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林
一線教師的理性精神,其實就是具備一顆“思辨之心”。通過綜述研究,在紛繁復雜的理念中有主見,通過自傳研究提煉自己的教學主張,在課例追蹤中把握教學規律,在學術論爭中養育批判性思維,這些是養育教師理性精神的重要策略。
修煉一顆“思辨心”,塑造教師的理性精神,根本上需要教師自身的內在動力;同時也需要外在的激勵與有效的合作,而名師工作室在合作研修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筆者主持的特級教師工作室開展了 “名師工作室研修活動課程化研究”,把“養育靈活的思辨能力”作為九個課程化研修項目之一。本文試結合部分研修實例,闡述修煉思辨能力以促進理性精神塑造的若干策略。
一、綜述研究:多元中有主見
工作室關于專業閱讀的合作研修,除了確定專題并提供書目、組織讀書報告會等之外,其中一個重要的抓手是組織成員進行專題閱讀綜述研究。這里所說的綜述研究,就是通過檢索、篩選、歸類和分析等發現豐富多樣的專題文獻,便于在專題學習中較快地把握各種觀點及其理據,然后在比較分析中形成自己的看法或主張。
一是,圍繞某個教學內容或某篇課文的教學進行綜述研究。以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為例,工作室集中活動前,要求每一位成員進行專題閱讀,并完成題為“《祝福》教學研究綜述及其教學建議”的一篇文章,力求使成員在閱讀、梳理特別是把握不同觀點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見解;然后進行集中交流,相互補充、完善與碰撞;最后在把握綜述研究基本策略的同時,跟進對其他課文的自行研修,形成綜述研究報告。
二是,圍繞某個“理念”進行綜述研究。如近年語文教學中流行“長文短教”“短文長教”“深文淺教”“淺文深教”看起來很辯證的教學主張,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出現不顧具體文本特點而簡單化操作的傾向。理性地考察這些理念,工作室要求成員閱讀盡可能多的典型課例和相關研究文章,在綜述研究中進行理性判斷。筆者與成員合作的論文《“長文短教”亟須三個回歸》《警惕“少教”“短教”的浮躁和功利》在雜志上公開發表。
通過綜述研究,一線教師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觀察問題,尋求解讀問題的合宜策略,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靈活而理性。
二、自傳研究:梳理中顯主張
沒有教學主張的教師,往往缺乏對自我的反思和明辨,也難有自己的理性精神。教學主張的提煉,可以走演繹的路徑,也可以用歸納的方法。我們采用的是歸納的路徑,即基于成員自身實踐、經驗的歸納、提煉,其重要抓手是進行靈活的自傳研究,在自我梳理與反思中重新認識自我,增強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
一般以為,教師自傳研究,主要是通過敘事的方式,分析自己在過去教學生活中的各種因素對自我發展的影響及其意義。筆者先以自己的“自傳研究”內容為藍本,引領成員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或角度進行自傳研究。然后,舉辦論壇,各位成員呈現“我的教學主張”。如金中老師引領學生“走近經典,品讀經典”的“經典語文”主張,梅琴老師基于學情、文本細讀的“簡約語文”主張,石斌老師的“主線問題導讀”主張,王斌剛老師的“自由語文”主張,等等,在呈現中更加清晰起來。
除了提煉自己的教學主張,通過自傳研究,還可以使教師有效地審視更多方面的經驗或問題,提升理性判斷能力,促進自我的完善與超越。
三、課例追蹤:咀嚼中明規律
能否有效把握課程目標和內容、科學解讀教材、合理設計教學步驟、進行合宜的教學評價等,都需要教師把握教學規律;無論課堂相對沉靜還是相對活躍、熱鬧,都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理性調控。
常見的課堂展示、研討活動,基本的形式是教師上課、說課,其他教師或專家評課。“跟著感覺走”問題突出。這樣的活動,缺乏切實的思辨引領和理性的評判,使活動參與者特別是年輕的教師難以把握課堂的基本規律,一些青年教師盲目照搬觀摩到的“招式”,視硬傷為“高招”而不知。
在課堂展示、課例研修中,本工作室強調課前全體成員都要撰寫“文本解讀錄”,上課成員要求撰寫“課堂推演錄”,而把理性思考的重點放在“課例追蹤”上。
“課例追蹤”的研究主要分三步。第一步,選擇成員上的課或名師上的課,對上課錄像進行文字實錄,文字轉錄的過程是從容細致地感悟、比較、辨析和對話的過程;第二步,參考《聽王榮生教授評課》等專家點評實例,在課堂實錄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角度,撰寫課堂評析;第三步是集中交流,在針對不同文本的課例評析交流中,分別就“從學生視角如何上一堂好課”“如何合宜安排教學進程”“怎樣進行課堂即時評價”“我不完美但我尋求改變”“課堂拓展與生成的智慧”等話題進行碰撞,力求使成員在思辨中全面把握課堂教學規律。
值得關注的是,對于課堂上看似感性的學習行為或教學操作,也需要作適當的理性思辨。比如,朗讀、討論、感悟,是相對感性的行為,但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朗讀和感悟,需要教師的理性安排與有效引領。筆者發表于《語文教學通訊》的《課堂智慧:以朗讀促感悟》就是選擇了《高山仰止》《品質》《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三篇課文實錄中的三個片斷,進行理性的比較和評析。
“課例追蹤”研修,可以更好地把握課堂教學規律,而形成的思辨能力,可以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評判能力,不致盲目崇拜明星或名師課堂。成員發表于《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堂討論需要理性調控》一文是對全國級課堂教學比賽三個課例“熱烈討論”的理性思辨;發表于《中小學教師培訓》的《 語文課堂亟需“聚焦”——基于浙江省高中語文優質課比賽現場觀察》,則是對課堂教學中操作目標、指向不明之問題的思考。
四、學術論爭:碰撞中存理性
在不同教法或不同觀點面前,要么沒有“感覺”、不想參與討論,要么憑自己的一己體驗遠而拒之或如某些“粉絲”般盲目崇拜。這都是教師理性精神缺乏的表現。教師參與學術論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對學術爭議問題的討論。比如,特級教師韓軍以《背影》示范課為例,在《語文教學通訊》雜志發表了文章《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引發了一線教師和李華平等有關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和熱議。一段時間以來,在網絡和微信圈等,有些論者各持己見,情緒激動。工作室合作研修時,就此話題及其相關內容組織成員積極參與理性的爭辯。并從“教師的感悟與‘語文的限制”“學生的‘感覺與‘學科的作為”“學術的視野和‘自我的追求”三個方面進行觀點碰撞,最終形成《不必太在意卻不能不在意——從韓軍〈背影〉示范課爭議說起》文章發表。
二是,針對期刊商榷文的再商榷。如《語文教學通訊》刊出楊啟亮教授的文章《熱愛語文:一種教目的學論的解釋》后,一線教師李夢桃老師發表了爭鳴之文《熱愛與手段——〈熱愛語文:一種教目的學論的解釋〉讀后》。筆者與成員合作,辨析不同的觀點,形成了《手段與操作——〈熱愛與手段〉讀后》發表于同一刊物。
三是,積極參與有關部門或刊物組織的專題研討。如《湖北教育》就“學科德育”話題征文,工作室成員合作討論,撰寫的《學科德育亟需三個轉變》被發表。
四是,結合教學實踐對教材編寫、練習設置等問題進行思辨,提出建設性的觀點。發表于《名作欣賞》的《課后練習:應凸顯“學”的正確導向——以〈品質〉〈老王〉課后“文本研習”題為例》一文便是成員研修的成果之一。參與學術論爭,可以直面問題,不感情用事地怨這怨那。針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語文課容易被排擠的現象,有的教師感到無奈,筆者從理性思考的角度回顧了自己的教學歷程,寫成了《給遺憾的語文以更崇高的向往》一文。針對大量劣質教輔書橫行、統一測試的劣質試題無法回避等現象,努力尋求應對的策略,《“問題”試題的講評策略——以〈祝福〉選段測試題為例》等論文,便是成員合作研修的成果。
參與學術論爭,保持一種研究的狀態,是一線教師提升思辨能力,養育理性精神的重要路徑。
作者系浙江省桐鄉第一中學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研重點規劃課題“名師工作室研修活動課程化建構研究”(編號為2015SB044)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