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鵬,李賽賽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遼寧 撫順 113000)
?
大學生法律援助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
王志鵬,李賽賽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遼寧 撫順 113000)
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隨著依法治國戰略構想的提出和深入開展越來越引人關注,各大高校的法律援助中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同時,問題也愈發凸顯,因此,尋求一種具有創新性、開拓性的大學生法律援助模式尤為重要。從國家、社會、高校和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四個層面分析大學生法律援助所面臨的困境,并對應地提出相關創新思路,為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的發展提供創新性建議實乃當務之急。
大學生;法律援助;發展;機制
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第8條:“國家支持和鼓勵社會、事業單位等社會組織,利用自身優勢資源為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據我國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的統計顯示,我國每年有70萬件以上的案件需要法律援助,但真正獲得法律援助的尚不到25%[1]。在校大學生,尤其是在校法學專業的大學生在法律援助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大學生參與法律援助,不僅可以緩解我國法律援助所面臨的壓力,提高法律援助效率,而且對建設法治社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伴隨大學生法律援助發展所產生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針對大學生法律援助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創新性解決方案尤為重要。
自我國第一個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社會弱者權利保護中心在武漢大學掛牌成立后,清華、北大、人大、復旦、蘇大、華東政法等知名高校紛紛成立各自的法律援助組織,逐步形成“普法、咨詢、訴訟、代理”四位一體的維權網絡,所服務的對象也逐步由大學生拓展到中小學生、婦女兒童、病殘人士、下崗工人等社會弱勢群體,服務的范圍也逐步由各高校內部,向周邊社會組織乃至政府機關拓展。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各高校的法律援助中心,大學生法律援助發展看似前景廣闊。
然而,就當前我國的現實情況而言,大學生如果想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去幫助面臨法律問題的弱勢群體,難度不言而喻。缺少政府和學校的支持、組織內部管理不當、大學生身份敏感等使大學生法律援助機構在實踐與發展中屢受挫折。
2.1國家指導和支持力度不夠
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援助條例》明確規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的人民政府應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推進法律援助工作,并為法律援助部門提供一定量的財政支持。事實上大學生的法律援助活動不僅沒有政府任何形式的支持,反而受到政府和社會不平等的打壓,諸如調查文件久申不批、調查取證不配合等問題,給大學生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以及大學生法律援助模式深層次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大學生法律援助的宗旨是援助社會弱勢群體,匡扶社會正義。大學生法援組織只有在得到必要的經費支持下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2]。近年來,經費緊張漸漸成為制約大學生法律援助發展的一大難題。首先,大學生的法援組織獲取資金的渠道單一,作為非盈利的公益性機構,學校撥發微薄的活動資金,遠遠滿足不了法律援助的開銷;此外,沒有長期性的贊助機構和缺乏專業的財務部門進行經費管理,也導致了大學生法援組織資金的進一步緊張。多數的大學生法援人在走訪、調查、取證的過程中自負開銷,導致了其對法援工作的熱情下降,出現法援組織內有案難出門的窘境。
2.2社會公眾的認知度低
當今社會,大學生在引領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一旦踏入法律這個“雷區”,大學生作為法援者的身份卻很難被人接受。筆者以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法律援助協會為例。其一,社會對大學生的法援身份不認可;其二,大學生的法援能力受到懷疑;其三,在調查取證過程中被無理對待;其四,法援后出現打擊報復現象。綜上所述,大學生進行法律援助在社會上存在很大爭議,長此以往,恐怕大學生法律援助模式的發展只是無稽之談。

2.3高校的政策失位
高校作為大學生法律援助機構的直接建立者和推行者,在大學生法律援助模式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大學生法援組織依托大學豐富的人力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在實踐過程中,高校法律援助組織的發展中卻存在嚴重的人才缺失和人才流失問題。以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的法律援助協會為例,大部分成員為大一大二的專業或非專業學生,他們的法援知識薄弱甚至匱乏。而參與過法律援助實踐的大三大四同學,一般是擔任管理或領隊等閑職,或為考試、讀研、就業等奔波,疏于法援的事務,未能對剛入會的大一大二成員起到“領頭羊”的作用,使法律援助中心幾近成為充面子、掙學分的形式工程。2.4法援組織系統內部問題突出
法律援助組織可謂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調。至今,我國的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發展并不完善。就其模式的發展而言,法援組織面臨著以下幾個問題:其一,援助組織的結構松散。大多法援組織架構中,一個會長負責整體協調工作,三個副會長分別負責文書資料、信息傳達、會員考評,分管干事。結構簡單,然而辦公起來,卻事倍功半。其二,援助范圍和對象模糊。資料顯示,當今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具有明確的法律援助范圍和對象的少之又少,致使某些大學生法援部門的當事者不明日常工作重心,一味去關注大型的刑事訴訟案件,極大地浪費了時間精力。其三,法援孤島。大學生法援組織立足于各高校大學生,面對法律問題逐漸多元化,單一的部門、微薄的人力,增加了法援的難度,難免出現孤島現象。
3.1完善國家輔助機制
3.1.1完善國家立法
現今實行的《法律援助條例》出臺于2003年,當時的法律援助事業方興未艾,該政策的出臺或許能夠適應當時的國情,然而2008年以來,法律問題叢生,因此頒布能夠適應當今社會需要、符合現階段國情的相關的新法援政策迫在眉睫。出臺的相關法律應主要在這幾方面有所側重:首先,法援主體的擴大,允許大學生這一特殊法援群體參與,并給予充分的法律保護。其次,應該擴大法律援助的范圍,將視角拓展到整個社會弱勢群體。最后,應該明文規定法援人的權利范圍,以及類似大學生從事法律援助事業的生命財產保護方面等。
3.1.2建立國家型大學生法律援助共同體
信息交流是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成立體系化的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共同體,建立信息資源共享的大學生法律援助網絡,對整個大學生法律援助模式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四川成都地區為例,西南石油大學法律援助站與西南財經大學法律援助站就曾經在2005年至2008年通過四川省法律援助中心形成一種大學生援助共同體的模式,兩所學校的法律援助工作站交流十分頻繁,收獲也十分明顯[3]。推而廣之,若建立一個由國家主導的大學生法律援助共同體,并利用現今發達的網絡,建立全國的法律援助信息交流平臺,對于大學生法律援助模式的發展會大有裨益。圖1是對于國家型法律援助共同體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簡單表現。

圖1 國家型法律援助共同體組織結構及工作流程
圖1中,國家組建法律援助協調部門,直接領導各高校法律援助組織,與此同時,由國家法律援助協調部門牽頭,建立大學生法律援助信息網。大學生法律援助信息網收集并存檔各高校的法律援助組織的注冊信息,對由協調部門頒布的相關政策以及現實存在的法律援助信息進行公布。在組建大學生法律援助信息網這一平臺之后,積極地吸納社會法律援助組織作為后備力量,開設問題解決專欄,由社會法律援助組織的人員進行在線答疑。
3.2健全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的社會資格認證
大學生法律援助的發展不僅僅要依靠國家的支持,行之有效的社會指導型大學生法律援助資格認證系統(如圖2所示)也是必不可少的。筆者就社會指導型大學生法律援助資格認定系統進行說明。

圖2 社會型法律援助資格認定系統
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申請資格認證之初,要上交附有組織詳細信息、建構說明書的文件給所在高校和當地法律援助組織的管理部門進行審核,若通過審核則交由大學生法律援助協調部門進一步審核,派遣由社會法院組織代表、社會群眾代表組成的觀察團在當地法援管理部門人員的陪同下,對申請認定資格的高校進行實地審核,并在考察結束后的一個工作日之內將審核信息進行上傳,大學生法律援助協調根據審核結果在大學生法律信息網上進行公示,并以郵件的方式通知該申請資格認定的組織。若中途資格審查不合格則返回上一輪,并且限期整改。
3.3建立機制化、獨立化的法律援助學院
有法律基礎的高校可以考慮建立機制化、獨立化的法律援助學院。此思路基于盛行在美國的診所式法律教育。診所式法律教育,又稱“臨床法學教育”,英文名為“Clinical Legal Education”,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法學院興起的一種新的法律教育模式。它借鑒了醫學院利用診所培養實習醫學生的形式,在法學教育中引入此種方式,并保留了“診所”的稱呼[4]。診所式的法學教育對中國的法學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啟迪作用,機制化、獨立化的法律援助學院雖然也是診所式法律教育的衍生物,卻是基于國情二次實踐。
3.3.1學研一體化
獨立的法律援助學院應該設有由相關的法學或是法援方面的專家帶隊、由學院最優秀的一批學生組成的獨立于課程之外的學研班。該學研班采取課題分組的形式將整個班級的成員囊括其中。學研班采用學分制度,每人學年初都會有一定的基準分,按分課題的級別、完成程度予以加分。采取以期末成績為準的擇優入選的方式,另選其他專業優秀者填補空缺。這樣既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又在課題的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法律實踐能力。
3.3.2后備軍計劃
后備軍計劃是指機制化、獨立的法律援助學院與社會法律援助組織簽訂人才培養和輸出計劃。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社會法律援助組織派遣有經驗、有能力的法律援助專家來學院進行教學。同時,建立由高校法援學院和社會法援組織組成的實踐型法援實訓基地。后備軍計劃可以很大地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援助實踐能力,同時也為其就業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3.4構建完整的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
面對大學生法律援助的組織構建,這些年來不同的高校進行過不同的探索,除上文提及的有較為完整的結構體系的北京大學法律援助協會,還有蘇州、華東政法、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等,組織結構上雖略有不同,但卻大同小異。通過總結大多高校的法律援助組織結構,筆者對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的組織構建進行歸納。
管理委員會:由法學專家和法援組織領導組成,主要負責重大事務的決策。
會長:由一名會長和三名副會長組成,主要負責組織日常的事務處理,是組織的決策人和負責人。
實訓部:主要負責大學生法援組織成員的訓練和與外部共建實訓基地的協調。
普法部:主要負責法律知識的普及以及日常組織內部的課程培訓。
秘書處:主要負責處理案件文書、完成會議稿件、整編會員檔案、制作法律文書等。
宣傳部:主要負責策劃和組織法律援助實踐活動、制作宣傳海報和宣傳刊物;與校園廣播、校新聞宣傳中心建立良好的關系;制作法律宣傳視頻,開設網絡平臺。
財務處:主要負責法援組織的經費進出記錄以及經費的申請和項目的破款審批,同時也應該具有監督經費使用的職能。
研究發展部:主要是對實踐性的法律援助實踐進行課題研究,以及對日常法律問題咨詢的回復。
[1] 許鷺嘉.從我校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看大學生法律援助的發展和完善[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2(10):271-272.
[2] 陳可英.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的發展問題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0(8):152.
[3] 胡小彧,李泊毅.高校法律援助困境與出路探索[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73-78.
[4] 楊思留.“大學生法律援助——診所式法律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8(3):108-110.
(責任校對晏小敏)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0.001
20160714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65230070026);遼寧省教育廳項目(W2015252)
王志鵬(1982-),男,遼寧撫順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法學與法學教育研究。
G642.0
A
1674-5884(2016)10-01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