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慶
鄉鎮是我國最基層的政權組織。鄉鎮財政是鄉鎮政府履行行政職能的物質基礎和體制保障,是推進鄉鎮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本區域的經濟發展,是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直接關系到農村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加強鄉鎮財政財務管理,嚴肅財經紀律,不僅是推進依法理財、促進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打造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不僅有利于加強和規范財政財務行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更是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重要舉措。
一、鄉鎮財政財務管理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鄉鎮財務管理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實行了鄉(鎮)財縣管、村賬鄉(鎮)代管。但是,對照“財務管理規范化”的要求,鄉鎮財務管理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預算決算缺乏嚴肅性。一是鄉鎮預算編制不夠真實、完整和準確。預算普遍隨意性很大,預算編報簡單粗化,未全面反映“鄉鎮本級”收支情況,有些鄉鎮漏編或少編預算收入、上年部門預算指標結轉和國庫集中支付單位上年結余資金未編入當年預算;有些鄉鎮的其他收入未完全納入預算。鄉鎮預算的審批和監督流于形式,基本沒有預算的約束力,增加或減少鄉鎮可用財力,沒有預算調整,脫離了同級人大的監督,基本是有錢就花,造成財政決算與預算數據相差懸殊。
(二)非稅收入執收執罰不規范。一是非稅收入未納入預算管理;二是擅自設立收費項目亂收費或繼續執行已明令取消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收費;三是擅自擴大范圍或提高標準亂收費亂罰款。四是未辦理收費許可證收費,拆分收費項目亂收費;五是擅自制定罰款指標和下達罰款任務;六是擅自減免收費稅收入,主要是少征收社撫費;七是留應當上交上級主管部門的各項收入。
(三)預算支出管理不嚴。串用預算指標,有的鄉鎮基本支出串用項目支出預算指標,工資福利支出串用商品服務支出和項目支出預算指標,項目支出相互串用指標。無預算、預算支出,擅自聘用借用人員所發生的相關費用,“三公經費”、項目支出超預算等。有些虛報項目資金預算,未按要求編制辦公設備等政府采購預算等。
(四)擴大開支范圍。主要表現在:一是擅自擴大支出范圍。列報駕駛員交通違章罰款,在會議費中列報禮品和紀念品等支出,借用占用下級單位和其他單位的車輛列報公務車運行及維護費;二是擅自提高開支標準。超標準繳存住房公積金,超標準發放獎勵性工資,超標準報銷工作人員出差住宿費;三是擅自改變項目支出用途。利用虛假經濟合同和發票、虛報工程量或人工費等套取資金,擅自變更建設項目。
(五)專項資金管理使用不規范。一是騙取專項專項資金。在項目申報中經常能發現,夸大項目爭資爭項或同一項目多頭申報,多頭獲得補助的情況;二是同一項目多頭申報。部分項目單位申報項目爭取資金動機不純,不是為了上項目要資金,而是假借上項目騙資金;有些專項資金的使用,需要配套,自己實際沒有能力配套,申報項目時硬是夸大說自己有能力配套,項目下來,真正實施后資金嚴重短缺,而不得已以此項目為借口,再向其他部門申請項目資金;也有項目實施單位擅自改變項目設計要求,擴大項目規模,導致資金短缺而向其他部門爭取資金;三是項目不進行招投標、政府采購。在項目實施管理審計中經常能發現,項目不進行招投標、政府采購,少數人說了算,很多項目建設手續欠規范;有的沒有簽訂合同,有的合同要素不全、條款不明、權利義務不平等,工程完工無工程預決算,結算無正規稅務發票;四是截留、擠占挪用專項資金。截留、擠占挪用、撥付遲緩問題,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財政狀況不佳的鄉鎮表現尤其突出,其用途主要是用于平衡鄉鎮預算或彌補單位人員或公用經費不足。
(六)債權債務管理。鄉鎮的債權、債務成因復雜。賬面上反映的各項應收應付款和未上賬的各種應收應付款項,一般有欠撥欠付的各種專項資金及基建工程款、欠撥欠付的各種經費,還有違規向干部職工融資、干部職工預借款等,有的是因債權人賬沒結完,原始發票還在債權人手上,有的是出差、學習、項目借支,還有的是當事人調走了,幾年甚至十多年不結賬,長期掛賬。上述成因致使債權債務過大,形成資金沉淀和損失,債權債務家底不清。
(七)財會人員隊伍不穩定,會計基礎工作薄弱。一是部分財務工作人員責任意識不強,缺乏恪盡職守的敬業精神,長期以來賬務處理不及時,沒有堅持日清月結,有的半年甚至一年做一次賬,對工作敷衍塞責,甚至錯誤執行領導批示,違反規定;二是部分財務人員業務素質較差,缺乏從事會計工作必要的知識和能力,賬務處理混亂,收支與往來混為一團,賬目不能準確地反映實際,會計信息失真;三是部分單位財務人員不專職。鄉鎮政府多數會計都是兼職,而且更換頻繁,出納成了事實上的兼職會計,內部管理控制基本失效;四是鄉鎮會計人員不能夠嚴格執行有關財經法律制度,表現在人情味濃,有礙于面子,怕被人說死腦筋,不按制度辦事,不按程序操作,致使賬務處理存在不合法、不合規等現象。
二、問題的成因
1.預算管理的意識重視不夠。在預算執行方面認為鄉鎮是靠上級財政結算撥錢過日子,鄉鎮工作具有突發性和不確定性因素,本級收入在財政,往往“因事而用”,認為沒有必要編制本級預決算。同時,也有體制運行缺陷,沒有嚴格的約束機制。鄉鎮領導和財務相關人員缺乏綜合預算管理思想意識,致使預算不規范、程序不到位,支出預算編制粗糙。
2.法制觀念不強。用款單位漠視項目專項資金項目計劃的嚴肅性,不按照項目計劃或概算批復使用專項資金,而是擅自改變資金投向,改變資金用途、建設地點、建設內容等,導致專項資金管理使用不能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財務規章制度,擠占挪用等專項資金的發生。同時,資金管理分配體制的缺陷,鄉鎮政府或用款單位想要爭取項目建設資金,必須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跑部錢進”,這部分前期“成本”往往通過虛報項目、擠占挪用項目建設資金報賬沖銷,也是導致虛報套取、擠占挪用專項資金的外部因素。
3.內部管理松馳。鄉鎮臨時開支過多過大,可用資金不足,對專項資金使用的相關財務監督管理工作未實行常態化,鄉鎮發展與資金緊缺的矛盾往往通過借款或挪用專項資金解決。同時,鄉鎮工程建設項目有的采取直接協議、本區域發包形式。鄉鎮政府為降低工程結算款,訂立項目合同隨意抵扣稅款。
4.“問責”機制不健全,責任追究不到位。對查出違反財經紀律問題的處理,一般只是“對單位不對個人”,很少按追究有關當事人的個人責任,違法違紀行為成本低,造成“屢審屢犯”,擠占挪用財政資金、超標準列支招待費等問題年年審、年年有。
5.財務人員業務水平低,責任心不強。財會人員缺乏系統的專業學習,業務技能水平不高, 賬務處理混亂;鄉鎮政府多數會計都是兼職,更換頻繁;部分財務人員不嚴格執行財經紀律,做人情賬。
三、鄉鎮財政財務管理的完善建議
1.加強預算管理。全面推行預算精細化管理,建立健全工作規范、責任制度和評價機制,明確職責分工,按照精確、細致、深入的要求實施財政財務精細化、標準化管理,不斷提高財政管理效能。嚴格按照政府收支分類科目,準確、真實地反映各項支出的具體用途,切實提高部門預算編制的科學性、準確性、規范性,保障財政資金安全、高效運轉。
2.加強專項資金管理。落實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和制度,強化專項建設項目的跟蹤管理;加強資金撥付和資金使用,當年項目資金應在當年安排撥付和使用,滯留的項目資金應及時推進項目建設進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社會效益;建立和完善專項資金使用的制度,堅持“項目跟規劃走,資金跟隨項目走”的原則,不隨意調項轉項,杜絕截留、擠占、挪用,一旦發現挪用應及時歸還資金渠道,繼續用于項目建設。
3.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將各項非稅收入及時、足額上繳國庫或財政專戶,任何單位不得坐收坐支、以收抵支、隨意減免、挪用或截留,嚴禁體外循環,從根本上杜絕亂收費、亂罰款、公款私存、轉移截留收入、私設“小金庫”現象發生。依法設置資產賬簿,新購置資產必須及時入賬,單位資產報廢、核銷、轉讓管理,處置固定資產必須嚴格執行報批和資產評估制度,避免資產處置的盲目性、隨意性,對外出租、出借或處置的,必須報審核批準,形成的收益全額上繳財政專戶。加強國庫集中支付管理,對擅自改變資金用途,要予以拒付;嚴格執行《政府采購法》認真做好政府采購工作。實行政府采購預算編制制度,將年度計劃購置的政府采購商品、物資等全部列入政府采購預算,并嚴格預算執行,對于各單位零星采購,要進一步完善協議供貨和定點采購制度,以便統一規范操作。
4.嚴肅財經紀律,促進和規范財務管理。杜絕“花錢不管來源、簽字不管風險”的現象,管控措施一定要落實到位,凡是涉及重大項目、大額資金使用必須經黨政領導班子集體作出決策,實行“副職管財務、一把手監督”機制,完善單位內部控制和從嚴財務審核、審批程序。分管財務領導一定要認真協助主要領導組織和管理財務工作,嚴把支出口子,嚴守財經紀律,不僅是規范財經秩序的需要,也是廉政建設的需要,還是保護領導的需要。定期對固定資產進行清查盤點做到賬實相符,定期開展單位債權債務清理和及時催收、清算債權債務,杜絕發放津補貼,新官不能不理舊賬對接任前決策事項要繼續監督落實不能出現半拉子工程;鄉鎮負責人和分管財務領導要對本單位內部會計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負責。
5.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強化督促落實。財會人員要加強責任心,財會人員責任心強不強必然會反映到具體會計行為上來。財務人員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嚴格履責,在日常財務管理中,要做到依法依規建賬,日清月結,嚴格把關,正確核算,保證會計賬務處理及時,會計科目運用準確,會計信息準確完整;履行會計監督職責,對違反財經法規和紀律的行為要敢于制止,向單位領導講清利害關系,多提合理化建議。
(作者單位:會昌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