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晟楓
摘 要:數學繪本呈現的是與數學相關的知識,并用其獨特的方式引領孩子們學習數學,愛上數學。結合實際,簡要分析孩子不愛數學活動的原因,并探討如何通過繪本的運用而讓孩子愛上數學活動。
關鍵詞:數學;繪本;孩子
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可以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兒童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數學是科學領域中的一部分,可是,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對數學活動感興趣,因為數學的學習內容相對抽象,學習起來比較枯燥。我們都知道,數學非常重要,希望孩子們能夠喜歡數學。幼兒園的數學,是啟蒙教育,如果數學啟蒙教育的方法不得當,會使孩子產生畏難情緒,進而影響以后學習數學的態度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一、孩子不愛數學活動的原因
1.數學學習內容比較抽象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對幼兒來說,學數學算是他們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自身需要。皮亞杰認為:3~6歲的幼兒屬于前運算時期,其思維具有自我中心、直觀形象的特點,抽象思維剛剛萌芽。而數學內容又是特別抽象的,怎么說呢,可能有的概念光靠老師用語言去介紹、解釋,是解釋不通的,孩子也沒辦法理解。特別是小班的孩子,小班孩子思維是具體形象的,而數學由于其學科特點,相對而言比較抽象和枯燥。
我經常上數學活動課,數學的概念是抽象的,特別是像守恒、部分與整體等概念,特別的抽象,你根本不能用簡單的語言去解釋,也不是一個課件或者許多教具就能讓孩子理解的。幼兒園時期的數學和小學、初中時期的數學又有很大區別,因為孩子們的理解能力還是比較低的,因此,我們的數學活動都需要在很多的游戲與操作中完成。
2.數學活動比較枯燥
很多孩子不愛數學,因為數學活動太枯燥。作為老師,我們也挺怕上數學課的,為什么呢?首先,數學活動特別嚴謹。在活動環節設計、材料準備方面都必須嚴謹,甚至教師說的每一句話都要經過深思熟慮,這就導致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特別小心,總是在想著總結是否到位、是否漏了什么環節,這樣的情緒影響整個教學活動,孩子們也特別緊張。我們希望孩子們能跟著我們的思路一步一步走到終點,但事與愿違,在數學活動中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常常一個活動下來,我們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我在設計數學活動時,通常會有這幾個環節:創設情境、教授新內容、操作練習、總結。雖然我們每次都會用一個情境來導入,但有時候覺得很牽強,不夠生動,不能很好地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這也是孩子們不喜歡數學活動的主要原因吧。
3.操作活動比較繁瑣
幾乎所有的數學活動都需要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老師要花很多時間準備。在制作操作材料時,為了節約時間,通常我們會將操作材料做的比較簡單,不夠漂亮不夠可愛,這就可能引不起孩子們的興趣。一個數學活動,有時候需要花一整天來準備教具學具。大班數學的操作材料,因為需要兩次操作,班級人數又多,導致有時候材料桌上都快擺不下了。每次數學活動時配班老師也特別忙,放材料、收材料、再放材料。而我們的孩子呢,有的孩子在第一次操作沒成功后,就打擊了他們的自信心。第二次操作時還想著前一次操作為什么沒完成好,分心了,接下來的學習內容就沒能專心地聽下去。
由于各種條條框框的約束以及數學活動本身的特點,導致老師和孩子都不喜歡數學活動。
二、運用繪本,讓孩子愛上數學活動
近幾年,幼兒園繪本教學成為非常時髦的話題和名詞之一,且越來越多的關于數學、美術方面的繪本在市面上出現了。尤其是利用繪本開展幼兒園數學教學。而數學繪本的出現,可以讓原本數學活動中牽強的情境一下子活了起來,特別生動。而且繪本中的內容都來源于生活,特別真實。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但數學繪本的運用,也需要老師花一番心思。
1.選擇適合各個年齡段的數學繪本
現在的數學繪本種類繁多,好壞參差不齊,不是說拿來就能用的,老師還必須結合本班幼兒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孩子的數學繪本進行教學活動。如,數學繪本《猜猜看》和《蜘蛛和糖果店》,這兩本繪本都是關于統計與概率的內容,而在年齡段選擇就不同了,《猜猜看》中猜謎大王敏珠猜出了媽媽會準備什么早點,還猜到姐姐一定會忘記東西,這些靠的都是概率。而《蜘蛛和糖果店》中,蜘蛛通過制作統計圖,猜測顧客會買什么糖果,靠的也是概率。看似相同,可我覺得《猜猜看》更偏向于對概率的初步認識,在中班下學期就可以嘗試給幼兒上這個活動,而《蜘蛛和糖果店》更偏向于統計,讓幼兒學會統計、制作統計表,這個活動更適合大班的孩子。
又如,數學繪本《小鬼加布》和《大熊的儲藏室》,這兩個繪本都是關于分類的。兩個繪本都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讓孩子在閱讀中了解數學的分類概念。《小鬼加布》講的是晚上因為肚子餓而弄亂了廚房,媽媽讓他去整理廚房,通過按照顏色的分類、形狀的分類、種類的分類,最終將廚房整理好。屬于一次分類,適合中班的孩子。而《大熊的儲藏室》則講的是大熊要將過冬的食物分類整理好,在第一次分類后覺得還是特別多,進行了第二次分類,最后成功將過冬的食物都分類整理好。屬于二次分類,更適合大班的孩子。
雖然很多繪本所涉及的數學概念是相同的,但還是要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和幼兒年齡特點去選擇,適合幼兒發展的才是最好的。
2.適當地對繪本內容進行刪減
數學活動畢竟是數學活動,雖然有了繪本作為支撐,但在活動設計上不能將目標定偏了,不能說一個數學活動上下來變成了語言活動,這樣使用數學繪本就失去了意義。有的數學繪本內容很長,如果全部都加入活動中,會導致活動時間過長。如《亂七八糟的魔女之城》,這個繪本是關于按規律排序,主要講了公主為救王子來到魔女之城,闖關救出王子的故事。公主總共闖了7關,設計活動時我覺得太多了,于是刪除了其中的3關,將具有代表性的4關保留下來。在救出王子后,公主改造魔女環節也涉及了排序,如果連著前面繼續講下去,這個活動就會拖得太長了。但是出于對故事完整性的考慮,我將后面的環節變換為孩子們的操作練習,為魔女設計一條漂亮的項鏈。雖然我整個活動都是以《亂七八糟的魔女之城》這個繪本為主線的,但我根據活動需要、幼兒實際能力,對繪本進行了刪減和改動,設計一個適合幼兒能力發展的活動。活動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饋,幼兒對闖關游戲特別感興趣,積極參與,開動腦筋,每一次闖關成功都非常的興奮。一個好的繪本故事,激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
在設計《會變的統計圖》這個數學活動中,我用了《蜘蛛和糖果店》這個繪本導入情境,但只用了繪本的前半部分,讓幼兒初步感知統計,活動的后半部分則與孩子們一起認識、制作各種統計圖,了解不同統計圖之間的關系。數學繪本,是我們設計活動時的一個很好的工具,同時給了我們創新的思想,讓數學活動不再那么枯燥乏味,讓孩子們真正地喜歡上數學活動。
3.遷移數學繪本中的數學經驗,運用到生活實踐中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數學教育的目標:“能從生活和游戲中,逐漸形成幼兒的數學感和數學意識。在真實的情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它明確了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目標和價值取向,不是一種純粹的重復練習,而是強調數學活動要與真實任務相聯系,初步學習數學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使幼兒體驗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
幼兒園的活動來源于生活,數學活動也是如此。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繪本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元素,老師利用數學繪本教學就是通過有趣的童話情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巧妙地融入孩子喜歡、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讓孩子通過閱讀、討論、探索、操作來理解數學概念,并應用于生活,最終獲得感性、具體的數學經驗。
如數學繪本《王牌汽車》是關于制作統計表的。講的是小貨車參加王牌汽車大賽,通過制作統計表統計其他汽車的愛好。我們在生活中進行選擇的時候,會進行調查,從中午吃什么、放假去哪里旅行這樣的小事,到選舉國家領導人這樣的大事,都會進行投票。收集了大家的意見之后,進行整理,讓人一眼就能看出結果。《王牌汽車》這個繪本正是要傳達這樣的精神。而在班級中,很多事情也可以進行投票、統計。比如,今天玩什么玩具,孩子們七嘴八舌說不停,光聽可找不出結果,不如讓幼兒來投票,進行簡單的統計,這樣就一目了然了。學會了統計,孩子同時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遇到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可以嘗試這樣的方法。
我們的數學活動,重在教給孩子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死板地做一項練習。如《小小消防員》中,衣服上扣子該如何排列,需要靠孩子們幾次嘗試才能得出結果,會分類方法的孩子更加得心應手。數學活動總是一環扣一環,每一個環節都層層遞進,但都離不開生活。有時候,我們將一個活動設計得天花亂墜,可是開展活動時卻發現孩子們并不感興趣,原因就在于,活動脫離現實,不切實際,這是最不可取的。
故事是促進孩子主動參與學習的一大動力,數學繪本的出現,給幼兒園的數學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讓老師在設計數學活動時多了一份新意。運用數學繪本時,要“巧”,要“靈活”,適當刪減、適當改變,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數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讓孩子真正愛上數學,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
參考文獻:
周巾俠.繪本為數學教學打開一扇窗[J].新課程導學,2012(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