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睿+鮑雯華+葛夢婷+李樂潔+曹丹雯
摘 要:語言發育遲緩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兒童口頭表達能力或語言理解能力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的正常發育水平。語言發育遲緩若不及早加以有效干預,則對兒童后期的智力發展形成阻礙,有效性的訓練可以在練習中緩解上述問題。研究經費由SRT項目提供。
關鍵詞:發育遲緩;個案;嘉興;特殊兒童
一、研究背景
語言發育遲緩是言語障礙分支中的一種,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兒童口頭表達能力或語言理解能力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正常發育水平的情況。
目前國際社會大多將研究方向制定為言語障礙兒童的研究,多將目光聚焦于構音障礙、語暢障礙等的研究,具體關注語言發育遲緩的專業人士較少,系統性提出解決語言發育遲緩問題的論文資料等數目較少。就中國知網數據表明從1980年至今以語言發育遲緩為研究主題的已發表文獻只有819篇,其中自2006年來每年的發表數量有所增加,但是每年只有近50篇的數量,可見業內人士對于語言發育遲緩這一具體領域的研究存在明顯不足。目前我國有大量語言發育遲緩兒童有待治療,雖然近年來我國康復中心數量增加,專業人員數量也有所增多。但這些條件和設施分配不均,發達地區數量多,不發達地區數量少,且這些康復機構同時承擔多類特殊兒童的干預工作,沒有專門的針對語言發育遲緩的干預及治療。目前我國語言發育遲緩治療師特別缺少。社會需求明顯不滿足,為加強對語言發育遲緩這一具體領域的研究,傳遞更多相應知識,滿足相應人群需求,我組就此課題進行研究。
二、研究目的
(一)使特殊兒童在研究中得到發展,使社會各層人士重視特殊兒童的教育問題。
(二)積累研究者的教學經驗,以免因無知傷害此類學生。
(三)有利于提升家庭幸福感,逐漸縮小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的差距,可使家庭成員減少心理壓力,提升信心。
(四)有利于實現教育的公平。事實上,只有極少數的特殊兒童學前有機會在特殊教育機構中受到教育,絕大多數的學前特殊兒童只能待在家中。
三、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結合研究理論和對個案的干預實踐,找出能夠有效緩解語言發育遲緩學生癥狀的問題,同時通過數據的研究與整合,為今后該領域的研究提供相關信息。
在對個案干預手段的探索過程中,可在方式上進行創新與發展。
(二)實踐意義
本次調查研究在以下幾方面具有特殊意義:
對被試——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訓練,緩解甚至改變被試語音發音狀況,增強被試學習的積極性。
對研究者——本課題的研究者為大學生,通過本次的研究,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研究和實踐能力,擴大在專業領域的知識面,提高自身素養。更重要的是通過本次的研究探索,研究者可以加深對所學專業的認識,提高自身素質素養。
對個案學校——通過對個案的有效干預,緩解了個案所在學校的壓力,并為學校今后應對類似狀況提供經驗。
對于被試家庭——改善被試相關問題現狀,緩解被試家庭的壓力,并使家庭成員看到未來希望。
四、個案研究的采取具體方式、個訓結果及反思
(一)1號個案
研究對象:
小魚(化名)
困難的方面:
發音困難、不準。
干預手段:
1.識別訓練、視覺訓練、發音訓練(認讀卡片、認色、涂色)
2.唇齒訓練,以糖果為激勵。
訓練情況:
1.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相對較短,個訓項目需不斷更換。
2.在語音訓練方面,幼兒能積極回應教師并能模仿教師語腔語調。
3.上課前期配合程度高,但學生情緒易受外界干擾。
4.基本上能完成訓練項目。
效果及反思:
教師很有信心與耐心,能與幼兒產生較強情感連接,面對突發情況,能機智應對,課堂內容充實,能很好地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二)2號個案
研究對象:
小明(化名)
基本情況:
1.對學習的關注度低,學習自主性差。
2.家長可能更加注重對弟弟的培養,造成了對該兒童內心的傷害,加之在幼兒園內的被孤立,自閉現象更為嚴重。
方法:
1.發音練習與呼吸訓練:拼音訓練、學會發音、認識拼音、進行跟讀;吹紙練習。
2.卡片訓練:卡片讀記。
成果:
1.發音練習與呼吸訓練:可發出六個韻母;會急促、短暫地吹氣。
2.卡片練習:接受能力較強,基本可以全認識常見的水果和蔬菜,不認識的也可以通過。
反思:
在言語發展迅速的兒童時期,如果不能幫助障礙兒童及時解決問題,將會使障礙兒童長大后無法在社會上生存,語言的障礙會導致兒童的孤僻、自閉。
幼兒進步較大。我們利用兒童言語的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另外,語言障礙的學生受家庭影響較大,加強與家長的溝通,是做好家庭內部工作解決問題的有力法寶。
(三)3號個案
研究對象:
安安(化名)
困難的方面:
基本發言音不準,受方言影響大。
干預手段:
1.簡單口腔運動。如嘟嘴,撅嘴,咧嘴,股腮幫子。
2.各種相關的游戲:吐氣吹泡泡,吹乒乓球等來訓練他的氣息。
3.利用食物的誘惑,對舌頭卷曲、拉伸等方面進行訓練。
4.按照圖片上的字母,跟讀,模仿老師的發言音。
訓練情況:
1.剛開始時排斥訓練,各訓練項目都不配合。
2.大約一個星期后,能配合訓練。
3.一個多月后,能正確跟讀“ɑ”“o”“e”“i”“u”“b”,而且發音較為準確。
4.在這之后,學習“p”的發言音,存在很大的問題,但情況也正逐步改善。
反思:
每一類特殊兒童,只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通過適當方法的訓練,一定可以提高。
(四)4號個案
研究對象:
賓賓(化名)
基本情況:
精神發育遲緩,典型的語音發音障礙兒童幼兒尚未接受語音發音訓練時的狀況:
1.拒絕和個訓教師交流。
2.只能發出帶有尖銳刺耳聲音的基本音節,例如恩、啊、呀等。
3.聲帶控制較為薄弱,氣流微弱。
4.難以進入訓練狀態,拒絕接受相關訓練。
5.缺乏專注度與好奇心。
訓練方法:
1.識讀卡片。
2.語音訓練:教師示范使幼兒跟隨發出簡單音節,以音素為主;教幼兒辨別韻母發音,糾正偏頗音;四音調學習。
3.唇訓練:彈動唇部,增加唇部力量,加強發音裝置的動力。如用手拍打唇部等。
4.呼吸氣流訓練:用吸管吹動乒乓球、吹紙片等。訓練幼兒氣息的平穩,加強發音時氣流的有效控制度。
5.語音發音訓練:近似音辨別及訓練例如bɑ bɑo等。
6.加強對于bɑbɑ此音的訓練頻率,同時反復出現mɑmɑ音。
7.聽聲辨音訓練:通過音頻使幼兒聽取簡單詞匯發音,辨析各單詞發音不同情況。
幼兒的進步:
1.簡單的音節發音較為清晰。
2.唇部動力裝置較之前力量加強,
3.氣流平穩,可較好完成吹乒乓球訓練。
4.發音依然較為尖銳。
5.可以辨析地發出一些單音節,例如在bɑ的基礎上在教師引導下發bɑo。
6.發音意愿比來時加強很多,經常重復發個別單音。
7.在獨自游戲時間單獨第一次發出mɑmɑ的音,準確且清晰。
幼兒出現的問題與不足:
1.無意識發音情況劇增。在課堂45分鐘內發bɑbɑ音的次數達20次以上,且皆為無意識發音。
2.音意出現泛化。以前只對爸爸說bɑbɑ,目前擴大到對任何男性說bɑbɑ。
3.雙音節詞語發音不清晰。
教師所遇問題:
1.難以找到小孩除了卡片之外其他喜歡的事物,不能較好地吸引其注意力。
2.小孩對父母依賴性較大,在父母走后要花較長時間撫慰其情緒。
3.小孩只能發出簡單聲音,難以理解與溝通。
4.其情緒起伏較大。
5.研究結果與分析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通過觀察研究對象的特點、習慣等以及與其家人進行溝通的方式深入了解語言發育遲緩的特殊兒童,分析其個體的不同問題,并依靠系統的識別訓練、視覺訓練、發音訓練、精細動作訓練、感覺統合訓練、唇齒訓練等訓練手段對研究對象進行教育干預。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們明顯發現孩子們的情況有所改善,耐心和鼓勵是教育干預不可缺少的。幼兒的語音發育遲緩問題在個訓下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同時,家庭教育手段也深刻影響幼兒的語音發育,幼兒與父母有更長的相處時間,家長的積極配合對改善幼兒發音情況有重要作用。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們將繼續進行觀察實驗訓練和探究,希望能在改善幼兒語言障礙情況上做出一定成效。
參考文獻:
[1]周姊毓.從醫學倫理學的角度審視特殊兒童的預防[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1(4).
[2]朱楠,王雁.全納教育視角下特殊兒童的教育公平[J].中國特殊教育,2011(5).
[3]張毅,陳亞秋,何文輝,劉艷虹.北京市特殊兒童學前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