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美佳
“會計手工實訓”課程可視化教學的實踐探索
文/翟美佳
本文對“會計手工實訓”課程引入可視化教學法進行了闡述,以典型工作任務和會計崗位為切入點,以教師工作任務圖和學生業務流程圖為工具,挖掘學生視覺和想象的潛能,強化學生會計操作能力,收到了較好的實踐效果。
可視化;可視化教學
教高〔2006〕16號文件明確指出“高職院校必須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 會計專業受職業敏感性和信息保密性的約束,建立滿足會計專業所有學生實訓要求的校外實訓基地異常困難,為解決此問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校內開設《會計手工實訓》課程。該課程是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2013年前年度在指導實訓過程中,教學方法以講授和演示為主,學生學習做賬登賬的方法以記憶背誦和模擬為主,很多會計的典型工作任務,例如差旅費報銷業務,用文字和語言無法表達全面和展示清晰,學生理解和有效記憶效果差,學生聽老師講解后在實際操作中經常有遺漏,另外也缺乏各個會計崗位人員業務的并行性和銜接性。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引入了可視化教學法,把枯燥的文字和復雜并抽象的會計問題用圖像、圖形、圖示、發票和憑證等按照業務的流程或關系組合在一起,最終展示在一張大紙上,這張可視化的流程圖對學生的感官產生了較強的刺激,大大加深了對業務的理解,另外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參與整個差旅費報銷流程圖的制作,在大腦中留下了印象深刻,增強了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實訓的效果和質量。
可視化(Visualization)這一專業術語是在1987 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研討會上,美國學者麥考爾米克在他的報告中提出了。目前,國內外關于知識可視化及其在教學中應用的研究成果已較多。
可視化教學就是利用一定的由文字、符號、數據、圖形等各種信息組成的可視化工具把抽象、復雜的理論知識圖像化、流程化,變枯燥的文字為視覺的可視化工具組合展示,變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從“被動接收”轉移到“主動參與”,從而促進知識的傳播和創新。
我在山東職業學院會計學專業2014級六個班和2015級四個班的《會計手工實訓》和《會計分崗實訓》課程中采用了可視化教學方法。
(一)教師的工作任務圖
1960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了先行組織者的概念,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這個材料有很高的概括和包容水平,能清晰地把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關聯起來。
根據這一重要的教學策略,我在開學第一天,就在教室里懸掛這一學期《會計手工實訓》這門課程的工作任務圖,該任務圖是用簡單的圖示對這一門課程進行了高度概況,給學生先行的信息。告訴學生我們這學期要干什么?今天進行的工作任務在這個任務圖的什么位置?圖1是《會計手工實訓》課程的工作任務圖,圖2是《會計分崗實訓》課程的工作任務圖。

圖1 《會計手工實訓》課程工作任務圖

圖2 《會計分崗實訓》課程工作任務圖
(二)學生的業務流程圖
這門課開課的第一天,我們進行了單位組建、崗位劃分和角色扮演。組建了實訓企業即山東泉城家電有限公司和五個外部單位,分別是供貨商、經銷商、服務企業、銀行和稅務局,然后將實訓企業泉城家電公司財務部劃分了七個會計崗位,分別是出納、往來會計、稅務會計、材料會計、成本會計、費用會計和主管會計,最后每個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被安排到不同的崗位上進行角色扮演。
《會計手工實訓》這門課程一共提煉了20個典型工作任務,教師每天早上會向學生布置一到兩個典型工作任務,然后按照任務引入、學生試做、示范改錯、學生再做、檢查總結、考核評價六部完成工作。
每完成一個典型的工作任務后,例如:提現流程、采購流程、銷售流程、差旅費報銷流程、編制報表流程等等,教師要求每個團隊都要畫出流程圖。下面圖3和圖4是學生最終考核階段抽簽完成的流程圖。

圖3 賒銷業務流程圖

圖4 成本核算崗流程圖
在可視化教學法的運用和探索中,我發現該方法可以引領教師把教學關注點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從“知識的傳遞”轉移到“能力的培養和素養的形成”,可以指導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從“被動接收”轉移到“主動參與”,從“孤軍作戰”轉向“團隊合作”,從“文字筆記”轉向“關鍵詞筆記”,從“線性筆記”轉向“可視化筆記”。該方法增強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進而提升崗位遷移能力、職業素養和生命的成長,實現教學效能的倍增,打造高效課堂。
(一)提高教學效率效果
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認為:“知識的開端永遠必須來自感官”。我們教師采用各種視覺表征,對會計實訓知識進行重新整合和梳理,然后以工作任務圖形式展示出來,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圖勝千言”,這種圖文并茂的方式讓學生迅速了解老師的意圖。另外,學生自制的典型工作任務流程圖有助于學生思考、整理、構思、發現問題,調動學生視覺、聽覺和動手能力,使學生能快速地把握重點,進而將知識內化,技能提升,可視化教學法改變了學生認知方式,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提高了老師教學的效果和效率,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效率,實現知識的傳遞和創新。
(二)開發形象思維能力
儒家經典著作《荀子·儒效》中“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這句話道出荀子非常重視實踐的作用,他認為實踐是學習和認知的必然歸宿。
我們培養的會計專業學生不僅是掌握專業知識和考取職業資格證書,還要具備記賬、算賬和做賬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獲取要通過手工模擬操作,學生在制作各個典型工作任務流程圖過程中,學生的大腦潛能得到了巨大的開發,在會計主管的統籌計劃安排下,各團隊成員積極謹慎思考每一個步驟、會計崗位和會計憑證單據銜接關系,各個崗位的學生自主自覺地學會了“如何思考”和“自我管理”,通過兩個學期的訓練,學生的設計會計某個任務流程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增強團隊合作能力
西漢戴圣編纂的《禮記·學記》中“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一句說,一個人如果只獨自學習,不與學友交流切磋,就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這與今天學校教育提倡的“伙伴學習”和“團隊合作學習”是一致的,團隊合作學習以合作精神為出發點,表現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互相協助、互相取長補短、互相影響、互相欣賞、互相激勵進而達到共同提升學習能力的目標,體現“合作學習,共同提升”的價值觀。例如在進行“現銷”這個典型工作任務時,首先我讓團隊的六位同學分別擔任出納、稅務會計、成本會計、主管會計、經銷商和銀行職員崗位,然后同學們在既定的情境中把這個業務表演一遍,根據身臨其境表演的深刻印象,接著進行“現銷”業務可視化流程圖的繪制,最后同學們根據反復修改后定型的流程圖再進行一次角色扮演,這個情境式表演和可視化流程圖繪制的過程增加了每個學生的參與度和同學間的合作度,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人只有成為主人時,他的動力才會被挖掘出來。通過一個一個典型各種任務的合作和交流,各個團隊的學生大多具有了敬業精神、合作態度、按計劃執行任務、管理好時間、勇于擔當等職業素養。
(四)提升了學生的信心
可視化的流程圖比語言描述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師將學生的學習成果、作品隨時隨地在教室中進行張貼展示,不僅可以讓他們每天通過觀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重要的是這些展示讓學生有被關注感、認同感、榮譽感和驕傲感,特別是受到老師的贊揚后,他們心里有一種震撼,這種震撼會激發他們下一階段學習的興趣以及對未來工作的信心。
[1]胡金杰,陳志祥.可視化教學與團隊研討式學習模式探索[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3,12(10):76-82.
[2]毛昕,黃英,那履弘.教學中的思維可視化技術[J].工程圖學學報,2009(3): 173-178.
[3]李芒,蔡旻君,蔣科蔚,王妍莉.可視化教學設計方法與應用[J].電化教育研究,2013(3):16-22.
(作者單位:山東職業學院 鐵道運輸與財經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