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瑜
摘 要:做好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工作,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科學有效教育方法的實施以及學習和活動環境的創設,使幼兒獲得全面協調健康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主要差異要廣泛調查,認真分析,全面做好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工作,無論是從知識上銜接、能力上銜接、行為上銜接,還是從“家、園、校”互動配合方面,都要使幼兒盡快從幼兒園教育過渡到小學教育。
幼兒結束幼兒園生活進入小學開始接受小學的正規教育,是幼兒成長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期。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從幼兒園到小學這個轉折點,盡快地適應新環境,是新課程背景下幼兒園大班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做好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工作的重要意義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從幼兒園到小學這一時期的整體銜接。幼兒園與小學在作息制度、學習環境、學校紀律和行為規范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我們要認清其中的差異,并且在教育教學的內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抓好銜接和過渡。幼兒教育應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針對幼兒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因勢利導,循序漸進,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對幼兒實施教育,為幼兒創設豐富適宜的學習和活動環境,使幼兒在幼小銜接過程中獲得全面協調健康的發展。
二、正確認識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主要差異
幼兒園和小學兩者之間的差異很大。一是作息時間的差異。幼兒園的作息時間相對自由,家長可根據自己孩子的身體狀況和家庭情況靈活安排,而且,幼兒園會在午間安排孩子午睡;小學的作息時間則要求比較嚴格,課時安排相對緊湊。二是學習方法的差異。幼兒園教學以趣味性、游戲性為主,把知識點貫穿到游戲中,在玩中學、學中玩;而小學教學則是規范的課堂教學,著重于讀、寫、算等基本技能的學習,需要認真刻苦努力才能完成。三是生活環境的差異。幼兒園教室布置有生活家、活動角,內容豐富美觀,富有兒童情趣;而小學為避免學生上課分心,在教室布置上相對簡單單一,對孩子缺乏吸引力。四是師生關系的差異。在幼兒園里,幼兒教師和保育員會像父母一樣關心幼兒的學習生活,與孩子之間有著關愛親密的家人關系;在小學,老師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學,對孩子的生活起居關心得相對要少些。
教師要明確這種變化,引導幼兒在生理、心理以及行為習慣等方面做好入學前的準備,將會很好地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三、著重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全面做好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工作
葉圣陶先生說過:“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 針對幼兒園和小學教學特點的差異,幼兒園大班應把優化課程、科學引導、習慣養成作為幼小銜接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
一是從知識銜接入手,著力培養幼兒認真學習的習慣。在集體活動中要求幼兒專心聽講,積極發言,認真傾聽他人說話,而且有目的地對幼兒進行注意力和思維敏捷性的訓練。通過開展“接龍”“學別人說話”等活動,來培養幼兒的傾聽習慣。通過訓練改善幼兒課堂紀律,逐步養成認真聽講的好習慣。在大班后期可以進行專門的基礎知識訓練和指導,如教幼兒掌握正確的坐姿、寫姿、握筆姿勢等,逐步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是從能力銜接入手,著力培養幼兒自我管理的習慣,加強其生活能力的培養。開展“幫書包找朋友”活動,要求幼兒在課后自己將玩具、教具放回原位,學會自己整理書包。通過訓練,使幼兒初步學會管理自己的物品,進入小學后能夠有條不紊地學習和生活。開展“我是值日生”的活動訓練,讓孩子學掃地、擦桌椅等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引導幼兒參與集體活動,并訓練幼兒穩定與持久的注意力以及自我約束能力。
三是從行為銜接入手,著力培養幼兒文明禮儀習慣。兒童的模仿性強,可塑性大,幼教階段是道德行為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組織開展“文明禮儀伴我行”等活動,從尊敬父母、尊敬老師入手,培養文明的禮儀習慣。
四是從“家、園、校”互動配合入手,形成幼小銜接教育合力。家長應有意識地安排幼兒的作息時間,激發幼兒上學興趣,培養幼兒閱讀習慣,為小學生活做準備。幼兒園可通過家訪、召開家長會、家長開放日活動等形式,宣傳幼小銜接重點環節,促進相互了解。小學方面則應該邀請大班幼兒參觀小學,看小學生上課,讓幼兒了解熟悉小學生活環境。通過“家園校”三方密切配合,使幼兒能夠比較順利地適應小學生活。
做好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工作是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需要,也是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因勢利導、循序漸進,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對幼兒實施教育的需要。總之,抓住幼兒成長發展的關鍵期,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從幼兒園到小學這個轉折點,盡快地適應小學教育新環境,使幼兒在幼小銜接過程中獲得全面協調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蔣 萍.淺談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J].東方教育,2013,(4).
[2]王金蘭.開啟幼兒園環境教育的新閘門[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4).
(作者單位: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縣直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