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萍
在教學中,必然會涉及新內容的講授,若想取得理想的教學質量,就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快速地進入課堂情境之中。多媒體是最新的教學技術,生動、形象,且較為直觀,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一、用舊知識啟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
目前課程之間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對于教師而言,就可以利用這一情況,采取不同方式,用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從而使得學生能夠迅速地集中注意力,保障教學的順利進行。首先是聯想式,如在進行《環形面積的計算》的授課時,教師可利用幻燈片設計出“一框兩幅抽拉”的圖片,并且在教學中,讓學生分別計算5厘米和2厘米半徑圓的面積,而后向學生提問:“我們知道了圓的面積如何計算,那么圓形和環形兩種不同圖案的面積有什么聯系?你是否可以利用圓的面積,來計算環形的面積?”在學生進行思考后,教師利用投影將兩個圓進行重疊,從而使得學生能夠非常直觀地懂得大圓面積減小圓面積的環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求知欲望
情境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激發興趣、提高注意力,因此,利用投影等多媒體創造良好的情境,就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例如,《循環小數》一課,教師便可以用醒目、逼真的紅綠燈投影來作為教學的開始,可以在短時間內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對將要進行的課程充滿好奇。接著,向學生提問有關紅綠燈知識,并且說,紅、黃、綠的變化都是有順序的。教師就可以根據這一點,立刻引出“循環現象”這一概念,并且利用紅綠燈的知識向學生說明,“循環現象”是生活中極為普遍的一種現象。這樣,教學內容和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不由自主地被帶入課堂情境之中,頭腦中不停地思索著相關問題,求知欲得到了真正的激發。由此,教師就可以完成從具體的物到抽象數字的轉變,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的死板和枯燥,教學效果自然隨之提高了。
三、科學地設立挑戰,激發學生自我思維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自我思維能力,教師應當摒棄原有單純知識灌輸的方式,適當、科學地設立一些挑戰和問題,使得學生既能完成探索,又不會因為難度過大而受到挫折。
例如,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投影展現這兩種圖形,以分米為單位,面積可算成分別是3×5和4×4。而后,教師應當向學生提問,這兩個圖形哪個面積更大?你是怎么得出答案的?學生們紛紛展開思索,提出了各種想法,比如,有的學生說,可以利用割補法,通過兩個圖形的重合,就可以直接比較面積。對于這種答案,教師應當首先給予肯定,表揚學生的探索精神,但是,之后教師應當以新問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再次引導:“這種方法可以測量圖紙上的形狀,但是,如果想要測量一個廣場,或者咱們國家的面積,又該怎么辦呢?”學生立刻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割補圖形法”并不實用。因此,學生自然就會思考,有沒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怎樣才能最為準確、快速、方便地求出圖形的面積?此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索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為下一步的教學打下了基礎。
四、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精神
對于人的正常心理而言,懸念具有極強的誘惑性,使人們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和解決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利用這一點,科學地設置具有“新”和“奇”特點的懸念,使學生的注意力能夠瞬間被吸引,為下一步的教學打下基礎。
比如,在講解“三角形內角和”時,教師可以利用投影技術,將三塊玻璃圖形進行拼接,從而直接顯示出一個三角形。然后,教師向學生提問:如何求得三角形內角和?
這種圖案使學生瞬間被吸引,從而迫切地想要得到答案。但是,在此時,教師并不能告訴學生答案或者解決的方法,而是進一步地進行啟發,促進學生的自我探究。教師應告訴學生,應當采取“算一算”“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進行:所謂“算一算”,即學生利用直角三角板來計算內角和;而“量一量”,就是讓學生利用手中的量角器進行測量;所謂“折一折”,即讓學生沿著對角線來對折正方形的白紙,從而得到三角形。這樣的演示輕松得到正方形四個內角和的一半正好是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和。這種方式的教學可以極大地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自我探索能力的發展,實現懸念—探究—論證—解決這樣一個科學的教學模式,最終使得學生能力得到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城區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