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
摘要:情感教育在小學教育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情感也是一個人一生終需要面對的課題。就情感教育而言,不同民族之間,不同文化之間,既有相通之處,也必然體現民族的特色。對傳統文化進行借鑒,對外國優秀文化進行學習,是豐富情感教育方式和充實情感教育內容的重要途徑。學校在完善小學生的人格修養時,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本文作者結合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對《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道德情感的培養進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道德情感
中圖分類號:G62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037-01
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被我們稱之為情感,情感更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德育并不是簡單枯燥的說教,而是在情感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在我國的教育事業中,情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小學階段的孩子就像一顆小樹苗,需要陽光雨露的滋潤,經過風吹雨打的磨練,才能逐漸的成長為參天大樹,我們要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公德心,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1.小學生道德情感特點分析
1.1學生道德情感的階段性。小學生道德情感的持久度、統一度和穩定度都存在階段性的差異,隨著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其道德情感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學生在各階段接受教育的同時,道德情感體驗和行為方式都會有所不同,如一年級的學生,很少使用統一性的行為和語言實現對人的精神上的支持,通常會使用物質上的東西去幫助別人,可見其道德情感表現行為非常一般,而高年級的學生則會使用語言和行為來表達對他人的關心,其不僅有物質上的資助,還有精神上的鼓勵。
1.2學生道德情感的依附性。小學生道德情感的依附性是由于孩子的心理特點所決定的,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情感的啟蒙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家庭中學生或獲得依戀感和歸屬感的體驗,在校園中學生們也會找到相似的情感體驗。在學校中,學生的這種情感依附便會從父母的身上轉移到老師的身上,學生升至中高年紀后這種情感依附便會轉移到學生群體中。由此課件,在小學階段,父母、教師、學生群體的情感對學生道德情感發展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
1.3學生道德情感易受感染性。小學階段學生的道德情感極易受到感染,所以學生的自覺道德情感占據優勢,且學生的感官會受到直接的刺激,進而情緒上會產生激動的狀態,通過動作、情感、表情表現出來。小學階段學生的熱情都會直接受到外界人和事物的影響,同時這種情緒體驗會被學生更深刻的記住,成為其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對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教師要有意識的為學生們創造情感氛圍,從而引發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
2.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學生道德情感培養策略
2.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體驗。人的情感通常是需要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才能產生,創設富有感情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帶動和渲染,從而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實現以境生情的效果。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電影、錄像和錄音等,為學生再現生活中的某些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情境中的感情,并與這種感情產生情感共鳴。在教學中除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之外,在課上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辯論賽、演小品等形式再現生活情景,使學生真實的感受到不同角色人心理世界的不同。
2.2教師自身情感,向學生傳遞道德情感。在小學品德與社會對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中,很大一部分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源于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做一名擅于創設情感、釋放情感和應用情感的優秀教師,使教師的情觸動學生的情,這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情感才能感染到學生,并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另外,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動向,真正的走進學生的的生活圈子,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感受學生對道德情感是如何理解的,又是如何實踐的。
2.3利用情感教育資源,滲透道德情感教育。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主要課程,但是緊靠這一門課程去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是不夠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的其他學科的情感教育資源,開展教學活動,這需要教師在工作中要多收集情感教育資源,并將其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相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情感教育網。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愛國情感教育題材,這時教師便可以借此培養學生榮辱感。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家研究的嚴謹態度和創新精神都可以作為學生道德情感培養的素材。另外,在教師借鑒其他學科的優秀情感素材的同時,還要加強與德育教師的配合,對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的全過程認真觀察,與德育教師強強聯合,強化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形成濃厚的道德情感氛圍,進而實現道德情感的全面滲透。
2.4加強課內與課外活動的聯合,培養學生道德情感。教育學家杜威曾說過,在做的過程中學,情感也是一樣,在做中學習、體驗,最終達到升華。情感是需要在做的過程中和具體行為上所產生的,使學生在學習中多動手、多動口、多思考,使學生能夠親身的去實踐,產生真實的體悟,慢慢的這種體悟便會轉變為長久的道德情感,并在學生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為學生們多創建一些教學活動,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其中,這樣更利于學生在操作中轉化為道德行為,并升華為道德情感,而不是死記硬背、不走心的背道理。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具有實踐性、社會性的特點,課外會動會為學生們提供更豐富的資源,使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課堂,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展社會服務,體驗現實生活,明白課上所學習的理論內容都是有依據的,教材內容來源于生活,而自己掌握的知識又要更好的應用于生活。
學生是一個獨立的整體,具有差異化的生活背景、知識結構、認知水平、情感體驗、個性特長,在課堂生態中的功能與地位也有所差異。而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情感、認知、行為等不斷融合的過程,因此,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認真分析、仔細尋找學生已有的情感、認知、行為等水平與教材要求的差距以及這種差距形成的原因,并積極思考調整及解決的方法。《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必須要認真貫徹落實"兩綱",并站在教育目標的高度上來認識其意義與價值,單純地將情感作為教學方法和手段來運用,顯然是不夠的。該課程教學應該以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等協調發展,提高教學有效性為目的。
參考文獻:
[1]嚴佩芳.關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2]鄭亞男.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道德情感的培養[J].學理論,2013,(11).
[3]盧成福.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道德情感的培養芻議[J].華夏教師,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