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洋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048-01
從事多年初中政治課教學的我,在課堂教學上我努力改革教學方法,強化課堂效果,嘗試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40分鐘的質量,增加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增強思想品德課的可接受性和實效性,并且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1.討論目的意義不明確,造成學生厭倦討論學習
教師為了展示課堂的熱烈氣氛,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重復化。有人認為學生反應積極,就是主動參與,就是面向全體。從表現上看學生都參與了,課堂氣氛也很活躍,在課堂上出現你說,我說,大家說,顯得熱鬧非凡,但仔細分析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前一個問題還處于收尾狀狀,后一個論題又接踵而至。"請同學們回過頭去,把這個問題討論討論",這是老師們在課堂上經常說的一句話。至于通過討論,要求達到什么目的,實現什么樣的教學效果,則老師考慮甚少。在整整一堂課中,學生疲于應付,而有的課堂上,討論又成為教師調節教學時間的工具,如時間寬裕時,教師就要求學生"再討論討論",如時間緊迫時,就打個"短平快",學生剛進入狀態,尚未完全進入討論的角色,而教師就宣布結束。這樣的課堂討論,具有明顯的隨意性,討論的質量也因此而大打折扣,造成形式主義,使學生覺得浪費時間,造成厭倦課堂討論教學。
2.討論的問題過淺或過深,使學生害怕討論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設置的問題太淺顯,學生可以在教材中很快找到答案,如有位老師在講《我們享有廣泛的權利》一課內容時,讓學生討論"我們如何正確行駛權利?"這個問題根本沒有價值。組織這樣的,討論教學,看似學生非常"活躍"、甚至是借此機會對學生個性的"張性",其實,使學生的思維變僵死的,絲毫沒有得到鍛煉,造成了課堂教學的虛假繁榮。有的老師設置的討論問題廣泛而太深,沒有把問題講深講透,學生不能理解,不敢輕易發言,而老師又沒有正確的啟發與引導,致使討論陷入尷尬的局面。其實,并不是什么問題都需要去討論,無疑是將討論變成形式化,耽誤了學生的學習時間,沒有實際效益。因此,使學生害怕討論課。
3.學生與討論度不高,原因是教師有效引領不足
教師組織課堂討論時,我們經常發現這樣的情形:教師剛提出一個問題,教室里立即一片喧嘩聲,好像每個學生都在參與討論,但仔細觀察一下,發現有些學生的確是在按照教學的要求,在積極思考交流討論的問題,可是也有的學生互不傾聽,你說我也說,甚至故意唱反調,有的學生乘機聊天或做些課堂上放松的事情,還有的學生干脆一言不發,等著聽別人得出的答案。當學生討論問題時,有的教師在守衛自己的三尺講臺或面無表情的袖手旁觀,或只顧低頭看自己的教案,有的像個警察一樣,嚴肅地在課堂上走來走去,嚴重缺乏參與意識。有些教師雖然參與了討論,但卻光顧著和個別學生討論交流,而忘卻了要照顧全班同學,于是就出現了教學秩序失控的現象。當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所遇到問題向老師請教時,教師沒有進行點撥和有效的指導,而是以"我們再好好討論討論"、"等會兒聽聽其他同學的想法"等語言搪塞學生的提問,因此,教師對問題缺乏有效的引領,使學生參與討論學習熱情不高的主要原因。
4.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美國的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出問題。"愛因斯坦也曾經講過:"提出一個問題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比較注意創設教學相長的民主氛圍,為學生提出問題營造一個寬松的心理環境,使學生感到教師可親可近,讓其敢問,其次,我在教學中結合教學的實際,引導學生會問,鼓勵學生善問。許多學生感到沒有問題可問,主要是他們不知道該怎么發現問題。這個時候我引導學生可以對課本的節題,框題進行提問,也可以在概念的比較中提問。學生在學習初二思想品德第一課,我們都是公民,學生弄懂了什么是公民,公民身份的內涵之后,我接著重點講述樹立公民意識,做個合格公民。隨后某個同學立即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作為在校的初中學生怎樣做才稱得上是合格的小公民呢?全班的同學以全神貫注的眼睛望著我,懇切得好像非給他們圓滿的解決不可!又如,學習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這兩個概念之后,有學生就提出有沒有某些權利與義務既是權利又是義務,權利可以去做,義務可不履行。在教師的啟發下,通過學生的自主提問,會進一步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只有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并在老師的指導之下討論和解決問題,才能造就具有發現力、創造力的人才。
5.努力創辦有利于學生積極情緒和情感體現的情境
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現。學生在上課時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這一切必須為我們老師所關心,這也是思想品德課能否體現以人為本的重要標志,在教學中,我力爭以趣引路,以情導航來創辦一定的教學情境,這樣極大地激發起學生積極的情緒,提高學習的效果。
總之,教師是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立足于課堂,做一名成功的教學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