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
摘 ? 要:表演專業是極具兼容性的綜合藝術,影視表演專業的教學任務是培養專業的影視劇演員,而一個表演藝術家需要具備許多藝術方面的素質和才能。隨著近幾年影視市場的興起,表演專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目前表演專業的課程設置由表演、臺詞、聲樂、形體四部分組成,聲樂課堂教學是其中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那么面對這個薄弱環節高職院校的聲樂課堂改革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高職院校;聲樂課堂;影視表演專業
中圖分類號:J616-4;G712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0-0201-02
隨著近幾年演出市場的興起,表演專業也迅速興盛,除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大學已有的表演專業之外,中國傳媒大學、廣州大學、湖南大學等重點大學以及一些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也相繼創辦了表演專業。該專業的迅速興起,對聲樂課程設置和建設的理論探討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本論文就根據這些新的問題進行三方面的探討。
一、對高職情景聲樂課堂的教改研究進行理論探索
(一)對高職表演專業聲樂課程和聲樂專業課的差異性進行探索
由于藝術的相同性決定這兩門課程具有天生的相互輔助功能,他們的差異表現在以下下幾點:從學習時間上看來,由于影視表演聲樂基礎課程學習周期短,聲樂專業課程學習周期長。從教學方法上,聲樂專業課程注重唱,影視表演聲樂基礎課程強調根據影視表演專業的特點來靈活施教。王冬曾對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的聲樂教學特點進行了探討,提出聲樂教學要根據戲劇表演的特點來確定訓練的重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演”和“唱”的結合上。另外,從課程設置上,聲樂專業課程是主體課程,聲樂基礎課程是輔助性課程。從教學形式方面,主張將聲樂個別課、小組課和大班課相。從整體的培養方向來看,影視表演專業培養目標與聲樂類專業的培養目標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其培養的是戲劇或影視表演專門藝術人才而非專業歌唱演員;從學生上課的數量上,表演專業的特性決定它的聲樂課堂是集體活動,聲樂專業的表演特性決定它的課堂是個體活動;從作品完成的人數上,情景聲樂課堂需要多人合作完成作品,普通聲樂課堂由一人獨立完成作品。從課堂要求來看,情景聲樂課堂著重于“看”聲樂專業課著重于“聽”。情景聲樂課堂在表達上肢體活動要高于演唱能力;聲樂專業則是演唱能力要高于肢體表達。
(二)明確了影視表演專業聲樂課程的定位
影視表演專業的聲樂課程是以“表演”為核心并帶有很強傾向性。它是表演專業的輔助課程,所以在教學和考核中要注重與主專業課程統一性和協調性。由于表演專業與聲樂專業本身可以相互滲透。所以,在表演類專業的聲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界限模糊的情況。針對這一問題本課題進行了以下研究:
從縱向來看,聲樂課程的定位要依附于整個影視表演專業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計劃。從橫向來看,聲樂課程定位要與影視表演專業的表演、臺詞、形體等課程相互聯系和制約,并構成一種特定的網絡關系。所以,影視表演專業的聲樂基礎課,一定是培養的是戲劇或影視表演專門藝術人才而非專業歌唱演員。另外,從學生進校基礎來看也能幫助我們找準課程定位,聲樂專業要求學生主要學習音樂表演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本專業嚴格的技能訓練,具有較高的指揮或演唱奏的能力,能掌握音樂作品的分析方法,具有演繹不同風格及體裁的音樂作品的能力。因此,聲樂課程教學相應地也就成為該專業的專業課程。而影視藝術演員的舞臺行為主要是“演說”或“演技”,而不是“演唱”。臺詞的朗讀是演員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大段的獨白更是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的神來之筆。因此,演員的音色、聲音的表現力和控制能力是構成演員表演藝術功力的基礎。從這一點上來看,聲樂課程應該是影視表演專業性的基礎課程。
值得一提的是,影視表演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與其他非藝術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有所不同。非藝術類專業基礎課往往是學生學習專業課的先修課程,也就是說必須先修完這些基礎課才能修專業課程,而影視表演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往往與專業課同步進行,只是在不同年級中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的課時比重等方面有所變化。因此,影視表演專業聲課雖是基礎課,但在課時安排和教學內容設計方面往往與影視表演專業的主干課程基本同步。
針對以上情況,結合本校實際研究出影視表演專業情景聲樂課堂教學的三個要求:一是要著重于行動與聲音的結合,讓音樂通過表演的綜合手段表達出來,增加表演的信息量,從而傳達信息,引發聯想,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著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音畫結合。二是要唱詞戲劇化,因為表演專業中強調“從語法中尋找語調”來加強表達,而音樂的“語法”是旋律與節奏,所以要求在唱詞表達上增加音樂的口語化成分,在節奏中強化戲劇對沖效果。三是交流合作性,由于表演專業屬于集體活動,所以表演專業里的情景聲樂課堂也屬于多人小組課堂,完成作品需要通過多人交流合作的方式烘托情景、環境、氣氛來完成。
二、對高職情景聲樂課堂的教改實踐進行探索
(一)明確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通過湖南歌舞劇院,湖南大劇院,等各個演出單位的走訪,搜集了大量音頻和視頻資料,盡可能全面撲捉到新時期下行業發展的新內容,新形勢,新動態,從而有效的銜接到演出能力培養的情景聲樂課堂中。在走訪過程中了解到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大概需要具備以下素質:一是團隊意識,表演這個職業具有一個群體性和隨機性的職業特征,這個職業的生存與發展建立在靈活多變的群體里,通常職業群體內部的流動性很大,人員變更頻繁,所以建立團隊意識,樹立與人合作、協同發展學習的觀念。二是創造性思考和行動能力,表演這個行業屬于創意性文化產業,與創造力是分不開的。內在創造性思考和外化的創造性行動是人才素質的靈魂,具備這種素質是決定從業者在職業道路上的成功率,同時也是學生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同時這個行業的發展也是依托于當下的流行文化,所以注定要緊跟時代腳步和時尚脈搏,要不斷發展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把創新的想法轉變成行動的觀念。
(二)明確情節聲樂課堂教改目標
要從實際出發,明白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主要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他們不僅需要單項能力的訓練,還需要綜合能力的訓練,所以在情景聲樂課堂的教改中要重視培養綜合能力,而不是僅僅培養學生單項技能,為此情景聲樂課堂教改樹立了三個目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團隊型訓練與創作”、“建立課堂小舞臺”、“培養演出能力,提高作品質量”。通過實踐性項目訓練,提高積極性,讓學生不斷積累經驗豐富實際操作的能力,形成“演促學,學為演,學演并進”的改革目的。
(三)探求聲樂教學與影視表演專業教學的鏈接點建立超鏈接的課程結合模式。
“超鏈接”的概念來自于信息技術學科。這個概念的潛在價值在于,它能夠促成綜合課程的研制技術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和創新,為綜合課程從觀念邁入現實奠定技術平臺和思想平臺。本課題將這個概念運用之影視表演專業聲樂教學,試圖建立一個影視表演專業聲樂、表演等主要課程之間相互聯系的結構模型,尋找課程之間的結合點或鏈接點。把聲樂課程的教學內容設置、教學形式和聲樂訓練的基本方法等都與影視表演專業廣泛的聯系,并在這些聯系的基礎之上完成課程教學的基本操作。意在強調了聲樂教學必須著眼于影視表演專業的整體效果,服務于影視表演專業的大環境。
(四) 設計藝術類的“教、學、做”課程體系并用到實踐訓練中
通過走訪,了解每場演出活動的節目制定方案,項目規劃流程,以及活動分工,與小組成員一起總結歸納出教改具體內容即:“教、學、做、”課程體系,打破了傳統的聲樂課程結構,按“項目”組織課程內容,以“作品”為任務,創作情景演唱類作品的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科學設計教、學、做實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達到演出能力培養的目的。具體實施方法包含兩種:a)情景演唱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由老師根據學生的嗓音條件,性別,能力劃分小組,每4人一個個小組在教師的幫助下,?以學習同一首的聲樂作品為中心,在“唱”“演“結合的動機驅動下,?進行“情景演唱排練”的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在完成既定聲樂課程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把學習內容轉化成應用在實踐當中的一種能力。b)“情景演唱”項目導向教學法,是指每個學期18周課時分為6個階段教學項目,形成每3個星期為一個階段,圍繞每個階段的項目按照4人一組的上課模式展開教學,使學生直接參與到從學習聲樂作品到創作情景演唱的全部過程,(第一個星期“唱熟”第二個星期“演”第三個星期形成情景作品)通過實施一首完整的歌曲項目,在課堂上把“唱”與“演“情景模擬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同時每3周一次以班級為單位內部演出測評,并把測評結果記入期末考核。
向這樣在“教、學、做”的體系下進行情景聲樂課堂,并對學生采取項目培訓的手段,已經在近幾年的高職教育研討中被認為是最符合中國國情的高職特色教育,它是一種能夠全面的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的課程模式。
(五) 推行以“作品評價”為核心考核方式
以“作品為核心“考核中,首先要把舞臺畫面感和完整的音樂形象作為考核的依據。讓學生在舞臺上按照提前設計好的舞臺行動方案,構建出虛擬的情景,來支撐整個音樂題材的舞臺畫面。然后把音樂內部形象和外部形象在演唱過程中進行內部心理定位和外部形體定位,使其內外結合互相促進滲透到歌曲的開頭,發展,高潮,結束4部分中間。其次,改革課程考核評分模式,以小組完成作品的態度、參與度、質量等作為重要考核指標。每個學期18周課時分為6個階段教學項目,平均每3周結束一個項目,每個項目結束后就以班級為單位內部演出測評,并把每次測評結果記入登記備案,6次項目結束后核算出本學期平均分數,占期終考試總成績的30%,再加上平時到課率30%,期終考試35%。通過3種考核相加的方法約束學生行為,提高教學質量。
三、最后明確以“單項+綜合能力”的高職表演專業情景聲樂課堂
從單項培養為切入點,培養學生的基本音樂素養和單項演唱能力,以演出能力為綜合能力的強支柱,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團隊意識、協同工作的能力。采用項目為導向的方法,把普通的聲樂課堂轉化為具有情景舞臺樣式的聲樂課堂,從而模擬了真實的工作實踐場景,實施項目責任制,把歌曲演唱變成一種生產活動,讓學生參與某個單項節目的生產,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演出能力。并最終形成:以演出能力的培養為目的,以音樂題材為中心,節目類型為主導,子項目結構作為課程框架,強調聲樂課堂與演出排練模式的互相交叉性
參考文獻:
[1]吉莉莉.成人高等教育幕課教學模式探討[J].時代教育,2013(02).
[2]童加斌.高職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
[3]華北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編委.華北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