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愛旭
舟曲縣位于甘肅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隴南市,北接宕昌縣,西南與迭部縣、文縣和四川省九寨溝縣相接壤。全縣總面積3010平方公里,轄19個鄉、鎮,全縣戶籍人口14.07萬人,其中藏族人口5.04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5.8%。舟曲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有6所縣直屬學校、22個學區,在冊學生有2萬余名。
舟曲自古以來就有“隴上桃花源”“不二揚州”“藏鄉江南”“楹聯文化縣”之美譽,在“楹聯文化縣”之美譽中,可見舟曲文化的深厚和濃郁,舟曲人民對教育的重視和熱愛,因此在過去舟曲基礎教育也就能一直遙遙領先于甘南州其他縣市了,教育事業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但自新世紀伊始,舟曲基礎教育則一發不可收拾,由州前水平慢慢下滑至末尾。下面就以近年來舟曲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初中會考成績來說說吧。
舟曲縣小學普通類雙科合格率2002年為84.82%、2007年為75.5%、2010年為42.22%;以漢為主類三科合格率2002年為13.82%、2007年為35.8%、2010年為8.84%;舟曲縣初中普通類六科合格率2002年為51.11%、2007年為27.32%、2010年為17.55%,初中以漢為主類六科合格率2002年為11.32%、2007年為5.41%、2010年為4.82%。以上冰冷的數字及越來越多的家長省吃儉用送孩子外出上學,不難看出老百姓對我們教育的不滿和不放心。反觀其舟曲基礎教育為什么從全州前列跌至末尾呢?據我多年基層工作經驗和了解,我認為不外乎有以下一些原因。
1.教育的社會環境發生了大變化,人們對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基礎教育所承載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在20世紀90年代左右,學生是“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專攻語數外。而到了現在,學生除了語數外,還要發展德智體,學生壓力比以前大有增加。
2.教師流動過慢,如同一潭死水,人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工作上就沒有了任何激情,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職業倦怠感吧!任教的老師,沒有合理流動,工作會更無起色。由于離家遠,工作難度大,在住宿制學校,每個教師在校既當老師又當父母,工作量遠大于沒有住宿學校的老師,且工資同等,更易讓人心生不平!如若采用獎懲式合理流動,能調動很多人的工作積極性!
3.在教師分配中,近幾年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恐怕都留在了沿路,順河鄉鎮,導致個別學校教師無課可分配的地步,而在山后各學區仍是一如既往的少,山前多為普通班,所需教師沒有山后雙語教學的學校多,但分配時恰恰相反,導致部分山前教師無課可派,山后學校卻要招聘教師或工勤類人員齊上陣的怪象。
4.家長盲目攀比,爭相將自家孩子送外或縣城上學。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經濟條件的大幅改善,舟曲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流動較多,學生年年增加,教師年年緊缺,大班額嚴重,學生活動場地嚴重不足,學生擁擠,安全問題突出,教師壓力無形增大加強,課堂秩序和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上當地教育教學質量的逐步下滑,一部分條件可以的家庭都盡可能地將自己的孩子送到蘭州、臨洮、隴南等地。本地流失走了好多優秀學生,造成當地孩子缺少了學習榜樣力量的引領,學習競爭壓力無形減輕,造成學生學習風氣變壞。
5.學生厭學思想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業渠道的拓展,打工思潮的影響,好些孩子現在不愿學,也不那么勤奮刻苦地學。原來生活條件有限,就業渠道不多,唯有讀書,讀好書才能改變命運,但如今,就業渠道越來越寬泛,現在孩子們對就業的思考都有了根本的變化,不再像以前的學生刻苦努力學習了。
針對以上原因,我覺得要想改變我們舟曲縣基礎教育下滑局面,應從以下方面著手加以整改。
1.教育主管部門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各學區、校教育教學行為監督、監管、指導,讓基層的教育工作者們更加有的放矢,并多開展一些教研教改方面的研討會和教學比賽,提高教師專業水平。
2.響應國家號召和政策,進一步加快學區、校之間的教師和學校領導交流機制,讓我們的教師動起來,也讓那些一直無力變動的教師積極起來,只要有序、公平、公正地讓教師流動起來,我們的教育事業才會充滿朝氣和活力。
3.在用人機制上我們更應健康、持續、穩定。教育本身就是專業性比較強的行業,在用人上一定要用專業技術比較過硬,同時還要有一定管理經驗的人員,這樣就很有說服力。既然我們在學校有教研組長、教研室主任、政教主任、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等,那我們在用人上就應通過以上各個環節的鍛煉,同時在用人上也應充分聽取本單位的意見和建議。
總之,舟曲教育下滑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種局面形成是由社會環境、教師、用人機制等多種因素造成的。我相信,只要我們全縣教育工作者齊心協力、努力工作,舟曲教育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和輝煌!
參考文獻:
孫喜杰.探析城鄉基礎教育失衡的現狀及原因[J].西部素質教育,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