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娃頓珠
摘 要:課程的本質是指由一定的育人目標、基本文化成果和學習活動方式組成的。用以指導學生認識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載體。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都是教學改革的體現,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適度調整,加強課程改革,優化課程結構,按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均衡地設置教學。
關鍵詞:因材施教;拓寬思路;創建情境;聯系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097-01
任何教育都必須研究三個問題:教育的對象是誰?教育的規格和質量標準是什么?教育者的意圖和教學內容如何實現?很顯然,第一個問題是對教育對象的設定,第二個問題是教育的理想目標,第三個問題是教育方法。
我們教什么取決于我們的教育對象是誰。兒童作為我們的教育對象,除自身的生物性外,還有心理、社會等各方面的內容。因此基礎教育必須把兒童真正作為兒童來教育,盡量滿足他們整體性要求。兒童盡管不是一個成熟的人,但他一定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他們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充滿充分調動生命的機能,對于來自生命內外部的信息進行收發、反饋和有效適應過程。
“品德與生活”的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索,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要體現這一性質,必須在教學過程中以新教材和新課程標準理念為指導,改變一些教學方法,體會到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內容必須深入到兒童的心中去。
一、拓寬思路,使教學內容活起來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學習方法上更突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和問題性等,兒童的學習的興趣是首要的,學習必須與學生的生活、生命、成長、發展相聯系,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習的過程與生命的成長過程
融為一體。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命中,盡管我們現在的教材內容是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為基礎,選取了兒童所必須的,感性趣的以及有發展意義的內容所設計,然而,其中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兒童在生活中尋找,在實踐中去感悟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厚實,讓知識信息更加廣泛起來。如:《糧食來的真不容易》這一課,教師按教材內容讓每一位學生回憶糧食是怎么種出來的,是誰種的,誰來撫育它成長,為什么要愛惜糧食等,再結合身邊的情況來教育兒童啟發她們為什么不能浪費糧食,浪費可恥的行為,再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做到。這樣不僅補充了教學內容,也增強了教育的感染力。
二、創建情境,使教學內容動起來
兒童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興趣---實踐---抽象知識的認識。其中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有感染性直觀的也有理性抽象、有顯意識也有潛意識。而生命體驗始終是學習的關鍵性環節。因為體驗使人超越認知和理性的范疇,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的領域。為品德與生活課創建一定的情境,能使課堂鮮活起來,所創建的情境必須使教學內容與兒童生活情境有機結合在一起,使課本里的知識真正成為看得見、摸的著的東西。
三、聯系生活,使教學內容實起來
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的新信息、科學技術的新成果、兒童生活中的新問題吸收到課程內容中,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教學的質量。如《保護水,節約水》這一課,學習喝什么水最好,因為水有很多種:自來水、海水、井水、污水等等,教材中提到喝井水真涼快,教育學生不能喝生水,因為周圍有污染水資源的現象,要教學生喝白開水。而我們的學生他們沒有見過土水井,所以教此內容時,對水井要做簡單的介紹,而把學習的主要內容放在不能喝自來水和為什么不能過多的喝飲料上,讓學生們去調查了解飲料的成分和人體缺水時最好的補充水源是什么?讓他們真切的體驗到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改變教學方式,開放教學內容,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收到最佳效果,將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到實處。
當然,凡事不能絕對化,我們強調教育中生命體驗,并不以為理性知識不重要,我們強調人文精神,不意味著科學精神不重要。如品德與生活和數學課就有大體不相同之處,它們之間是不可替代、相輔相成的,不能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同樣,我們強調尊重學生的個體自主性,并不是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的能力,更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望、好奇心和進取精神,使我們的學生逐步由知識型人才向創造性人才轉變。