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曉春
前階段,鬧得沸沸揚揚的上海“鳳凰男”娶“白富美”事件——原上海閘北區被冠上靜安區,標志著靜安和寶山成為“鄰居”的指示牌立在了滬太支路上;靜安轄區內要進行河道治理了;媒體曝光的需要環境整治的重點地塊,靜安也占了一席,等等。致此,人們開始對“閘北”印記懷念起來。不止是城市文化,近幾年關于建筑文化亂象討論也多起來,城市建設的媚洋、貪大和求怪,反映了建筑文化的缺失和不自信。作為建筑師,我也在反思,我們的職業定位在哪里,在完善建筑市場管理體制的同時,我們如何將回歸自身的職業定位。
建筑師不是藝術家。畫家的一幅作品標價百萬,即便無人問津,尚可孤芳自賞。而建筑設計的目的是建造和使用,需要社會投入大量資金、人力并且占用土地和環境資源。因此,建筑師的首要職責是服務社會、以自己的一專之才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不是僅僅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
建筑師不是理論家。對各種前衛建筑設計流派和時髦的主義與理論,建筑師可以了解,但不能將其視為工作核心,每必奉之。那屬于建筑理論家、評論家、學術研究者、教育研究者的工作范疇,而建筑師的首要職責不是夸夸其談,而是腳踏實地地實現。
建筑師不是哲學家。像路易·斯·康這樣偉大的建筑哲人,以其圣經式的建筑言論,影響和感召著一個時代的建筑師。但這不是大多數建筑師的方向,作為一名職業建筑師,康不算成功,他一生的大多數方案都留于紙面,而且最終悄無聲息地沉寂于三等艙的衛生間里。
建筑師屬于服務行業的一員。建筑作品最終要服務于社會中的廣大用戶。一個小區可能居住著上千戶人家,數萬人口。一套百余平米的住房,在建筑師而言,或許只是復雜日常工作中一帶而過的細節,但對于眾多月薪不過千余元的普通居住者,價值幾十萬甚至過百萬元的住宅,往往是一生之中最大的投資,也是將在其中度過大多數時光的居所。
建筑師對國家和社會負有深刻的責任。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筑師的工作影響和改造著城市的空間環境和文化環境。每一個建筑師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城市的地標性建筑,當各具特色、缺乏主次的眾多標志性建筑交織在一起的時候,建筑師是否又能站到更高的層面去做設計思考,避免因個人作品給城市的整體風貌造成混亂呢?
在美國,建筑師是建筑項目全過程的服務者,我國在設計注冊建筑師考試內容時,也是將建筑師作為建筑項目全過程服務者來考慮的。因此,無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企業層面,應對執業人員從專業基礎、準入資格、執業能力保持、執業監管和執業清出等環節實行全過程質量控制,把選拔、培養和使用統一起來。參考國際上的成功經驗,還應不斷完善注冊建筑師管理委員會制度,讓更多的業內專家和公共人士參與進來,形成法律授權第三方公共組織的管理模式,讓注冊建筑師執業資格制度發揮更大的作用。而建筑師執業資格制度的完善,也將對建筑師職業定位的回歸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責編/齊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