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042-01
初中時期是學生思想發展、人格魅力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初中開設思想品德這門課程,讓身心處于發展時期的青少年,為其自我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初中思想品德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之一,是一門具有理論性、思想性、實踐性極強的教學科目。初中時期是重要的轉型時期,開設思想品德課程無異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理想培養方面等有顯著意義。該課程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思想品德課程切合新課改
新課改教學理念的廣泛深入及貫徹落實,使思想品德課一改傳統教材陳舊、枯燥乏味的現象,一改老師難教,學生厭學,教學質量差,在應試教育下思想品德課程難教厭學的困難局面。新課改下初中思想課程教學一改常態,切合素質教育的相關教學要求,既讓學生牢固掌握教學知識,又從政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教學過程中教師緊扣教學大綱,有目的性及針對性地對教材中的基本原理、重要概念及知識點,進行深入剖析的細致講解,教學考點進行習題精練。在作業評講過程中,有的放矢地針對學生錯誤較多的地方進行仔細評講,幫助學生尋找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及時進行糾正,做到舉一反三,鞏固所學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三對尺度:教材與大綱的尺度,練習與學生實際水平的尺度,練習難易程度與考試試題的接近尺度。
2.推行新教學理念下思想品德學科考核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應從注重甄別與選拔轉為激勵與調控;評價的主體應從單向轉向多元;評價內容應從過分倚重學科的學業成績轉向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從以終結性評價為主,轉為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并重,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評價的模式應從過分注重量化轉為量與質的結合。
以《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為依據,打破常規教學評價的單一體系,采用多元化的三結合對課程學業進行評定,即考核形式上的口試與筆試相結合;開卷與閉卷相結合;考核內容上的認知行為考核與能力考核相結合。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又可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知識掌握情況等。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核體系,利于學生對學科基本技能的掌握與運用,提升知識整合水平。
3.引導學習
3.1“討論采訪”引導學習法。初中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自主意識增強,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有"小大人"的一面,另外也有好奇心強、愛發表不同意見,活潑好動孩子氣的一面。這樣一來,教師如果不了解其心理特點,對他們"另類"的表現一味的壓制,可能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為此,教師應巧妙設置話題,引導他們暢所欲言。例如:在學習九年級第三課第一框"感受共和國的巨變"時,教師講授第一個問題:"感受身邊的變化",就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談談自己的家鄉(家庭)近幾年發生的變化,這樣一來學生通過討論,直觀形象地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認識到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巨大優越性,然后,讓一位同學以記者的身份對同學采訪,讓同學們面對全班同學談變化談感受。使學生發揮了在思品課堂上主體地位,贏得了主動權,也就提高了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充滿了掌聲、笑聲,直到下課同學們仍會感覺意猶未盡。這時的課堂不再是教師強迫學生學習,而是學生渴望學習,渴望課堂教學的延續。
3.2“游戲活動”引導學習法。初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一般都還不強,一味地進行枯燥乏味的理論傳授,不僅徒勞無益,往往時間長了以后,學生會慢慢地失去了對思品課的興趣,導致上課時沒精打采。那么如何將抽象的理論在潛移默化中傳授給學生呢?筆者認為如果在思品課中也能引入一些游戲活動,那么一定能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直觀生動的形象。如:在學習"創建新集體需要共同目標―團結一致"這一知識點時,就可以引入拔河游戲。通過兩個學生從兩個相反方向拔河,再與從同一個方向推一張桌子的對比,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效果。從學生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后得出結論:只有大家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這樣方能戰勝困難,取得成功。
4.抓住主題開展各種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愿學、愛學、樂學的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擺在當今每個教師面前的一大課題。實踐證明,要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就得在教學內容安排得當。否則,會導致一些學生更加缺乏興趣,上課做小動作,做其他學科作業等現象的不斷發生,教師叫苦不迭。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結合學科特點,組織學生在班內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小制作"活動,學生根據實際,動手制作如:"青年自護卡"、"小名片"、"警示牌"等形象生動而有趣的活動。這樣,既有利于成長少年的天真、稚氣,又有寄托自己美好愿望的理想和追求,確實讓人耳目一新。在抓主題活動的同時,還注意創造性地使用課本材料的"故事"、"圖片"、"說一說"等欄目,將它設計出一定的情景,讓學生自己體會并表現出來。既深受學生歡迎,又能引起學生對提出來的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以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5.運用小組交流,提高學生積極性
隨著思想品德教材的不斷改革和深化,對老師和學生的互動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品德教學不再只是學習書本中的簡單內容,而是要引導學生探索課本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感受書中所要揭示的深刻內涵,了解這本書的用意何在,這也是對思想品德這門課程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要求。所以思想品德老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提高教學的靈活性,加深對于教材的理解,用生動的教學模式加深學生對于課本內在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積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同學們協作的意識,在互相激勵的討論中提高對書本內容知識的領悟能力。
例如,在八年級的課本中,學習"相親相愛的一家人"這一章節時,我會先讓學生了解課本中所包含的幾層內容,再向同學們詳細講解一遍。為了激發同學們共同學習的熱情,我就讓同學們自己發揮聰明才智,把這一章的內容編排成一個小劇本,讓學生分別扮演"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力,以自己對課本的領會去營造一個"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的氛圍,來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庭故事。
這樣,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極大的激發,學習熱情高漲。同學們出于對這種教學方法感到新鮮和好奇的心理,積極地加入到小組故事的表演和學習中,探討長輩和晚輩各自應該充當的角色。同學們各就各位,進入到自己的角色中,扮演"父母"的學生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幫助其健康成長。扮演"孩子"的同學要用合適的方式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讓"父母"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同學們的表演極其豐富多彩,真實地還原了家庭中人物的內心,真正達到了"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的效果。這對于他們以后學會尊敬長輩、孝敬老人都有很大的啟迪作用。
這樣的課堂氣氛很自然很活躍,幫助學生開啟了智慧的大門,更好地挖掘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促進綜合能力全面提高,對于他們以后的學習生活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運用小組交流這一教學方式去開展教學,是增強思想品德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這對于提高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將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進而實現教學的真實目的。
總之,教師要認識到教學必須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面向生活、貼近生活、深入生活,把抽象理論與社會現象和學生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課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