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劍安
摘要:當前我國煤炭行業普遍存在低利潤、高稅費、高排放、高能耗、低回收以及高增產等問題。本文以科學發展觀為中心,從實踐的角度闡述了煤炭同的意義和措施,即由高碳經濟走向低炭經濟、由單一經濟走向循環經濟、由單一結構走向復合結構,通過調整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式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進行促進煤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可持續發展
自2008年金融風暴后,各國經濟發展受到了各種各樣的限制。當前我國尚未從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各方面的改革與調整迫在眉睫。找準新的發展趨勢,反思現行的煤炭行業發展道路,落實國家“保民生、保穩定、保增長”的戰略方針,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動技術、新觀念的普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煤炭行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當前煤炭行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是一個少氣、貧油、富煤的國家。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能源供給主要以煤炭資源為主,煤炭產業十分發達。然而當前我國煤炭企業的生產方式仍然比較原始,所表現出來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低回收、高增產,資源供給的效率和有效性相對較弱。市場能源需求與煤炭資源開發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我國現有煤炭資源占總體資源量的18%,當前可利用煤炭資源僅占總煤炭資源的20%左右。當前我國現有5.06萬億噸的煤炭儲量,其中1037億噸為當前有效煤炭量。以30億噸的年產量計算,將僅有35年的可采期。以上數據充分表明我國煤炭能源供給方面正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然而當前我國資源回收能力遠遠無法達到能源節約的剛性需求。
長期以及我國煤炭行業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高排放、高能耗使得我國高碳消費與清潔發展、節約發展的矛盾突顯出來。經調查研究發現,我國經濟發展中所需要的能源消費大幅高于本文發達國家。每60萬kW的火力發電所需要的單位能耗,日本314g/kW·h,中國366g/k W·h。每噸鋼鐵生產所需要的單位能耗,日本127.3kg/t,中國142kg/t。合成氨綜合能耗,日本664kg/t,中國910kg/t。日本現存自然資源20億噸,實現國民生產總值4.69萬億美元。而我國現存自然資源50億噸,僅實現國民生產總值3.33萬億美元。
低利潤、高稅費,產業定位不恰當是當前我國煤炭行業發展的瓶頸之一。在我國煤炭行業是典型的第二產業,所執行的制度與規范與加工產業基本一致。所出臺的措施和政策往往沒有充分地兼顧到煤炭行業實際發展情況,反而給煤炭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各種各樣的限制。尤其是當前我國對于煤炭行業的稅收調控政策對微利型、資源型煤炭企業征稅過高,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中小型煤炭企業的發展空間。
二、加快煤炭行業經濟結構調整
當前我國下處于產業革命和科技浪潮,傳統的發展模式以及產業結構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煤炭行業一定要找準市場對于能源市場的需求,積極應對社會經濟的變化給能源市場帶來的挑戰與沖擊。
(一)由單一結構向復合結構轉變
煤炭行業的發展需要與能源市場緊密結合,密切關注能源市場的各項需求。行業內部可以進行跨行業、進行跨區域,的聯合重組,培育出技術含量更高,規模效應更大的企業集團,將上游產業與下游產業聯合起來,實現一體化經營。煤炭資源的的發電、運輸以及生產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系統,是當前我國能源產業十分成熟的能源供應體系。每一個環節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條產業體系中,資源開發是既是首要環節,也是最為重要的環節,是實現煤炭轉化與生產一體化的重要基礎。其一體化經營中的具體項目可以包含煤化工、電力、港口航運、鐵路運輸、煤炭生產等。又如一些大型煤炭企業集團所制定的“做資本、辦大電、建大礦”發展戰略。
(二)由單一經濟向循環經濟轉變
循環經濟的是科學發展觀的集中體現。煤炭行業新的發展思路主要體現為“大視野”“大環境”以及“大循環”三個方面。大循環主要指的是以煤電開發一體化為核心,對煤電開發的共生資源和伴生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每個礦井都是一個小循環,由各礦井所組成的礦區是一個大循環,實現增效、減污、降耗以及節能的有機統一,改變煤炭行業的發展方面,促進煤炭行業內部結構優化升級。大環境主要指的是從整體出現,在保證煤炭資源產出的前提下,兼顧生態環境的維護與建設。對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及時的修復,集中整治城市荒地,提城市生活環境的宜居性。大視野主要指的是在煤礦開采的過程中處理好“工農關系、生態保護、瓦斯治理”三個方面的問題。煤炭企業需要建設針對瓦斯治理技術服務基地,與行業內的其他技術部門建立緊密的聯系,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通過切實有效的科學管理,處理好煤炭企業內部的用工問題,促進煤炭企業的和諧發展。
(三)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
保護地球、造福人類是世界環保要求。我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煤炭行業發展低碳經濟,著力抓好生產領域內的節能減排,實現清潔生產。煤炭企業需要成立相應的煤礦環境保護工程中心,進行煤礦環境保護的工程實踐、技術、標準、政策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用盡可能少的代價獲得經濟發展,在不犧牲未來需要的情況下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