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今天,我們沐浴在課改的春風里,我們將實踐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
目前的課堂現狀:學生的學習有活動,但無激情和活力;有思維,但無智慧和創新;有回答,但無質疑和爭執。課堂沒有變成一種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沒有變成師生對人生的豐富體驗,而僅僅是一種上課或工作。如何讓師生去感悟、理解、期望、認同,去關注和感受關注,去啟迪和呼應啟迪,讓生命的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的發揮,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呢?
一、課堂成為人性養育的殿堂,充滿人文關懷
以人為本,體現教師對學生真正的人文關懷,這是我們課堂教學的靈魂。要想師生、生生合作與互動,使課堂充滿活力,教師就必須重視高尚的生命情感教育,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教師要把學生當作“人”,當作活生生的生命看待,從心底里去尊重他們,和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少輕視,多尊重;少訓斥,多鼓勵。讓他們的個性得以發展,人格得到尊重。這樣,學生在無拘無束、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里,讀得用心,想得開闊,說得流暢,議得盡興,感情真摯。課堂教學的進程在師生互動交流中自然完成,他們在充分自由的空間里,得到了老師的尊重,從而積極地參與到語文課堂,釋放出學生的生命活力。
二、課堂成為自主學習的陣地,融入合作探究
課堂上,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煥發了學生的學習激情,使他們體驗到了學校生活的快樂。教師“放手”但不“放羊”,只在學生感到迷茫時為他指路,在學生感到黑暗時為他照亮道路,在學生攀登時為他架梯。
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當學生產生了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選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集體內探究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在優勢互補中,重視個體對問題的理解,從而使他們感受到與人合作共事和分享成果的愉快。
探究的氣氛一形成,課堂上就出現了思想、情感、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等交流的網絡,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由于思維處于高度興奮狀態,有時會出現驚人之語,“神來之筆”,令人欣喜,令人振奮。合作、探究,個性化學習,課堂上就不止一個發光體——教師,而是“能者為師”,每個學生都會發光。
三、課堂成為人人表演的舞臺,真實而又活力
生活就像一個大舞臺,在不同的場景里,我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我們應該讓學生享受快樂。無論生活如何表演,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讓學生學會歡笑、學會生活?!罢n堂教學是主渠道”,我們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對象觀,讓課堂成為學生表演的大舞臺,教師只起點撥引導的作用。讓學生明白:他們都是這舞臺上的演員,無論演得好與壞,都應傾情演繹他們的人生。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張揚個性,發揮主體作用,讓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與生活,向別人來詮釋和展示自己。
在課堂上讓學生盡情地跳舞、高歌,深情地朗誦,投入地表演課本?。话褜W生的寫字、繪畫、手工貼在教室的四壁,讓每一塊墻壁都會說話;在黑板上自由涂抹,在講臺前蹦跳……都能真實而有活力地展現學生的風采。
四、課堂成為培育生命的沃土,具有新的生成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課堂教學是他們生命歷程的組成部分,理應充滿生命活力。正如鐘啟泉說的那樣:“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
我在教學《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時,收集了關于楊利偉登上宇宙飛船的一系列圖片,學生看了興趣盎然,并對太空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暢所欲言”環節中,好多同學都展望了未來,有的說,他要向楊利偉一樣,將來也乘著宇宙飛船在太空遨游;有的說,他要當天文學家……沒想到,課堂氣氛這樣活躍,效果這樣良好。教學《快樂的節日》一課,播放曲子,優美的旋律一下子把學生帶到“六一”兒童節的歡樂氣氛中??傊柚襟w,活力滿課堂,生成滿校園。
五、課堂成為閃現火花的樂園,力求標新立異
我們要構建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課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要想課堂充滿活力,在教學時,教師就必須重視“幫助學生去發現和管理知識”,不搞千篇一律的教學行為,而為學生的發展——終身學習來設計教學過程,融思維訓練、情感體驗、人格熏陶于一體。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開放課堂教學,把語文學習向課前拓展、向課后延伸,留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創造,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教學中去實踐,學生蘊藏的智力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和閃現,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真情流露”中表現自己,體驗成功,讓語文課堂教學盡顯生機,讓生活走進課堂,將課堂引向生活,讓課堂成為閃現火花的樂園。
“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是我們追求的理想課堂,它是一個動態的、活生生的、師生共同交流與成長的學堂,是學生學習生涯中的“一方樂土”。讓我們師生攜起手來,在這片沃土上快樂地鑄造輝煌的人生。
參考文獻:
王文艷.淺談如何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J].中華少年:青少年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