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影
課文《風箏》,是魯迅的一篇散文,是長春版小學六年級語文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回憶兄弟之間的往事,全文以風箏為線索,敘述的內容不但有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而且還有魯迅的自省。作為兄長的魯迅,自省的是哥哥扼殺了弟弟兒童時的天性。作者把弟弟放風箏時的入迷情況描寫得非常細致生動,其主要目的是加重對剝奪兒童放風箏權利的封建家規的控訴力量,同時痛感自己不準弟弟放風箏,并把弟弟迷戀風箏的表現當作笑柄,看作是可惡的行為。這么做,其實是對一顆稚嫩的童心的嚴重摧殘。也因此使魯迅產生自責和反思,使自己真正認識到沒有保護好弟弟兒童時的美好天性。
風箏,它能給兒童帶來無盡的夢想;風箏,它能給兒童帶來無窮的快樂。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地享受著這份放飛風箏的自由和快樂呢?文中交代,魯迅當年就不許自己的小兄弟放風箏。當時,魯迅的小兄弟正是游戲的年齡,多病的小兄弟正是需要鍛煉身體的時候,而風箏恰好是小兄弟最喜歡的玩意,風箏也是可以使他高興、強壯的一項運動。可魯迅當時認為,玩風箏的孩子是沒有出息的孩子,于是伸手折斷了弟弟風箏的翅骨,踏扁了弟弟風箏的風輪。這份氣憤,完全源于恨鐵不成鋼,是希望自己的小兄弟有出息。魯迅當時錯誤地認為,小孩子放風箏是沒有出息的行為,不準小兄弟再玩這種玩意,應該干些有出息的大事。當時,魯迅的舉動十分簡單粗暴。等到明白游戲對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為簡直就是對兒童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想一心補過,然而小兄弟已全然忘卻,魯迅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后來,魯迅反省自己當年的過錯。雖然時間過去了多年,但身為兄長的他也要討小兄弟的寬恕。魯迅已經充分認識到了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應保護兒童的天性。課文《風箏》具有深沉的思想內涵,包含著兄弟之間的親情,也表現了作者嚴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同時也批判了封建教肓思想對兒童天性的扼殺,啟發教肓大家用科學的眼光看問題,用科學的方法來改變人們的思想。
我們當教師的,也要嚴于剖析自己,學習魯迅先生的知錯必改,自我反省的精神。孩子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孩子們在一起時最喜歡游戲,最喜歡玩耍,最喜歡搞點創意,他們玩起來是那么的投入,是那么的歡樂!教師通過教學反思,結合我們平時的做法,看看我們當教師的,是否剝奪了孩子玩耍的時間?是否保護了兒童的天性?是否經常讓學生玩游戲?是否常常跟學生一起玩游戲?教師應重視游戲和玩具,應該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它們。游戲是孩子與外界溝通的橋梁,它不但能幫助孩子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而且能讓孩子想辦法努力解決問題、戰勝問題。固游戲的本身也是一種教育。玩游戲,能使兒童更加活潑,更加聰明,更加健康,更加進取。比如,玩老鷹抓小雞游戲,它能培養團結協作精神,能培養保護弱小意識,大大增強集體觀念。再如,玩搭房子游戲,能放飛孩子的想象,讓想象的空間奇妙無窮。還有最簡單的跳皮筋游戲,孩子通過跳皮筋游戲,還學會了一些兒歌,孩子們一邊跳一邊唱,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這樣體力和腦力都得到了開發。通過游戲,不但增進了彼此的感情,還鍛煉了身體。尤其課間玩游戲,緩解了上節課的疲勞,還有利于下節課集中精力。其實,玩玩具或游戲的過程,是孩子認真觀察思考和仔細動腦的過程,這將有利于兒童的智力開發,這將是孩子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
兒童的天性,需要家長保護,更需要教師保護。家長把孩子送進了學校,交給了老師。孩子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老師的教導下成長,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甚至老師的做法,很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現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聰明的教肓者應當學會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從而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習。學生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教師應努力保護好兒童這固有的天性,教師也應該跟學生一起參與游戲中去,因為孩子們是最愿意從游戲中學習的,教師應滿足學生的愿望,盡量給孩子們充分的自由空間,讓學生盡情地釋放自己的各種能量,以此達到最終學習目的。有這樣一位老師,當他發現自己班的學生非常喜歡電腦游戲,他并沒有粗暴訓斥,而是事后在自己的電腦上也下載了這款游戲,學著玩起來,一周過后,他把這款游戲也玩得非常熟練。一次,看到班級QQ群里大家又在討論這個游戲,他趁機發表了自己的攻關心得,引來學生的一片歡呼聲。一下子,師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只有親近學生,老師說的話,他們才愿意聽。另外,學校應大力倡導大課間活動,以此來增加孩子活動及游戲的時間。其實,所謂的乖孩子并不一定就能成為可塑之才,走向社會并不一定適用。再說,他們的乖,可能是因為天性被抹殺了,從而缺少頭腦和靈性,是在老師的管教下產生機械的乖,老師說東則東、說西則西,老師不指揮時,就不知道南北了,依賴性極強。這樣的學生,即使考上了北大又有什么過高的意義?因此,教師應該保護兒童的天性。
參考文獻:
李增榮.語文教師要守護兒童自由的天性[J].學周刊,2016(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