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秉璽
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小學習作教學如何貫徹這一教學新理念?我認為要引領學生通過觀察、實踐、聯想、發現、驗證、討論、交流等一系列探索性活動,使學生在親自體驗、感悟、探究中習作。探究式習作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習作情感,增強學生的習作興趣,訓練學生的習作技巧,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對于突破習作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不會寫”“無話可寫”的“瓶頸”有著實在的效果。
一、讓學生在觀察中探究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在習作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創設學生喜聞樂見、新奇、有趣的教學意境,激發他們認真觀察、仔細思考的情感和動機,使他們在觀察中不斷思考,在思考中逐步探索,在探索中收獲習作練習思維渠道,教給他們在觀察中發現問題的方法,在分析中探究問題的途徑,在明理、獲知中表達自己見解的習作技能,要注意體現習作教學“注重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的課改實驗之要求。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問題的鋪墊是探究式習作的基礎,變傳統式的機械命題習作為開放型探究式習作能力的培養是關鍵。讓學生觀察人們喜、怒、哀、樂時的面部表情和行為舉止,誘發學生重在探究他們此時此刻的內心世界,讓學生觀察人的外貌特征,誘發學生通過不同途徑探究眼、耳、鼻、嘴、頭發的作用;引導學生觀察植物時,注意讓學生探究植物的特性,探究植物“吃 ”什么;為什么植物的莖總是向上長,根總是向下長;花為什么有各種不同的顏色,花生、洋芋在地上開花,為什么在地下結果等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季節變化,誘發學生探究初秋季節露水是哪里來的;深秋、冬季時霜是哪里來的;冬天水為什么會結冰;夏天為什么會下冰雹等問題。在觀察活動中讓學生把觀察的過程、觀察獲得的信息和知識表述出來,并根據觀察的對象和內容自擬習作題目,整理、交流、完成習作學習任務。習作不要求面面俱到,不可空話滿篇,只求在一個觀察點或一個觀察面上有探索、有創新,這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二、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究
對于習作教學而言,實踐就是學生自主動手、動腦、探究、領悟,提高習作能力的有意識的學習活動。我們應摒棄限制學生思維、束縛學生手腳的習作教學方法,依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思維特征,讓學生在實踐探究中習作,要注意探討、實踐、創新習作教學的新理念、新方法,引領學生在創意繪畫中、在手工制作中、在觀察動植物中、在親自的體力勞動體驗中、在自辦手抄小報中、在課間游戲律動中、在語文課朗讀展示中、在數學課公式和定律的推導演示中、在科學課的實驗中、在校園歌曲大賽中、在體藝會的項目比賽中……用我“心”抒我“感”;用我“手”創我“意”;用我“口”表我“情”;用我“力”展我“才”。注意指導學生在實踐中探究習作的奧秘,能使學生有目的地練習,思路清晰,有話可寫,有情可表,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習作習慣和能力,避免千篇一律、胡編亂造的習作無效訓練,這對于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大有益處。
三、讓學生在想象中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作文要“運用聯想和想象”,要“寫想象中的事物”,要寫“想象作文”。魯迅曾說過:“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毙W生具有天真、豐富的想象能力,我們應抓住小學生的這一特點,依據課標對習作教學的要求,引導他們在想象中習作,從小注意培養他們多思、善想的習慣和能力,為作文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啟發學生觀察周圍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生存狀況等,誘導他們想象未來小學生課桌凳將是什么樣的,未來的教室將是什么樣,未來人們居住的房子可能是冬暖夏涼的智能房子,也可能是輕型材料建造的防震房子,有可能是利用太陽能取暖做飯的環保房子,未來聾啞人可能有一種助其能聽到、能看到的微型汽車……讓學生觀察我國“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飛船成功對接的精彩畫面,想象未來太空旅店、太空學校、太空醫院等;讓學生觀察各種水果,拓展聯想,未來的核桃皮不再堅硬而像柿子皮一樣軟,未來的蘋果不再是圓形的,而是方形的,未來的杏子甜香可口,不再有酸味等;讓學生在學科學習中抓住疑點、懸念展開想象,進行續寫和擴寫的想象習作訓練。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讓學生寫“放膽文”。在習作教學中我們只有重視引領學生在想象中探究,才能提高習作教學實效,才能拓寬學生思維的空間,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總之,讓學生在觀察中探究、在實踐中探究、在想象中探究,是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高習作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也是體現個性化習作訓練的關鍵,它有助于克服呆板、過時的、不能激發學生興趣和情感的命題式習作的弊端,達到題目多樣化、內容富有探究特點的目的。但是,在平時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量,多讀適合小學生實際的科普書籍,多讀有益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書籍,注意加大學生詞匯的積累和小資料的積累,方法的積累,體會、感受的積累,否則,探究式習作教學就成了無本之木。
(作者單位:甘肅省寧縣早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