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媛 趙娟
摘 要:延安作為我國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的農業欠發達地區,在近10年的退耕還林和各種環境改造中,有了巨大的轉變,從傳統農業轉型為生態現代農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時也存在著眾多的瓶頸。本文從多方分析,有助于認清延安農業發展的現狀,更好的定位未來發展方向,使延安特色生態農業能夠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關鍵詞:農業模式;生態;現代農業
延安市位于黃土高原腹地,屬于丘陵溝壑區,市轄1區12縣112個鄉鎮,總面積370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0.83萬畝,且旱澇相間、植被稀少,是我國生態環境最為脆弱,水土流失最為嚴重地區之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過度依賴掠奪農業資源,使脆弱的生態環境惡化,極大地制約著經濟和社會發展,是陜西省經濟欠發達市區之一。
因此“十五”期間,延安市圍繞發展生產、提高生活、改善生態等目標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從1999年開展退耕還林生態環境工程,截止2014年底,延安累計實施退耕還林面積1071.59萬畝,占到全市國土總面積的19.3%,森林覆蓋率達到45.4%,植被覆蓋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4年的67.7%,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達到68%。同時將退耕還林工程與天然林保護、經濟林果、舍飼養畜、農田水利、生態移民搬遷5項工程結合,使延安生態農業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一、延安生態現代農業取得的成果
2011年6月延安被農業部命名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以建設黃土高原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典型樣板為定位,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并取得了巨大成果。
首先,科學規劃農業園區的建設。延安以打造“‘33155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及“農特產品加工營銷基地”兩個基地,“洛川為中心現代蘋果產業核心區”和“環延安城‘菜籃子產品生產核心區”為重點建設項目,實現兩核多園、科學規劃建設多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其次,針對延安缺乏水資源、工業化低的現實,農業發展以生態化、水資源高效利用為主要目標,以旱作節水技術和循環農業技術為支撐,以生態促農業、以農業保生態,形成了“良種+高壟+地膜+綠肥”的糧食產業模式、“大改+拉枝+肥水+套袋”的蘋果產業模式、“畜+沼+菜”的水肥一體化蔬菜產業模式等一系列生態高效農業發展模式。截至2015年,延安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02.78萬畝,糧食產量72.2萬噸蔬菜種植面積38.8萬畝,產量113萬噸,果園433萬畝,水果產量270.2萬噸,僅蘋果產量261.44萬噸,豬存出欄分別為68.58萬頭、78.35萬頭,牛存出欄分別為14.58萬頭、4.95萬頭,羊存出欄分別為63.7萬只、36.92萬只。
再次,注重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引進中菲集團、本香集團、秦寶集團等國內外大型龍頭企業,打造延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引領的現代農業經營格局的地理品牌;在大力發展本特色農產品的基礎之上引進400多個優良瓜果品種,打造無公害綠色生態品牌、健康養生品牌;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大中城市建立112個直銷窗口,拓寬特色農產品市場,提高其競爭力和知名度;先后累計認證“三品”農產品507個,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農產品9個,省級著名品牌22個;還根據地方特色發展休閑農業示范園、休閑農莊,如洛川縣廂寺川旅游觀光休閑農業園區、宜川縣丹洲鎮南街村休閑生態農莊,為當地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最后,在農業技術支持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4年,實施農業科技項目14個,開展試驗示范研究52項,建立省級農作物新品種示范展示田270畝。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6.3%,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率達到42%。建立常規病蟲害標準監測點171個、新建果園防雹網1.3萬畝,建立農作物和果樹病蟲害防治示范點11.1萬畝,蘋果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區102個,面積20.1萬畝,輻射推廣綠色防控面積85萬畝次。各級農業部門全年共培訓農技員3540人、農村實用人才1.1萬人,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33.8萬人次。
此外,延安政府在農業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上也有巨大的進展,僅2014年,共爭取中、省各類建設項目394個,投資3.6億元。市農機推廣服務中心實施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4903.46萬元,市級配套補貼215.2萬元,縣級配套補貼979.52萬元,共計補貼各類農機具19476臺(件),受益農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9522戶(個)。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植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實施意見》等多個支持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梢娧影彩性诮涍^10多年的環境治理的基礎之上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生態現代農業模式的規劃體系。
二、延安生態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
延安雖然經過退耕還林、治溝造地改善了農業和自然環境,使得農業模式進入了現代農業的時代,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目前仍然處于現代農業的起步階段,依然存在農業對自然環境依賴程度高,農業種植結構不合理,特色優勢產業不突出等問題,從效益、效率上和長遠的發展來看,面臨巨大的瓶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退耕還林改善生態,促進民生的環境工程,但也使得有限的耕地大大減少。1998年延安耕地面積為308.45千公頃,在1999年開始實行退耕還林之后截止到2014年底,耕地面積為240.55千公頃,減少了約22%。由于產業結構調整,糧食播種面積也呈下降趨勢,延安1998年糧食播種面323.82千公頃,2014年為200.4千公頃,減少了38.11%,下降幅度高于耕地面積減少幅度。耕地面積不足是延安農業發展的一道硬傷。
第二,生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但農產品的質量效益不高。從種植業結構來看,糧食作物比重大,經濟作物比重?。划a品結構上,優質、高檔、特色產品比重小,沒有使延安特色農產品發揮足夠的作用,制約農業經濟收益的提高。同時,農業科技在推廣過程中對于一些根本性問題并沒有起到實質的作用,如土壤有機質含量低、肥力不足、水資源貧乏等問題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根據陜西省統計顯示,延安市歷年農作物受災面積和絕收面積在全省各市區中排名靠前,可見農業對自然環境依賴性依然很大。
第三,農業產業化組織經營體系已見雛形,但組織化、產業化程度低。延安市工業化水平不高,工業反哺農業的機制尚未形成,龍頭企業更少,全市涉農企業1059家,市級以上企業僅占8.7%,500萬元以上的加工龍頭企業20家,僅占1.8%。農產品技工程度不高,附加值流失嚴重,“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等先進模式在推廣實施中流于形式,組織化產業化發展水平低,是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第四,農業服務保障體系初步成型,但服務功能不強。存在著與農業產業不匹配,與產業發展需求不適應的現象和問題;且各類服務機構中普遍缺乏專業技術人才,農業從業人員嚴重不足,全市目前人口不足20戶的莊村達1720個,70%以上人口常年外出的村達295個,常住人口多為留守老人和二胎,主要勞動力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動、流失,且老齡化趨勢明顯。
第五,雖然農業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財政支農機制初步建立,使農業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緩解,但從可持續的發展生態現代農業的需要看仍顯不足。并且財政支農資金在運用過程中大多分散在多個管理部門,多個項目,這種過于分散的狀況,降低資金使用效率,且增加了管理運行成本,并存在監管漏洞,最終造成主導產業投入嚴重不足,遍地開花的同時又有很多資助并沒有落到實處。
三、突出延安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的建議
可見,延安市根據自然環境和農業資源特征,選擇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生態、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方向是正確的,也符我國農業發展理念,并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推廣中遇到了一些體制上的、技術上的、執行力上的、實際與預期不符的問題,成為了制約延安生態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本文建議可以從以下方面經行調整:
第一,退耕還林是一項能從根本上改善延安生態環境的政策,對農業的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應當繼續堅持,但是同時造成的耕地減少問題,我們需要通像治溝造地這樣的一些科技和方法去改善,盡可能增加耕地面積,另一方面則是應該通過農業技術,提高耕地的質量,或者根據耕地的特殊性選擇、培養適合的種植物,增強農產品對自然災害的抵抗力,將農業園區、將科技農業做到精細化,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擴張。
第二,延安自身的農業資源決定了延安不能以糧食作物創造經濟效益,但同時也產出了很多特色作物,例如蘋果、小米、紅棗、各種薯類等,我們應以這些延安特色農產品為主要創利資源,提高其在延安農業所占比例,再結合農業技術,精細發展,突出其在營養上、綠色無公害上的優勢,占有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在農產品的經營上,改變以初步加工、提供原料為主的現狀,深度挖掘農產品的經濟效益,應當培養或者引進相應企業進行精細加工和產品的創新生產,拓展延安特色農產品的市場。
第三,加大力度推廣農業科技,不僅是建立服務站,更重要的是培養延安本土的農業科技人才,掌握農業技術的從業人員,使農業技術真正服務于每一個農戶,從整體上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可以采用技術人員下鄉的方式,示范園區開放學習的形式,農業從業人員集中學習的形式等,多管齊下把農業技術的推廣落到實處。用農業經濟效益的增長來留住、吸引農業從業人員,解決農業人口流失的問題。
最后,作為民生之本的農業,他的發展必然離不開政府的帶動和扶持,不管是財政上的、政策上的、服務上的,但政府要更加的深入實際,根據延安的實際情況,一方面把握住發展特色生態現代農業這個大方向,另一方面建立具有技術、耐心、恒心、管理、溝通能力的團隊,以實踐為基礎,適時適當的對規劃經行調整,做好執行工作和信息的反饋工作,使得延安的農業能夠在科技、經濟效益的方向上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燕,李瑛.論延安市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J].榆林學院學報,2009(4).
[2]延安市統計局.延安統計年鑒[J].延安市統計局,2009年-2014年.
[3]賀春雄.延安在治溝造地基礎上如何發展現代農業[J].延安大學學報,2013(3).
[4]延安市統計局.2015年延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6-04-13.
[5]梁宏賢.2013年延安市政府工作報告[N].延安日報,2013-02-26.
作者簡介:王曉媛,女,陜西延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