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目的精神、創新精神、生態倫理精神和批判精神就是當代教育精神鑄造的必然路向,是新理性觀在教育領域內的再生與延伸。
讀者可能會有疑問,當我們談論重塑教育理性精神時,到底在談論什么?難道我們的教育就是“非理性”的嗎?事實并非如此,如陜西師大教育學院副院長龍寶新教授所言,“人所從事的任何一項活動都是各種理性參與的結果”。多年來,教育也一直在工具理性、價值理性、生命理性等各種理性之間迂回前行。在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轉型期,在法治、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理念的引領下,重新思考教育的理性精神,在不同層面的教育主體間達成新的共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理性從作為人的本質的一種表征到指稱人的認知、思維和德性特征,再分化為工具理性、價值理性、批判理性、交往理性等多面性的存在物,直到后現代主義對其專制性、線性、失調性的攻擊,理性觀經過了曲折的發展道路。盡管如此,當代學者仍然堅信:后現代主義沒有消解掉理性的內核,理性精神的主體仍然健在。為此,許多學者做出了努力,主要出現了兩種路向:一個是莫蘭的復雜理性觀,他倡導復雜、開放、動態的理性主義,把“反思理性”和“重組理性”看作理性的主體。另一個是我國部分學者的統一理性觀,將理性看作規定與超越、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邏輯與非邏輯、基礎與非基礎、認識與價值的統一。
本文試圖從理性觀的內在調適角度出發,提出自己的理性觀。筆者認為,理性就是一種人對未知世界的探究意識和整合機制。由于它指向的對象不同,進而產生了不同的理性形式:當這種意識指向人對客觀世界的建構活動時就表現為工具理性;當它指向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動時就表現為價值理性;當它指向對自己生命活動的關照時就表現為生命理性或直覺理性;當它指向對自己思維活動的審視時就表現為批判理性,等等。人所從事的任何一項活動都是各種理性參與的結果,人的價值取向擔負著對各種理性整合的使命,是人對各種理性自覺整合的體現。個體理性形式內在的整合結果體現為個人的理性,個體理性之間的整合形成群體理性,群體理性的整合構成人類理性。因此,理性不僅是多面的,而且是生成的,在此基礎上構建的教育精神也將會不斷地被調適。目前,面對瀕臨破碎的理性觀,我們必須從時代的要求出發,在新理性觀的指導下重新鑄造教育精神,為教育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精神支柱。
一、韌性目的精神:形成兼容價值取向、教育理念和教育意見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理性的象征,是把教育活動參與者的個體理性整合為群體理性,并使整個教育行動理性化的重要依托。教育目的能否合理地保持預成和生成之間的張力是拯救理性僵化和理性匱乏的教育形態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對形成教育目的各種權力資源進行重新分解和配置,以推動教育目的的層次化和民主化。教育目的的確立應積極傾聽、關懷各個利益群體、社會階層對教育的合理期待和訴求,使所有關切教育人士展開對話、交流,獲致共識、共鳴。教育目的的生命不在于它是否能超越時空的隧道,而在于它能否壯大教育可持續性的生存能力。教育目的是連接教育價值取向、教育理念和教育意見的樞紐。健全的教育目的既應該兼顧到一個時代的主導價值選擇,又要謹慎考慮一個時代的主流教育理念,還要顧及教育活動利益群體的教育意見,為理性教育精神的生成暢通渠道,確保理性精神在教育領域內的生命力。
二、創新精神:工具理性、價值理性和生命理性整合的必由之路
理性精神是有序和無序的統一。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體現著人的行動的目的性和手段性, 是理性有序性的表現;生命理性體現著人的行為的無序性和直覺性,理性精神是在有序與無序的相互反饋、相互觸發、相互適應中生成的。其實,理性精神的發展不僅需要其內在的相反相成式的互動,更需要在其二元對立沖突中進行新的“拼接”和創新。王治河教授指出,“過度的有序和過度的無序都是與真正的創造格格不入”,真正的創造是有序與無序的統一。當代教育精神必須以創新精神為依托,實現不同理性視界的融合和有序與無序的統一。創新精神要求我們對教育事件的處理必須堅持多元共生的觀點。每種理性都是對同一教育事物從不同視角把握的結果,工具理性更強調手段的有效性,價值理性更強調目的的合理性,而生命理性更重視教育主體生命活動的自由性。對教育事件的理性處理不是固守一端,而是在各個理性視角進行對話的基礎上“踩出”一條更為合理的路徑,以使各種理性得到合理的兼容。所以,創新是實現理性精神在教育領域內整合的關節點,只有在創新中才能設計出更合理、更有效地緩解各種理性內在沖突的途徑,使人的不同的理性力量得到恰當的協調和平衡,從而保證教育精神永遠具有內聚力和生發力。
三、生態倫理精神:實現教育理性可持續增長的底線
不同理性類型總是在沖突中確立自己在個體理性、群體理性和人類理性中的地位,它們之間的沖突必須遵循一個共同的游戲規則——生態倫理。所謂生態倫理就是強調一種理性地位高低的確立應以不損害其他理性的正常發展為底線。因為不同理性類型在整個理性體系中處于有機構成、相互影響的狀態,顧此失彼或恣意放縱某一理性必然會導致整個理性的危機,進而影響每種理性功能的正常釋放。生態倫理是教育領域的可持續精神,是教育理性精神的底線法則;生態倫理是各種理性和諧共處、各司其職、共同發展的生命線。它將各種理性精神在教育整體追求的大旗下關聯起來,為各種教育行動理性化提供基本依據。因此,新的教育精神更強調教育主體在處理各種價值沖突中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在教育實踐中把學習者的終身發展能力和當前學習生活需要統一起來,在教育研究中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協調起來,以求相得益彰,形成良性的教育發展之路。可見,生態倫理應是構建當代教育精神必須考慮的法則。
四、批判精神:增強元理性對教育精神的監控力
理性精神的偏差和缺失需要理性自己來匡正和充盈,理性在為人的行為和精神立法的時候必須為自己立法。元理性精神就是對理性自身合理性的追問、對自身運轉過程的檢視和對不同時期主導教育精神理性的反省意識,是對教育中理性行為的自覺意識。沒有元理性精神的參與,教育理性精神的建構將逃逸出教育主體的規約,最終可能衍生出異化的教育精神。元理性精神還要針對時代需要對各種理性進行合理安排,為各種理性劃定自己的合法領地,保證教育理性精神的合理運用和動態調適,以順應不同時期教育實踐發展的需要。因此,元理性的參與必將有助于確保工具理性、價值理性、生命理性在教育精神中的動態平衡。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本文摘自《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