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起明
審計實施方案是審計質量的基礎和靈魂,是指導審計人員現場工作的依據。根據《審計機關審計項目質量控制辦法》的相關規定,一個標準的審計實施方案應符合下列條件:審計目標具有可行性;重要性水平確定和審計風險評估具有合理性;審計范圍、內容和重點具有適當性;審計步驟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時間安排具有合理性;審計分工具有恰當性。編制一個目標明確、內容翔實、重點突出、科學合理的審計實施方案對有效防范審計風險,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審計項目質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性作用。
然而每次檢查審計檔案或者翻閱審計檔案,不難看出審計實施方案的編制和標準大相徑庭。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部分基層審計人員缺乏專業理論的修養,對審計目標、審計重要性水平、審計風險評估認識不足,無從下手。
2.審計人員審前調查不足,缺乏對審計對象的深入調查,無法完成審計實施方案的編制。
3.審計人員因循守舊,按部就班,逐漸形成經驗主義、拿來主義,養成惰性。自以為經驗豐富,拿以前方案照抄,甚至根本就不編制審計實施方案。
全面的審前調查是編制審計實施方案的基礎工作,是審計實施方案具備針對性和指導性的前提條件,是確定審計工作重點的重要保證。提高審計實施方案質量必須對方案中涉及的相關審計理論和概念進行必須理解和強化,如此才能提高審計實施方案的規范性。以下是以某區財務收支審計為例進行舉例說明。
編制依據:是指對審計對象進行審計的緣由。一般規范表述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和××局年度審計計劃安排或者區政府交辦審計事項要求,結合審前調查情況,制定本實施方案”。
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可按照審前的調查情況填寫。一般填寫被審計單位的部門設置、領導職數、人員編制、財政撥款情況、支出項目。
審計目標:審計的定義是“審計人員對財務報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錯報提供合理保證”因此財政財務收支審計的目標可表述為“摸清家底,查清被審計單位各項資金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重要性水平的確定以及審計風險評估:審計重要性是一個審計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重要性的判斷應當根據具體環境作出,并受錯報的支出金額或性質影響。有的單位支出較大,重要性水平也就較高;有的單位支出較小,重要性水平也就較低。審計人員應當確定一個合理的重要性水平,以發現在金額上重大錯報。審計人員在確定計劃的重要性水平時,需要考慮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審計的目標、財務報表各項目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財務報表項目的金額波動幅度。行政事業單位的重要性水平一般可確定為支出金額的5%,即在單筆支出金額中大于總支出的5%時需重點關注。現在審計風險多為風險導向型審計模式。審計風險=檢查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重大錯報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一般可確定固有風險設為50%,根據內部控制情況,確定控制風險。檢查風險=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如果控制風險設為50%,則檢查風險=5%÷(50%×50%)=20%,即要求的保證程度為80%。
審計方法:審計方法看似簡單但要用專業的術語表達也未必簡單。一般使用的審計方法可表述為“檢查、觀察、詢問、函證、重新計算、重新執行、分析程序”。
至于審計實施方案中的其他填寫項目如“審計范圍、重要事項、審計步驟”則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在此不一一贅述。
審計實施方案對審計過程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審計機關必須加強認識,科學編制審計實施方案才能提高審計質量,不做“無用功”發揮好審計的建設性作用。
(作者單位:九江市潯陽區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