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一定目的和愿望的心理狀態,它會使人創造奇跡,因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發進取的勇氣,才能感受生活的快樂,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潛力。據專家調查,在事業上取得較大成功的人并非是當時在班上智力最好的學生,這是什么原因呢?專家為我們揭示了答案:人的成功除了智力因素外,自信心占有重要的位置。恩格斯曾把自信心譽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音樂具有培養能力、改變性格的作用,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應注重培養、保護、提高學生健康的自信心理。下面談談我在音樂教學中的做法。
一、因材施教,提供展現自我、超越自我的舞臺,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心理學實驗證明,一個人的抱負層次與其成功經驗是相聯系的,一個人成功的經驗愈多,他的抱負就愈大,期望也就愈高,自信心就愈強。根據這一原理,我針對學生音樂天賦的現狀,因材施教,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坐標,看到自己的優勢,從而認識自身的價值,實現自我需要的滿足感,獲得成功的體驗。
1.通過自編自演,讓學生展示自我,學會合作
在音樂課上或單獨表演一個節目,或相互合作表演一個節目,這一舉措激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往往通過觀看影視、表演獲得的信息,再加上自己創作靈感等多種渠道,為同學們表演:有口哨吹奏,有相聲說唱,有啞劇,有現代舞,也有滑稽劇等。這樣,不僅提高了認識自我、表現自我的能力,而且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2.通過體態律動,讓學生勇于實踐,認識自我,超越自我
利用學生大多喜歡流行音樂的特點,我設計了一些音樂節奏課。課前,我要求學生收集音樂素材,在此基礎上,匯編成一個典型的節奏集,并用體態(律動)表現出來,許多學生從自己喜愛的流行歌曲中找出最動聽的樂句,以此為基本節奏,邊唱節奏邊律動。課堂上學生尤為活躍,有的通過手勢(打拍子)語言來增強節奏感,有的通過身體語言(手舞足蹈)來增強節奏感,還有的通過敲打(模仿敲擊樂器)來增強節奏感,同學生的音樂素質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此基礎上,評出“音樂小明星”。這一環節不僅使學生懂得節奏是音樂的骨骼,訓練了音樂技能,更讓學生感到這樣一個道理:只要勇于實踐,就能認識自我、超越自我。
二、運用激勵手段,關注點滴進步,促使學生不斷進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心理學指出:客觀環境的期望和評價(尤其是權威人士,如父母、師長)對學生自信心的樹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一舉首、一投足,都對學生的情緒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或投以一個肯定的手勢,或給予一個贊許的微笑,或報以一陣熱烈的掌聲,這樣學生要求進步的動機就會得到強化,久之,就會高揚自信風帆,提高學習、工作、生活的質量。我曾教過一屆學生(五年),我發現一些原先在班上不起眼的學生,由于對他們在音樂課上的特長常給予恰當的肯定,使其要求進步的動機不斷強化,不但促進了音樂素質的提高,而且促進了其他學科的學習熱情,成績逐年上升。可見自信心是多么重要。其次,讓學生明白“嚴是愛、松是害”的道理,運用激勵手段,并不是對學生的錯誤、缺點避而不談,而是化批評為期望,懂得千錘百煉方成鋼,這個“錘”“煉”的過程就是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讓學生不覺得老師是在批評自己,而是讓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是對自己充滿關愛、信任和期望,讓其“自省”,以此來啟動自我奮發努力,不斷取得成績,達到完美的效果。再次,開展“談心活動”。在每個班上,都有些頑皮而厭學的后進生。針對這些學生,我適當找他們談心,對他們的錯誤、缺點,真誠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并幫助他們確定發展的目標及方向,預言他們一定做得好。長期下來,就容易將興趣注意力轉移到課堂學習中來,使自信心得到保護。
三、感受失敗體驗,增強抗挫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古人云: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逆境往往能顯示人生的自信心,做出不平凡的成績來。因此,要使學生明白,一個失敗者,不一定曾經是成功者,但一個成功者,必然經歷過失敗。第一,要適時設計些困難,讓學生學會承受失敗、挫折,感受苦悶、壓抑心情,引導學生通過思想斗爭或通過恰當形式,如歌聲、交談、劇烈運動等把不良情緒及時發泄出來,摒棄消極的情緒情感,走出情緒低谷,調整心態,找回自信。第二,辯證地去思考問題,把失敗當作經驗,當作新的起點,使學生在抗挫的過程中形成豁達、開朗、樂觀、自尊、自強的行為習慣。第三,運用音樂陶冶性情,培養學生豐富、健康的情感。如通過聽賞、學唱《黃河大合唱》,來感受壯士為祖國解放滿懷豪情地去戰斗,感受那種豪邁、樂觀的情緒;通過《歌唱二小放牛郎》感受樂曲的悲壯、沉痛之情;通過《彼得與狼》,去體驗一種緊張之后情感的釋放;通過《快樂的節日》《讓我們蕩起雙槳》,啟迪學生樂觀開朗,熱愛生活。當學生具備了豐富、健康的情感以及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就會坦然面對挫折,以一種彈性心態來對待生活,從而力爭做生活的強者。
參考文獻:
王前新,張四海.創新教育方法藝術全書[M].華齡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