教學效果一定會有質的提高。
教師要提高自己的素質,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大多數學生是因為先喜歡上這個教師才喜歡上他的課的。教師也就轉變為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六、角色轉變的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如果教師還是把自己看成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授者,就無法完成課程改革所賦予的職責。因此,教師應該努力促使自己盡快轉變角色,以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想實現角色的轉變,就應該首先注意從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應該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改變那種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狀況,要實現師生共同探討、研究、互動,形成信息交流網絡。
總之,教師的能力應該不斷地在教學中提升。只有這樣,教師的教學效率才能提高。
參考文獻:
王敏新.淺談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J].青春歲月,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